古代是如何行礼的?如何称呼的?

如题所述

1. 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这种礼仪适用于正规场合,用以向朋友表达敬意。
2. 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这种礼仪较为随意,适用于日常交往。
3. 拱手:类似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这种礼仪表达的是尊敬和友好。
4. 颔首致意:简单地点头,表达问候和尊重。
5. 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根据礼节需要,可能需要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 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7. 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出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拍膝,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应用:
- 5适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
- 6适用于雅坐时。
- 1到4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
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求,但拱手应当能做到。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有人来,当注意问候时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
迎宾: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