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的意思是:善良、德行完好的人通常不善于争辩,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不够善良。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句话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意思是说: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总之,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真理没有必要每天去争辩。一天到晚争论不休,也未必就能辩论出来真理。一切真理与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实修,才能真正领悟。

下面分享下个人的一点小见解:

我在网络上找到的关于“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的几种解释,基本都是把这句话按字面翻译成白话文:“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不巧言善辩,巧言善辩的人不善良。”尽管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解释通俗易懂,但在我看来,这样的直接翻译并未能反映出老子原话的深刻含意。

按照我的理解,老子所说的“善者”应该是指胸襟开阔、性格豁达的谦谦君子,“不辩”也不仅仅是不巧言善辩,而是不为讨好他人或显摆自己而发表意见或发言。因此,我解读老子“善者不辩”的意思是说,那些胸怀磊落、坦荡真诚,有君子之风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不会为讨好他人或炫耀自己而主动发表意见或陈述情况。

甚至,这些“善者”在受到他人误解或猜忌时,都不会急于辩白自己。他们能够在这些所谓“是非”面前,淡然置之,相信时间会证明其是否真如他人所误解或猜忌的那样,相信真相总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套用姜文导演的话,就是他们有等待“让子弹飞一会儿”的耐心和信心。此外,善者不辩或许还包含着在平素与人相交时温婉有度、谦和沉稳的含义,套用今人的话就是“善者”能“低调”做人,有不卑不亢、得理让人的行事风格。

根据我对“善者不辩”所做的如上解读,再说“辩者不善”就简单很多。此处的“辩者”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喜欢为讨好他人或显摆自己而主动表达意见或“言说”的人。由于他们表达意见或言说的动机并不是要阐述真理或陈明真相,而往往是为达到某种不能摆在“台面上”说的目的,所谓“不善”也就意味着他们发表意见或言说的动机不够高尚。

此外,我认为“辩者不善”还有另一层含义,即当这些“辩者”在受到误解或没有得到及时的赞扬时,急于为自己辩白或主动“自我表扬”。甚至,在他们面对由其错误引起的不良后果时,不敢承认错误、拒绝承担责任,反而以强言狡辩的方式推诿责任,极力“甩锅”。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不善”就是人品不够高尚了。若是像前文对“善者不辩”作延伸解读一样,我认为“辩者不善”或许还隐含着“辩者”在日常与人相处时常呈狂妄嚣张、咄咄逼人的风格,难以放下身段平等待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16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意思是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不会花言巧语,巧言善辩的人不一定善良。这是出自老子的《德经·第八十一章》中的一句话。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译文: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看完了这句话的具体含义和解释后,下面我们再看一下这篇文章的赏析

本章是道论的终结。在纷纭流变的事件丛林之中,老子所奉行的基本准则就是不滞于名而柔弱灵动,不系于物而多有奉献,对一切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越是不积的河道越有可能成为万流奔凑的大道。万化皆流,而圣人是"天下溪",唯其不积,万物才源源"自来";唯其不积,才历久而常新;唯其不积,才可以容受更多的源流从他流经而拥有最多的源流。能够认识到在不积之中,在辅万物之自然的放养之中"成其私"、"成其大"、"已愈有"、"已愈多",说明老子对耗散的成长方式,以及共生共长、互利互惠的生存耦合之可能,都是深有认识的,这是潜藏的耗散结构分枝的萌芽。

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真理没有必要每天去争辩,一天到晚争论不休,也未必就能辩论出来真理。一切真理与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实修,才能真正领悟。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论语·学而》中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由此看来,在人生中应该少说多做,这一点孔子与老子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不管是人生的修行还是一般的社会活动,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脚踏实地,不能只说动听漂亮的话而没有实际行动。

细思之,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与别人辩论什么,不会只用言论去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即使面对诽谤或人身攻击,他也能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无辜和清白。忍辱不辩的人往往都是在埋头做事,他必定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与此相反,那些天天与别人辩论的人并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尽管他们在与别人辩论时处处表现自己的能力,然而真正善良的人不需要用花言巧语去赢得别人赞许,空谈而没有实际行动的行为将一事无成。

修口就要先远离高谈阔论,不对他人评头论足;真诚待人,与人为善,遇到磨难时忍辱不辩,才是正人君子之所为。

第2个回答  2021-04-14

这句话的意思是:行为善良的人不善于用言语自辩,爱用言语自辩的人不一定善良。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真实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行为善良的人不善于用言语自辩,爱用言语自辩的人不一定善良。有真知灼见的人知识不一定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没有真知灼见。

有道的人什么也不保留,他愈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他越是把自己的一切给予他人,自己就越加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有道的人的法则是施惠于众人而不与人争夺。

扩展资料:

老子认为,不善于用花言巧语来争辩的人才是完美的,其本质也是善良的。尽管我们常说“言多必失”,但是言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然而,在老子看来,言语的负面作用比正面作用要大得多。老子之所以这样说,绝不是要我们不说话,而只是想突出“善辩”的弊端。

这是《道德经》的结语,人生主旨、治世要义皆在此中。老子最后一次告诫世人:坚守虚空,甘居下位,利民而不害,善为而不争,不要被美言所迷惑,不要为虚名而逞巧,不要为虚荣而炫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