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改变圣母性格

如题所述

如何走出圣母型人格的牢笼?
作者雅基·马森表示,改变圣母型人格,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我们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及行为模式,通常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固化。

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从迈向可控的一小步做起。每次只迈一小步,心里想着,我们是在勇敢地为自己做一次克服恐惧的努力。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学会更多的说“不”。

1.画“责任饼图”。

这个练习能够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那些自童年早期便无怨无悔地秉承到现在的无效观念。比如,老大就要照顾弟弟妹妹、凡事要坚强等。

第一步,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然后想一想你人生中的某个重要问题,可以是让你觉得自己负有责任的事,或者是你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而感到愧疚的事。

第二步,把问题写下来,然后问问你自己:谁才是真正应该对此负责的人?

第三步,把饼图分成若干小块,在每个小块上写上其主人的名字。注意,做这个练习时要不假思索,让自己下意识地袒露真相,不受原来那些“应该做什么”的思维左右。

例如,谁应该去照顾孩子?首先孩子已经6岁,可以简单照顾自己,算一份。其他的几小块可以分成四等分: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几个家庭成员。这时我们就可以清醒的认识到,做这件事自己并不是唯一的责任人,一旦哪一天没有全天候待命,也不必自责。

2.把“应该”变成“可以”。

这个理论源自亚伦·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贝克认为,有问题的情绪状态部分是由无用的思维模式引起的,尤其是死板的个人规则。

要想打破这些规则,就要打破“非是即非”或者是两极化的思维。比如,我应该先洗碗。就可以改成:我可以先洗碗。

这样一来,就立刻多了一点点选择性。让我们知道,洗碗并不是一件必须的事情,而是可以选择的。一旦用了”可以”这个词,就听起来轻松多了,自己的神经也可以不用一直紧绷着,更不必因为没有去做某件事而感到自责。

“应该”是没完没了的,而且覆盖范围很广,从很多你人生”应该”完成的任务,如“我应该结婚”“我应该成功”等,到很多看似不重要的琐事,如”我应该常常锻炼”,或者“我应该每天喝八杯水”。

你可以把这些当做你人生的指南,这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当它们变成死板的教条时,它们就有可能变成一个牢笼,你会觉得自己被困住了。

3.学会客气地拒绝。

对于大多数“圣母”来说,拒绝别人是一件尤其困难的事。

雅基·马森表示,这是因为一种恐惧的反应已经根深蒂固,让我们害怕说“不”,所以我们会尽量避免说“不”,也因此缺乏说不的经验,并产生了一种害怕的连锁心理反应。

她推荐BEAR四步法,这一技巧的原理是驾驭呼吸的力量,让它帮助我们平息突如其来的恐惧感。

B表示呼吸,E表示赞扬,A表示接受,R表示尊重。
当我们发现自己在进行一段艰难的对话或面对难以处理的事情时,就可以使用BEAR四步法。

比如,同事想约你下班后喝两杯,但是你不太想去。这时就可以调整呼吸(B),接着想一些赞美之词(E):

“特别感谢你的美意,这个时候能想到我(A),但是我今天特别累,想早点回家休息(R)。”

最后请谨记:别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因为那些好意思为难你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9
改变性格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有“改变自己性格的强烈意志,二是“要把自己放在能让自己拥有理想性格的环境中”。比如皈依宗教,或是进行修行、搬到海外居住、换个新工作等等。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孟子的母亲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找到一个合适的环境,前后搬了三次家。
能力与性格都会随着“教育、学习与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性格影响最大的就是双亲的教育、整个家庭以及周围的生活环境。我认识一个很“抠门”的人。他的父母在他年幼时事业失败,导致他的童年过得十分贫苦。他本人觉得这就是造成他对金钱有强烈欲望的根源。换句话说,改变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就很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他的性格也会受到交友关系的影响。在学习、体育运动、职业、职场的影响下,性格也会逐渐变化。事故与灾害、欺凌与暴力、遭遇犯罪等打击都可能会让一个人的性格发生巨大转变。同样,坐禅、提高修养也会让一个人的性格朝好的方向发展。
无论男女,都会在周围人的教育下,变得“有男人味”或“有女人味”。
如果你有某种性格,就会根据这种性格行动,在多次行动的过程中,这种性格就会得到强化,最终在你心中扎根。
现代人的人际关系总是伴随着一些厉害关系,如果总是实话实说,很有可能会碰一鼻子灰。所以我们有时候需要假装强势,有时候又要假装好人。总之,我们需要隐藏自己的内心所想。
从小培养出来的性格已经趋于稳定,要马上改变是很困难的。但是只要条件成熟,还是可以逐渐调整过来的。
美国普渡大学与波士顿大学的研究小组对全美的 1 663名中老年人( 43~91岁)的性格变化进行了跟踪调查(最长达 12年)。研究中,有些人变得神经质了,有些人则变得温和了。 18年后,一半“神经质”的人死了,而“温和”的人则有 75%~85%都还活着。
上面提到“有些人变得神经质了,有些人则变得温和了”,这说明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一般来说,性格的改变是件好事。
第2个回答  2020-10-09
对于自己不想做的事,不想见的人,提起勇气说不,不用太去在意他人的评价,做好自己,爱自己,照顾自己的情绪。
第3个回答  2020-10-09
具有以下一种外在表现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具有圣母型人格:

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到自己的需求的前面。这个别人不仅仅包括朋友、同事、家人还包括父母、子女和配偶。往往会有两种相反的表现,或是疏于满足亲近人(家庭)的需求,更更多的把精力放到工作中和外部关系维护;或者内外部关系都要兼顾,疲于奔命,时常徘徊于崩溃的边缘。

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第一甚至唯一的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

认为要让别人喜欢自己、爱自己并接受自己,就必须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为人处事。

面对强势的人(父母、老师、上司老板),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很少甚至从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人起争执。

不敢做任何引起他人注意的事情。

总是同情朋友,并单方面补偿对方。

过度夸大拒绝别人的后果。

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到自己的需求的前面。这个别人不仅仅包括朋友、同事、家人还包括父母、子女和配偶。往往会有两种相反的表现,或是疏于满足亲近人(家庭)的需求,更更多的把精力放到工作中和外部关系维护;或者内外部关系都要兼顾,疲于奔命,时常徘徊于崩溃的边缘。

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第一甚至唯一的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

认为要让别人喜欢自己、爱自己并接受自己,就必须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为人处事。

面对强势的人(父母、老师、上司老板),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很少甚至从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人起争执。

不敢做任何引起他人注意的事情。

总是同情朋友,并单方面补偿对方。

过度夸大拒绝别人的后果。

那么,圣母型人格主要有哪些群体?以上的行为和观念会带来那些行为后果,以及不良情绪?造成这样的后果的原因是什么?难道友善待人不对吗?难道抱有同情心不对吗?难道先人后己不对吗?为什么我们付出了这么多,不仅得不到应用的回报,反倒会伤害我们?让我们处于不良情绪困扰中难以解脱,甚至疲惫至极,引发心理问题那?

圣母型人格群体主要是哪些?

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雅基.马森写了这本《可爱的诅咒》,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这样人,他 (她)们将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对陌生人也是有求必应,而且一旦停止这样做,就会觉得非常内疚,仿佛受了一场“可爱的诅咒”。在他(她)们看来,很多事情的优先级都高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结果支持了所有人,却让自己崩溃。

具有圣母型人格的人,有一个非常突出标签:可爱。这里所指的可爱与相貌无关,是指行为上的可爱,即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让别人感到舒服自在,并会由衷的称赞你可爱。这个群体并不仅仅局限于女性和青年,还包括男性和成年人。

这样的可爱不好吗?当然不是,可爱肯定是一个积极正向的人格品质,而不是自私冷漠。但圣母型人格的可爱表现为:始终有礼貌、有涵养、努力让自己变得有趣、能别人与你相处愉悦、努力不让别人失望、很少甚至从来说NO、防止冲突及时常一切以他人的需求为主。简而言之,圣母型人格的可爱是指向那些把友善待人(如和蔼慈悲、讨人喜欢、令人欢迎等)当作自己第一甚至唯一的行为准则却因此受尽委屈的群体。如果你也时常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在社会活动中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人际交往时,常常把友善待人作为第一或者唯一的思想观念,却没有其他的思维、交流和行为方式选择时,那么你就有或者多多少少有圣母型人格。

圣母型人格行为结果和引发不良情绪的原因

有圣母型人格的我们时常陷入焦虑、不解、抑郁、迷茫、失望、忐忑不安、不知所措乃至饱受委屈、痛苦,无处倾诉,恐惧未来,迷失自我,找不到生活的方向。

我们通常都觉得自己被淹没在别人的期望中,而且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以其他方式生活。事实上。就连想到改变,比如拒绝某个饭局,都会让我们焦虑不安。因为我们会认为如果说NO,说出自己的需求就意味着自己会被排斥,并且会失去一些东西,比如爱和关怀;比如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于是,我们只能压抑自己、委曲求全,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包括恼怒和愤恨,而只能在内心深处默默承受煎熬。而外表上则会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笑脸相迎的可爱、好相处的人。可是,这些不断被压抑的情绪和感受,终有会爆发的一天,周边的人会因此你的突然爆发而吃惊,这样,我们会因此感到别人的不满和抗拒,这反到验证和巩固了原有的观念-只有友善待人,才能和其他人友好相处,别人不会喜欢我发脾气。于是,形成一个死循环,无休止的继续下去,我们从而陷入期望的牢笼,饱受委屈、痛苦折磨,焦虑不安、抑郁迷茫,无处倾诉,也无法明白,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原因在那里?

当圣母们面对冲突时,会有两种类型的表现:一种是愤怒逃避型,他们不同程度地害怕冲突,别人的不喜欢及批评,无法适应紧张尴尬的氛围。比如:投诉餐馆服务不好,去实体店退货,与人发生争辩,拒绝别人的请求、请别人停止(或开始)做某事。甚至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不知道该如何与人相处除了努力表现得友善以外。另外一种类型是认可追求型,他们近乎是完美主义者,无论是行为举止,待人处事都力求完美。要懂的安慰别人,富有同情心,随和、乐于助人、体贴、有礼貌不自私。这都是源于希望得到对方认可喜欢,乃至赞赏、谢意和感激。如果没有得到这些回报,则会陷入自责、失望、抑郁、不知所措的情绪中,无法解脱。

大多数圣母型人格都是愤怒逃避型和追求认可型的混合体,只是在某种环境和社会关系中表现更强烈罢了。

为什么圣母型人格无法得到想要的回报?

有圣母型人格的朋友,没有必要过于失望和自责。友善待人、随和、和蔼可亲、富有同情心、有礼貌不自私都是非常好的品质,很负责的讲,有圣母型人格的朋友大都是好人。

那为什么圣母们却没有“好人有好报”?不仅得到不相应的回报,反而时常会被欺骗、被误解、被忽视、被伤害那?

那是因为随着我们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从家庭小社会,走向学校中社会,步入成年大社会,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所接触的人和社会越来越复杂。我们在社会生活所采用的态度和行为准则,也要相应的做出更复杂的选择变化。

而如果继续采用在我们童年期,在家庭环境下习得的,有效的行为倾向和准则,比如友善待人,随和,有礼貌不自私等。不仅仅无法适应更加复杂的社会,还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伤害。因为人性是复杂的,尤其当我们从熟人小社会-家庭、村落和社区,步入中学、大学和社会,步入陌生人社会中。我们无法轻易的辨别别人的人性和经历。我们在与其他人建立社会关系时,或是由于不够了解,或是由于时间流逝,或是由于社会变迁,彼此间的社会关系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我们知道社会关系越简单,彼此边界越清晰,这样的社会关系才最稳定,最持久。这就需要彼此双方有一个共识-采用怎样的行为准则交往。比如,我是心理咨询师,你是咨询者,你付钱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