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靠海吃海”?

如题所述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话很对。在海边生活的人们,很多都是依靠大海谋生,从大海中获取各种资源。海洋中的生物资源,就像是一座巨大的食品库,是人们最早开发的对象。考古学家在史前人类居住的山洞里发现的岩画中,就有海洋动物的图画,说明当时人类已经会驾着独木舟在近海用简单的鱼叉、鱼钩和渔网捕鱼,在海边捕捉虾、蟹,捡拾贝、藻,以供食用。有的山洞里还有古人类遗留的许多海生的贝壳和鱼骨。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在陆地上早已从渔猎阶段进展到农牧阶段。可是在海洋里,一则因为海洋很辽阔,还有鱼虾可捕,二则在海洋里从事农牧很困难,所以渔业基本上还停留在渔猎阶段,变化不大,仍然是海洋生物自生自灭,渔民驾船出海捕捞。

虽然世界上的海洋生物资源还大有潜力可挖,但是近10年来,世界海洋渔获量一直徘徊在8500多万吨,很多渔区产量还有下降的趋势,看来海洋捕捞已经达到极限了。高经济价值的金枪鱼类和鳕鱼类和比目鱼类越来越少,低值的小型中上层鱼如鲤鱼、沙丁鱼等产量却有增加。这说明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过度捕捞,出现了海洋水产资源来不及再生的现象。

在我国,这一现象更为严重。1992年以来,我国海洋渔获量一直居世界首位,当年海洋渔获量934万吨,2005年达到2838万吨,增加了2倍。但是这个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靠个体渔民用小渔船在近海捕捞,用的渔网的网孔越来越小,把鱼子鱼孙都捕上来了,甚至还有人违法用炸药炸鱼、用电电鱼。渔民自己也知道这是砸了后代的饭碗,可是谁甘心鱼让别人打去呢?结果是令人痛心的:20世纪50~60年代我国舟山是世界闻名的大渔场,盛产被称为四大水产的小黄鱼、大黄鱼、墨鱼(是软体动物乌贼,不是鱼)和带鱼,还出产鲥鱼、加吉(鲷)、石斑鱼和对虾等著名的海鲜,可是现在几乎都被捕捞光了,已经形不成鱼汛,连只有裤腰带宽的带鱼也上市了。20世纪70~80年代四大水产大大减产时,繁殖了大量的马面鲀。曾几何时,连这种其貌不扬的鱼也为数不多了。狂捞滥捕的严重问题如果再不解决,要不了多久,我国附近的海域将、会无鱼可捕。

在海洋捕捞渔业这个古老的海洋产业中,也有很多先进的技术,包括使衰老的渔场复苏的技术。

在探鱼的技术中,主要有卫星遥感技术和声学探鱼技术。美国、欧洲空间局和日本都已发射了探测海洋、气象的卫星。我们已经知道,卫星上装有光学和电磁波仪器,它们能从天上遥测海面的温度和颜色,从这些资料中可以估算出海面浮游植物体内的叶绿素的数量,从而得知海面的初级生产力,用以判断经济鱼类集中的海域和数量。暖流和寒流交界的锋面往往是鱼儿集中的渔区。海洋生物死后残骸沉到海洋深处,使深层水含的营养盐较为丰富。上升流能把海底富营养的水输送到海面,使浮游植物得到繁殖,这些地方鱼类也比较喜欢光顾。从卫星遥感的数据也能找到这些海域。把卫星获得的数据加以分析,利用计算机专家系统,参考海洋生物学知识和渔业的经验,做出判断,可以制成海洋水产信息和各海域海况预报,经过通信网络指挥渔船生产。这种预报对远洋渔业特别有价值,远洋渔船根据预报进行作业,减少了盲目性,有利于获得丰收。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从宏观上指导海洋捕捞渔业,而在渔船上就得用声学探鱼技术来探明附近是否有鱼群。声学鱼探仪的换能器装在船壳上,跟回声测深仪的原理一样,向水里发射声脉冲,声波碰到鱼体就产生回声信号反射回来。鱼体内都有调节浮力的充满空气的鳔,鱼体其他部分的声学性质与海水差不多,而鳔的性质与海水相差甚远,产生的声反射很强。声换能器接收到从各条鱼反射回来的信号,经过变换可以自动显示在记录器上。最早的鱼探仪是垂直的,只能垂直向下发射,探出船下方的鱼群。现在除了垂直鱼探仪以外,还有水平鱼探仪,能在船还没有开到之前,探到船前方的鱼群。鱼探仪的显示器还有彩色的和立体的,这样,渔民可以形象地看到周围的鱼情,甚至从鱼群的规律还能辨别出是什么鱼。

知道船的附近有鱼,还得想办法把鱼引诱到船边来,设个栅栏把鱼围住,不让鱼跑掉,才好捕捞。鱼类大都是喜欢某种声音,可以针对各种鱼的爱好设计不同的声响,引诱鱼儿过来。用柴可夫斯基谱写的某一乐曲可能引不来鱼儿,它们欣赏的曲子对人来说可能是噪声,甚至是人们根本听不到的声音。除了从船上施放声响以外,诱鱼装置也可以装在海底,或者做成自动浮沉式的。当然也可以发出鱼儿特别讨厌的声音驱赶鱼群。电波也可以刺激海洋生物,脉冲惊虾仪已经形成产品。而要想把鱼群拦住,就得求助激光了。向水中发射水平方向的激光束,织成一个栅栏,可以把鱼群圈进指定的范围内捕捞。鱼对气味的分辨力是惊人的,我们后面还要提到这一点,有人用有特别气味的化学药品引诱或驱赶鱼类,也很有效。

捕鱼的工具仍然是网或钓钩。对大型的、游泳速度很快的鱼,像金枪鱼、鲨鱼、旗鱼,往往用钓钩钓,有时用标枪刺。要钓几百公斤一条的大鱼可得认真对付,钓绳是用特种塑料做成的,十分结实,还不怕鱼咬,船上还得有起重设备。有的钓绳上有很多支绳,一根支绳上又有很多钩子,多的时候有几百个钩子。

至于网的种类可就多了,对付中上层鱼、底层鱼、尺寸不同的鱼、游泳速度不同的鱼,以至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用的网各不相同。通常用的有单船拖网、双船拖网、底拖网、围网、随海流漂流的流网和放置在海底的定置网等。网孔大小视捕捞对象大小而定。有的网上有用尼龙绳做的刺,鱼或软体动物挂上就逃不掉了。有的网上还装有网囊,专门装一定尺寸的鱼用。现代的网都是用尼龙绳编织而成的。

渔船上除了装有收、放、拖网具用的吊杆、绞车外,还有声学鱼探仪、定位装置、通信装置以及储藏渔获物的冷藏舱。远洋作业的渔船常常组成一个船队,在大型的渔船上有比较大的冷藏仓库,甚至还带着水产加工机械,在海上把各艘渔船上捕到的鱼集中起来,就地速冻保鲜,或者制成罐头、小包装食品。把低值鱼和加工鱼剩下的废弃部分磨碎、干燥,制成配饲料用的鱼粉。这样的大型渔船就是一座海上水产加工厂。南极洲附近的南大洋里盛产磷虾,个体不大,体长一般3~5厘米,但是蕴藏量却十分惊人,约4~6亿吨,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有50亿吨。可是南极毕竟太远了,磷虾身上丰富的蛋白质很容易腐烂,虾壳又不好加工,所以开发磷虾资源,必须建造大型的能在冰海中作业的渔船,在船上立即脱壳加工。这样一来,成本就成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了。

水产资源即使再丰富,也经不起人类用先进的技术捕捞。最近几年,许多国家的决策人已经提出”资源渔业“的想法,就是以资源定捕捞量,培育资源。通过卫星遥感和海洋调查船实地调查,摸清某一海域的海洋水文条件和初级生产力,经过研究分析,计算出可捕量,然后根据科学计算,制定捕捞计划。这样,一方面有目的地捕捞,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水产;另一方面也能保证这一海域的海洋生物繁殖生息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做到可持续地开发。海洋水产资源的利用很不平衡,近海和传统渔场早已捕捞过度,而公海上还有一些未被开发的海域;澳大利亚、非洲和南美洲还有一些地方居民过去没有打鱼的习惯,这些地方的邻近海域的生物资源也很少利用。虽然公海平均资源量比较少,但是在一些锋面和有上升流的海域还有相当多的鱼可供捕捞。建造较大吨位的远洋渔船,组成船队去捕捞公海上一些过去不为人知的水产,是一种合理的开发方式。我国近年来派船到非洲、拉丁美洲和白令海捕捞带鱼、黄鱼、鱿鱼和鳕鱼,收获不小。

”资源渔业“这个概念很好,可是实行起来却很不容易。从全球一盘棋或者全国一盘棋的观点来看,为了大家现在有鱼吃、将来有鱼吃,应该保护资源;而从局部的暂时的利益来看,今天我捕到的鱼就是我的,我不捕别人也会捕,谁管得了明天呢?国际上也不例外,例如加拿大规定了大西洋的大比目鱼的捕捞限额,西班牙不遵守,因而发生争端。为了实现可持续开发,国际上订立了许多普遍的或者双边的公约、协定,我国也规定了封港禁渔期,每年在鱼儿还没有长大的时期不许渔船出海。可是下一个问题就来了,不让我打鱼我吃什么呀?于是还得组织渔民开展多种经营,给他们一条致富之路。技术问题里不仅包含了科学,还包含了社会问题。

实行禁渔期制度以后,我国沿海的水产资源的确有了恢复的迹象,市场上的带鱼宽了,多年不见的黄鱼也出现了。不过要坚持做下去才能有效果,而坚持综合管理又是很难的。

国际上因为争夺渔业资源而不执行公约、协定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对濒危的鲸早已明文保护,限制捕猎的种类和数量,可是还是有人见利忘义,超过允许的数量捕杀,使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也面临灭绝的命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