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族英雄,最叫人敬佩的是哪一位?

注意:是民族英雄,还要说说他的事迹

各位知道冉闵吗?他才是民族大英雄!

世无冉闵,汉人已从地球消失!!!
如果你是汉族人,希望你能在心中向他---冉闵,致以崇高的敬意!
很少有一个历史人物像冉闵这样充满争议,以致于主流教科书因为无法定论而不得不将他忽略。在那个扭曲的时代,他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扭曲的。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后人该如何评价他?
不要跟我讨论他的人品行为,不要跟我讨论他的残暴好杀,我也也不想挑拨民族矛盾,我只想在这里告诉大家:
如果没有冉闵,汉族或许早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

公元四世纪,五胡乱华时,大量的中原的汉人随东晋政权大量南迁,南迁的人估计超过了半数,而留在北方的汉人命运都极为悲惨。大部分汉人被凶奴人和源于东欧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区的白种羯族所屠杀。凶奴、羯等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推测当时北方残留的汉人最多不过四五百万。
五胡乱华之前,由北方迁入中原的胡人已高达数百万,在很多地方超过了当地汉族人口。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到公元349年,冉闵屠胡之前,迁居中原的胡人高达五六百万之多,数量上相当惊人,他们是在东汉、魏、晋、石赵四个朝代因各种原因迁到中原地区来的胡人。有被当时政府强迁进来的,有主动迁进来的,有武装打进来的。
入塞胡族成份复杂,主要包括:
像羯族、白奴族、丁零族、铁弗族、卢水胡、鲜卑(史书称白虏)、九大石胡的远迁部落等主体都是金发碧眼的白种人。
氐族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和巴氐。大月氐主体为白种人,小月氐和巴氐主要为黄种人。 而姜、夫余、乌桓(东胡与凶奴混血)、和入侵辽宁的高丽等民族主体为黄种人,个别部落除外。
后赵统治北方时,当时的汉人不超过五百万左右,胡人却与这个数相当甚至高于这个数。胡人人口还在增长,而汉人却不断的减少。

以冉闵为首的汉族对入塞胡族的复仇行动,是汉人发起的绝地反击。
公元350年前后,冉闵歼灭数十万后赵军团,推翻后赵王朝,致书各地,号召汉人起来疯狂屠杀胡人复仇。当时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北部、陕西的汉人都纷纷起兵,仅邺都一地被杀的胡人就高达二十几万。
除了向侵略者报仇外,冉闵最大的功绩还在于驱逐胡蛮数百万出中土。
石虎统治后期,冉闵散发仓库中救济饥民。冉闵推翻后赵,分兵四面出击,与各胡酋互攻,数百万胡人被中原汉人驱逐。(石虎强迁到邺城的共计几十万汉人,也有近半数在动乱中返还家乡,中途大部份被胡人所害。)
氐、羌、胡、蛮等各民族数百余万,不得不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原来生活的地方,九大石胡甚至迁回中亚老家。返迁途中不同民族的胡人相互进攻掠对方,甚至人肉相食,十个人中仅有二三人能成功回去。
冉闵使胡族大返迁,造成中原百余万胡人死亡达十之七八,这就变相的杀了百万胡人。

如果没有冉闵的“杀胡令”,没有他号召汉人复仇,驱逐各胡出中原,以后会是什么样?
可以想象,胡人在中原繁殖上千万人口后,再把南方的汉人杀绝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等胡人杀尽了北方汉人,在中原地区繁殖起来。会成为一个金发碧眼的种族(根据现在鲜卑后代千分之几白人血统都成显性基因的特征),会再向南方要生存空间,再把南方的三百万人杀掉,剩余的小部分汉族将被溶入新的种族。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也会像别的三大文明古国一样被异族取代。
冉闵灭后赵,歼灭三十多万羯族与凶奴为主的胡兵。冉闵后来在邺城对羯族屠杀了二十几万,加上全国各省各地的复仇屠杀。 羯族与凶奴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
冉闵赶胡族出中原,为汉人的发展创造了空间,令山东、河南、安徽、江苏(长江以北地区)、湖北(长江以北地区)回归东晋。冉闵的神兵铁骑,让胡人从此不敢再轻视汉人的武力,收敛了他们肆意抢掠的行径。
中国历史上后来建国的十六国国家,鲜卑除外,是屠胡中成功返回的未被杀灭民族部落重新入主中原所建立。
但这时胡人数量大减,民间汉人数恢复增长。胡人见识了汉人血腥报复的可怕不得不向汉人寻求合作,汉人从事农耕,胡人则充军打战。在十六国南北朝频繁的战争中,胡族大量战死,胡族彼此之间也相互灭族。民间从事农耕的汉人不断恢复增长,北朝东西魏的战争使胡人人口枯竭。两国的汉族大地主势力却强大起来,为补充兵源不足,不得不开始大量起用汉军。西凉地区的汉军得到北周起用,正是在这一时期。鲜卑国主们把公主嫁给这些汉族地主势力以拉拢他们,汉军的起用为后来杨坚灭胡和隋唐的建立创造了外部条件。

冉闵,不愧为我汉族英雄,其功业利在千秋!!!

冉闵史迹:
冉闵,也有史料为染闵或梁闵。
冉隆,冉闵祖父,一支流民军的首领,30?年率所部流民军投乞活帅陈午,败死黎阳。
冉良,冉闵生父,曾任晋值阁将军,属陈午部将,310年战死于河内西郊。
冉闵,冉良之子,字永曾,小名棘奴,生于兰陵郡。自幼果锐,及长,身长八尺,善谋略,勇力绝人,攻战无前。少时任兰陵郡游击将军,公元338年参与昌黎之战,功名大显。升任北中郎将,修成侯。永和六年(350年)推翻石赵,自立为王,改元永兴,国号魏,史称冉魏。公元352年6月1日(一说6月2日),冉闵被鲜卑国主慕容俊杀害于遏陉山。
冉闵在世时自谓为中土英雄(中华英雄),据《晋纪》《甲府丹册》《资治通鉴》和一些地方史志记录:
鲜卑二十万大军南下,冉闵率军一万迎战,十战十捷(也有说为十二战)。在最后一战中,慕容恪使出了最新的战阵--连环甲马。冉闵的汉族军团虽然战斗力超强,但终因首次面对这种最先进的战争武器(相当于最原始的装甲车),无法冲破这种坚固的战阵而战败,冉闵也因战马累死坠地被俘。
冉闵被俘后,鲜卑国主慕容俊大赦他,已称帝的冉闵拒降,痛斥各族蹂躏中原。
慕容俊嘲笑他:“汝奴仆下才,何自妄称天子?”
冉闵义正严词的回答道:“天下大乱,尔等夷狄禽兽之类人面兽心,尚且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天下大乱,你们这些禽兽一样的蛮夷,人面兽心都能做帝王,何况我乃是堂堂中华英雄呢!为何不能做帝王?)
鲜卑国主慕容俊大怒,将冉闵鞭三百,送于龙城。公元352年6月1日(一说6月2日),冉闵被鲜卑王慕容俊斩于遏陉山。
冉闵一死,遏陉山山石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北方五月不雨直至十二月。慕容俊大惧,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7-04
张自忠!
对日抗战尽忠死战第一人!
张将军牺牲后,灵车运到宜昌,10万群众自发送殡,全城皆哭。敌机在上空盘旋吼叫,却无一人躲避,无一人逃散。蒋介石、冯玉样、何应钦、孔样熙、宋子文、孙科、于右任、张群率文武百官臂缀黑纱,肃立码头迎灵,并登轮绕棺志哀。蒋介石“抚棺大恸”,令在场者无不动容。据说,蒋介石的办公桌从此摆上了张自忠的遗像。
28日下午,蒋介石率文武百官和各界群众在储奇门为张自忠举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仪式。蒋亲自主祭,气氛庄严,极尽哀荣。当天,蒋介石还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名义通电全军,表彰了张自忠一生的勋绩。
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也发来悼电。
另外,我想说的是,凡是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做出贡献的,都是中国人民的英雄!!!在抗日大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英雄!君不见,台儿庄那诸多将士,喜峰口那满地白骨----
勿忘国耻,抵制日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6-24
岳飞

民族英雄岳飞:字鹏举(公元1103年--1142年), 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华民族一代英杰。

岳飞,字鹏举,未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宋微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岳飞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的一个贫苦农家。

岳飞童年时,家境清贫,少时便同父母一起下地耕作,当过地主家的佃客。岳飞生性刚直,深沉宽厚,勤奋好学,苦练武功,曾求师于本地箭师周侗和枪手陈广,成为"一县无敌"。他还特别爱读《左氏春秋传》和孙、吴兵法,读起来常通宵不寐。

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岳飞经人介绍参加了赵构统帅的军队,因作战勇敢,升为秉义郎(从八品的武官)。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岳飞在澶州(河南濮阳附近)和曹州山东曹县西北两次小胜金军。因赵构重用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企图避地东南,岳飞不顾自己位卑言轻,上书赵构,反对南逃,力请赵构返回终京,亲率六军北渡黄河。这触怒了赵构及黄、汪等人,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被革职。三个月后,岳飞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不久升为统制,随都统制王彦渡河收复新乡,在太行山刺杀金将。旋归宗泽,为留守司统制。宗泽死后,从杜充南矿。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冬,金牙术率军大举南侵,攻入建康(今南京)。建炎四年,岳飞率军北进,在清水亭、静安等地袭击北撤金军,连连获胜,金几术险被活捉。并一举收复建康,升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接着,他受命领兵救援楚州(今江苏淮安),在承州三次大败金军。岳飞的部队军纪严明,英勇善战,称"岳家军",深得百姓爱戴。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岳家军大破伪齐刘豫军队,收复了襄阳府及唐、邓、随、郢州、信阳六郡,岳飞被提升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兼管襄阳府路,不久进封武展郡开国候,时年三十二岁。是年冬,金齐联军攻陷滁州,进逼庐州(今安徽合肥)。庐州告急,岳飞接旨率军东下,又一次大败金军。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秦桧以宰相身分接受了金朝的议和诏书,向金称臣,每年进贡银子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岳飞向朝廷再次申述他一贯反对"和议"坚持抗敌的主张,坚决表示愿制定方略,收复河东、河北,直捣燕云,为国复仇。赵构为了取得武臣对和议的支持,授于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三大将新 的封号和官爵,提升岳飞为开府议同三司。岳飞连上四奏,表示不受,并指出,现今的形势只可引以为危而不可引以为安,只足以使人忧虑而不足以使人祝贺,应加紧训练士兵,以备不测,要求朝廷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节"。岳飞屡次反对"议和",引起赵构的不满和秦桧的痛恨。

绍兴十年,金撕毁"和议",大举伐宋。岳飞接到赵构"乘机取 胜"的亲笔诏书,立刻调兵遣将,挺进中原,在河南郾城,大破 兀术的"铁浮图"和"拐子马",金军全线崩溃。此后,又乘胜进军朱仙镇,以猛将带领背嵬军骑兵五百名出击,杀敌金军。朱仙镇之捷,更增强了岳飞乘胜渡河收复河北的决心,他再次上书赵构,要求深入敌境,复取旧疆,报亡国之耻。北方忠义军纷纷来归,士气高涨,以"直抵黄龙府"相激励。赵构、秦桧一天之内用金字 牌发出十二道诏书,催岳飞班师。岳飞明愤地说"十年之力,废 于一旦","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被迫下令撤军。岳飞在撤军前,故意放出风声,说明天渡河,几术害怕城内百姓作岳家军内应,连夜弃城,北逃一百余里。岳家军班师后,金兵乘机夺占了郑州、顾昌、陈州、蔡州等地。

岳飞回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后,兵权被夺。绍兴十一年 (公元1141年)七月,秦绘竣使右满议大夫万侯桌首先发难,上 书指责岳飞"爵高禄厚,志满意得,平昔功名的志向,日渐颓情"。这年八月,岳飞的枢密副使之职被免,改任万寿观使的闲职。之 后,秦忙唆使岳飞手下的副统制王俊出面诬告,说岳飞部将张宪 准备谋反。十月,朝廷张榜,说张宪一案"其谋牵连岳飞,遂逮捕归案,设召狱审问",并将岳飞及儿子岳云逮捕入狱。十二月,赵构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当天,大理 寺执法官遵旨作最后处决,逼岳飞在供状上画押。一生光明磊落 的岳飞在供状上写下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即服毒酒身亡,时年仅三十九岁。
第3个回答  2006-06-15
戚继光

这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抗倭寇,平蒙古,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其兵书也是中国军事史的宝贵财富。中国人常喜欢用力挽狂澜一词来表达对英雄的崇敬,而戚继光则是这样一位英雄,他与张居正一文一武,为明朝扭转了嘉靖年的颓势,迎来了隆庆年到万历初年的中兴局面。

黄仁宇曾在《万历十五年》中称戚继光为“孤独的将领。”
“孤独”二字可谓意味深长。
戚继光的带兵特色和军队建制与整个明朝当时的军队情况都是不合拍的。
然而明朝上下,也仅此支军队能战,真是可悲可叹。戚继光后来遭陷害,郁郁而终,大概也和此不无关系。

戚继光的戚家军带有明显的私家军性质,
军队并非效忠皇帝,而是效忠将领。
非常时代重兵在手,明朝皇帝对其猜疑是正常的。
张居正在时尚且可庇护他,张居正过世后,他也就顺理成章的被清洗掉了。

今人提到戚继光,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平倭大功。
平定倭寇,保卫海疆,确实是其大功一件。
但是区区千人倭寇,竟能横扫中国海岸线,明朝当时的腐败与孱弱由此可见,即便最后倭寇平定,对于整个大明帝国而言,也实在没什么好炫耀的。

而戚继光的戚家军,也只是那个年代中国军队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而已。
但于戚继光而言,平定倭寇是其不朽功业,一句“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更让多少热血青年壮心不已。更重要的是,明朝在平倭战争中锻炼出一批优秀军队和军官,在之后的抗倭援朝战争里发挥了重要作用。

戚继光对于明朝乃至中国最大的贡献并不是平定倭寇,而是在抗击蒙古和军队建设上。实际上无论从战争规模还是杀敌人数上,戚继光在抗击蒙古的战斗里建立的功业远大于其平定倭寇的战争,可是出于民族团结的需要,今天的史书只宣传他抗击倭寇的过程,对于痛击鞑靼的历史就淡化了。

戚继光镇守藓门七年,整顿边防,改革军队,
为明朝重新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边防部队。

这支边防部队既擅骑射,又能使用火器,堪称虎狼之师。
隆庆时代鞑靼之所以归附,原因并不是因为什么内乱,而是戚继光的军队把他们打的实在太惨了。

后来东蒙古土蛮崛起,戚继光率军北征,大破土蛮部,收服部众万人。
自此蒙古北疆全部平定,困扰明朝百年的北掳之患彻底平息。
与此同时,戚继光还对军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淘汰冗兵数万,建立了一支由长城沿线屯垦农民组成的强大常备军,扭转了明军积弱的局面。

后来抗倭援朝战争,明军连战连捷,斗败虎狼之师的日本,
可以说与戚继光的改革不无关系。

参考资料:网上摘的

第4个回答  2006-06-15
我想我们民族现在缺少的该是汉唐时期那种“犯我天威者,虽远必诛”的气势,所以谈到最让人佩服的民族英雄,我首推唐朝的王玄策!

(事见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九卷)

话说大唐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派遣王玄策出使天竺五国,蒋师仁为副使。当时天竺分为中天竺、东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五国。中天竺王尸罗逸多刚死,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为王,目中无人,发兵袭击大唐使团。王玄策仅带三十从骑,虽奋力苦战无奈双拳难敌四手,终因兵少被擒,各国的贡物也被阿罗那顺掠夺。
王玄策和蒋师仁乘夜色越狱而出,逃至吐蕃西部边境,发书向邻国征兵,要血洗此仇。吐蕃得书立即派遣精兵一千二百人前来,泥婆罗国也派了七千余骑兵前来助战。王玄策率领这两国的八千余人,兵不卸甲,马不离鞍,直奔中天竺茶馎和罗城,大战三天三夜,大败阿罗那顺,斩首了三千余级,逃兵在河中又淹死了上万人。阿罗那顺见兵败城破,遂弃城而逃,却不知死活,收拾散兵游勇妄图再战。蒋师仁率兵再败中天竺,并生擒阿罗那顺。阿罗那顺王妃及王子聚集着残兵败将竟然毫无悔改归顺之意,妄图凭借乾陀卫江据守。蒋师仁率兵再战,中天竺兵一触即溃,三败中天竺于乾陀卫江,生擒王妃及王子,俘虏一万两千余人。这下阿罗那顺一家可以团聚了。当时天竺以中天竺为最强,其余各国见阿罗那顺被大唐剿灭,皆望风而降,共五百八十余所。自此,大唐威震天竺。可谓王玄策三战定天竺。
之后,王玄策押着阿罗那顺回到了长安。唐太宗欣喜过望,拜王玄策为朝散大夫,献俘于宗庙。太宗死后,刻了阿罗那顺的石像,列于玄阙之下。

大唐的一个使节,单人匹马,手无寸兵,竟然能在万里之遥以书征邻国之兵,灭强国于域外,由此可见大唐的强盛,唐人的气节啊。这样一个率领着尼泊尔骑兵,跟巨象大军作战而获得胜利的人;这样一个让中华的智慧与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人;这样一个让紧守着中庸之道的传统中国人汗颜的人;这样一个曾经让一个古老文明臣服于另一个古老文明脚下的人;这个在打败天竺后却又前往天竺参拜寺庙的人,能不让人无尽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