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爵位,公、侯、伯、子、男,为何如此称呼呢?

如题所述

曾经听到过一种理论,认为诸侯的“侯”,可能是从“猴”字演变来的。天子就是要镇服住各地的上蹿下跳的猴子们。不过,这理论也没个出处,没头没尾的。

但对于认识五等爵位的起源,还真要从“侯爵”开始。

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立郡县制。此时,才真正有了现在意义上国家的雏形。而在秦始皇之前,国家有另一个名称——天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又被称作天子。但天子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直接的统治这个天下。所以,设计出了一套理论——五服制度,用以别远近。使得天下人能够归附在天子的名义之下。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称作王畿,方圆五百里。


王畿之外的五百里,便是候服。而候服之外,基本上就属于化外之地了。所以,天子能控制的地区也就是千里之地。直接统治的地区也就是五百里。

候服的范围是王畿之外的五百里。其中最靠近王畿的一百里范围是天子封给自己的卿大夫的采邑,再往外的一百里以内,就是男爵的封地。剩余的三百里,是侯爵的封地。

由此可见,男爵领地是介乎于王与侯爵之间的小封地。


那侯爵是怎么来的呢?大体上,人类从十几个人的小群体,到部落,再到部落联盟,之后发展为国家。在部落联盟的整合过程中,从来是强大的族群,征服弱小或不开化的族群。

当人口兴盛向外发展时,一定会有排挤其他族群的生存空间。而派驻到外地的军事据点,就是城。在城外的都是原住民,称为野人。居住在城里的人,实际上就是从王畿派出的军队。

军队不仅有开拓领土的作用,还有监视、刺探情报的作用。古代这样的人,被称作斥候。于是这样的斥候之城中的长官就简化成了后来的侯爵。

侯者,射侯之义,殷周之言侯,犹汉之言持节也。侯非王畿以内之称,因王畿以内自有王师,无所用其为王者斥侯也。而亦非一切畿外有土者之通称,因有土者不必皆得受命建侯。必建藩于王畿之外,而为王者有守土御乱之义,然后称侯。

所以,古代最初出现的只有侯爵。公、伯、子、男,都是在侯爵的基础上,都是从家族辈分中演化出来,以分别侯爵的等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