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屈服的人是谁?

如题所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拉开帷幕帷幕(wéi):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针对法西斯德国的战争叫嚣,戴高乐认为应立即建立机械化部队。加强坦克战的训练,而不只是消极防御。当时,法国在与德国交界处,建立了十分牢固的“马奇诺防线”。军界很多人以为有了这条防线,就可以高枕无忧高枕无忧:垫高了枕头睡觉,无所忧虑。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了。戴高乐则反对只靠马奇诺(nuò)防线被动防范的战略。他说:

“任何守军如果只局限于使用旧式武器进行被动防御(yù),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以机械化部队对机械(xiè)化部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奏效。”

但是戴高乐的主张没有被当局采纳(nà)。他还因为和上级意见不一致,而被阻止晋升军级。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戴高乐的预见得到证实。1940年5月,德国军队采取突然袭(xí)击的方式,迅速绕过马奇诺防线,侵入了法国。法国军队一溃(kuì)千里,完全陷入了被动局面。

德国的入侵,证明了戴高乐的意见是正确的。法国政府这才任命他为装甲师师长,去阻止德军。戴高乐指挥坦克兵深入敌后,突袭(xí)敌人,俘虏了德军600多人,还缴(jiǎo)获了大批战利品。法国总理雷诺破格提升他为国防和陆军部副部长。但是当时德军已逼近巴黎,法国军界领袖贝当、魏刚等人已决心投降。德军进攻巴黎时,他们不但不抵抗,反而宣布“不设防”。1940年6月14日,巴黎陷落。22日,由贝当为总理的法国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自动解除武装。法兰西共和国灭亡了,这是法国历史上的耻辱。

但是,法国人民并没有屈服。戴高乐在民族危亡时刻,毅然挑起了挽救祖国的重任。他坚决主张继续战斗,必要时可把政府迁到北非,也绝不投降。英国首相丘吉尔为阻止法国投降,曾亲自到法国,劝说法国领导人与英军共同抗德。戴高乐在与丘吉尔会谈中,激动地说:

“我本人要坚决维护英法联盟,反对法国单独退出战争,决不投降。”

丘吉尔非常赞赏戴高乐的勇气,他说:

“我在同这位身材高大、性情冷静的人接触中,始终保持着一个印象:这才是法国的元帅!”

但是,贝当、魏刚等人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戴高乐决定与他们分道扬镳分道扬镳(biāo):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到国外去领导抵抗运动。

1940年6月17日10点钟,戴高乐准时到波尔多机场,为英国将军斯皮尔斯送行。这个时候,投降派们似乎已经嗅出了点什么,他们意识到坚强不屈的戴高乐绝不会轻言放弃,一定会有所作为。于是,他们派了很多秘密警察,随时监视着戴高乐将军的一举一动。

戴高乐将军泰然自若,握着斯皮尔斯将军的手,一边闲聊(liáo),一边走向飞机。他的副官戴库尔塞尔中尉,已经事先躲进了飞机里。戴高乐把斯皮尔斯一直送到舱(cānɡ)门口,这时,发动机已经发出了轰鸣,机轮马上就要开始滑行,突然,人们看见飞机里伸出一双手,把戴高乐迅速拉进了机舱,然后,舱门也关上了。

等到秘密警察们反应过来,在马达的轰鸣声中,飞机已经载着戴高乐将军,载着法国的未来,冲入了云霄(xiāo)。

两手空空的戴高乐将军,孤身一人来到英国,一没有人手,二没有物资,有的只是不屈的信念和一腔为祖国奋斗到底的热血。不过,幸运的是,戴高乐得到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大力支持。就在贝当政府正式向德国求和的第二天,也就是1940年6月18日下午6点,戴高乐通过英国广播公司的电台,进行他对法国的第一次广播。在这著名的“6·18”讲话中,他真诚地向法国人民呼吁:

“我是戴高乐将军,我现在在伦敦,我向目前在英国土地上和将来可能来到英国的持有武器或没有武器的法国官兵发出号召,无论发生什么事,法国抵抗的烈火不能熄灭!也绝不会熄灭!”

虽然,戴高乐的呼吁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但是,这个讲话却在以后成为法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战斗檄文檄文(xí):古代用于晓渝、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之一,这一刻也将永远被载入史册,发出其独特的光芒。

然而,慷慨慷慨(kānɡkǎi):充满正气,情绪激昂。陈词之后,重重的障碍正迎面而来。戴高乐,作为一个准将,以他惊人的意志,在他50岁的时候,开始了漫长的抗战生活。

1940年6月22日,当法德双方正式签订停战协定之后,戴高乐在伦敦再一次发表声明,宣布成立“自由法国”开展“自由法国运动”,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坚持海外抗战。

当时,虽然德国占领着法国本土的北部,并在南部维希扶植了亲德国的贝当政府,但是,法国在非洲还有一大片殖民地,例如:阿尔及尔、乍得、阿尔及利亚等地,并未完全被贝当政府控制住。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戴高乐来到非洲,建立起一个辽阔的作战基地和一个精干的行政机构。一个以戴高乐为领袖的自由法国人的国家已经建立起来,从此,戴高乐不仅仅是一位军人,更成为一名坚定的政治家。戴高乐深切地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必须以法国的利益为出发点,勇敢地捍(hàn)卫法国的利益。

在当时,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为苏伊士运河是控制整个非洲的关键。为了争取主动权,在1941年4月15日的开罗会议上,戴高乐向英军驻中东的总司令韦弗(fú)尔将军提出要求:

“将军阁下,我和我所代表的自由法国政府决定派部队进占叙利亚,我们希望得到您的支援,希望您为我们提供必要的坦克、运输工具和空中掩护。”

可是,这位总司令却傲慢地说:

“不行。没有接到上级的命令,我无权对自由法国的军队进行支援。”

被一口回绝的戴高乐并不气馁(něi),他转而向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求援,但是这时的英国仍然想保持与投降德国的维希政府的来往,所以艾登充分发挥他的外交才能,给英国三军的参谋长写了封含糊其辞的信,信里说:

“如果我们能够集结足够力量,以保证自由法国部队的行动成功,可以冒一冒损害我们和维希政府关系的风险。”

参谋长们给了艾登一个预料中的答复:

“让自由法国采取一次反对维希政府的行动,是不合时宜的。况且,中东地区的英军目前没有多余的人手,即使有,也要用在其他更重要的地方。叙利亚问题还是通过外交方式去解决的好。”

就这样,自由法国进占叙利亚的行动被无限期地搁(ɡē)置了。

然而事情远没有完结,5月9日,英方代表斯皮尔斯将军给戴高乐将军发来一份电报,上面写着:

“鉴于现在的形势,令少在一个月之内,我们不能够承担运输自由法国部队的任务。自由法国部队目前最好不要采取任何行动。”

电报上还写道:

“韦弗尔将军本人很想与您会面,但是目前一段时间,您似乎没有来开罗的必要……”

愤怒的戴高乐将军心里十分明白,英国这种不合作的态度,多半是出于私心——英国想将自由法国的力量排斥在中东地区之外,借此机会,由英国取代法国,建立英国在中东的“领导权”。这种有损法国利益的行为,自然受到了戴高乐将军的坚决回击。

第二天,戴高乐给斯皮尔斯回电说:

“我本人根本无意去开罗。不管怎么说,中东目前的事态发展,将使在非洲的自由法国部队,在战略上越来越重要。因此,我决定集中所有的人力和物力,坚决保卫这些领地。”

然后,戴高乐又给派驻在中东的卡特鲁将军发封电报,通知他说:

“既然我们的英国盟友对我们采取消极政策,我认为,在开罗安置一名像您这样的高级官员,对自由法国来说,已无必要。请您尽快离开开罗。请将此决定通知在开罗的英国人。您也用不着掩饰撤离的理由。”

卡特鲁将军的撤离,果然引起了英方的恐慌,丘吉尔首相立刻命令韦弗(fú)尔将军,指示他说:

“在不影响利比亚沙漠安全的情况下,为卡特鲁将军提供必要的运输工具,让他和他的自由法国部队,得到一切可能的援助,特别是空中掩护。”

戴高乐将军赢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自由法国和英国盟军打败了在测亚的维希政府军队,及时阻止了德国在中东地区的势力扩张。

自战争爆发以来,戴高乐将军对美国一直抱着极大的信心。他确信美国最终会参战,希望能利用美国抗衡英国对法国的影响。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参战,戴高乐以他一贯的战略眼光预言:“从现在起,英国人如果没有罗斯福的点头,什么也别想干。”

尽管戴高乐深知美围的实力无从抗衡(hénɡ),当美国人一味讨好维希政权,进而侵犯到法兰西民族利益时,义无返顾的戴高乐将军仍与美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北美洲的纽芬兰海岸,有两个法属小岛: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lónɡ)岛。它们从16世纪起就属于法国,岛上的居民对维希政府毫无好感,但维希政府控制着这两个岛。这两个岛虽然不起眼,但却占有着很重要的战略地位。

于是,戴高乐决定收复这两座岛屿,并和英方进行了协商。由于美国人一直把自由法国看作是非法组织,当他们得知这一计划时,不但坚决反对这项计划,而且建议让加拿大人接管岛。这种干涉(shè)法国领土的行为,当然不能被倔(jué)强的戴高乐所容忍,反而更坚定了他收复这两个岛屿(yǔ)的决心。

圣诞(dàn)节前夕,米塞利埃中将率领自由法国的海军陆战队,登上圣皮埃尔岛。不出所料的是,自由法国人受到了岛上居民的热烈欢迎,他们和平收复了这个岛屿。

对于这件事,罗斯福和丘吉尔都没怎么在意,却激怒了美国国务卿(qīnɡ)赫尔。他认为自由法国人的举动,严重影响了美国和维希政府的关系。于是,赫尔发表了一个公报,声称:

“所谓的自由法国人的军舰在圣皮埃尔岛登陆是一个武断行动,它违反了有关各方面的协定,……美国政府已询问加拿大政府准备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该岛的现状。”

可是,加拿大政府的答复却说:

“加拿大不准备也不希望恢复什么圣皮埃尔的现状,因为加拿大人对戴高乐的行动感到欣慰。”

与此同时,美国公众舆论和丘吉尔首相也对戴高乐进行了声援。在双方的僵持中,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决定出面斡旋。

这一天,艾登来拜访戴高乐将军。双方就座后,艾登开口了:

“将军阁下,我相信您很清楚,美国丰富的资源,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确实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中坚和后盾。一旦和美国闹翻,受损失最大的,恐怕还是法国。希望您看在我的面子上,让这两个岛屿中立,由盟(ménɡ)国共同管理。您看怎么样?”

“大臣先生,一个人可能有朋友,但一个民族却不可能有朋友。而我自己,已经是法兰西民族利益的保护人了。为了法兰西的利益,恕我无礼,我决不会妥协妥协: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的!”戴高东一口回绝了艾登。

这个回答其实在艾登意料之中,于是,他带着点威胁(xié)的这口气,对戴高东说:

“那么,如果美国派出一艘巡(xún)洋舰和几艘驱逐舰,到那两个岛上去,到那个时候,您该怎么办呢?”

戴高乐将军不假思索地回答:

“如果盟国军舰在岛屿的法国领海之外停下来,米塞利埃将军将十分荣幸地邀请他们共进晚餐。”

“如果军舰进入领海呢?”

“我们会按照惯例,要求他们停止前进。”

“如果他们坚持继续前进呢?”“那么,很遗憾(hàn),我们的军队将不得不开火!”

这种毫不妥协的态度,使戴高乐最终取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

1944年8月25日,戴高乐将军进入巴黎城。整个巴黎成了沸腾的海洋。放眼望去,到处是欢乐的人群;到处是飘扬的彩旗;到处都是“戴高乐万岁!”、“法兰西共和国万岁!”的欢呼声。

法国国内抗战领导人之一,乔治·皮杜尔兴高采烈地欢迎戴高乐将军,并对他说:

“将军!现在所有的抗战组织都团结在您的周围。我们请您在这里庄严宣告共和国的成立!”

戴高乐严厉地回答:

“共和国一直都存在着。在法国本土,它存在于人民的心里;在海外,我们相继组建的自由法国、战斗法国和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就是共和国。我本人则一直是共和国政府主席。为什么还要宣布共和国成立呢?”

戴高乐的话反映了他的一个坚定信念,那就是,从1940年“议会”出卖祖国,与德军媾和媾和(ɡòu):交战国缔结和约,结束战争状。也指一国之内交战团体达成和平协议,结束战争。的那一刻起,议会的最高权威就已经非法,而对于贝当政府的合法性,更应该坚决予以否认。一直以来,代表法兰西的只有自由法国,法兰西政府主席也只有戴高乐一人。这,就是戴高乐所要传达的惟一信息。

为了使新成立的临时政府得到各国承认,戴高乐不卑不亢不卑不亢: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形容言行自然、得体。地与美、苏谈判,又一次展示了自己坚韧、独立的人格魅(mèi)力。

1944年底,戴高乐出访莫斯科。12月2日晚上,戴高乐与斯大林进行了第一次会谈。

会谈总的来说很平静,甚至有点过于平淡。整个会谈过程中,斯大林没有提及任何具体问题,只是心不在焉(yān)地一边在纸上乱写乱划,一边听着别人讲话。会议即将结束之际,斯大林提出:

“为了防止德国将来进行新的侵略,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签订一个俄法条约。”

戴高乐却很不以为然,他想起了当年苏联和纳粹(cuì)德国所签订的条约,那个条约名义上是互不干涉条约,实际上是对德国侵略扩张的一种纵容。但是,他不想太触怒斯大林,便面带微笑,不轻不重地反击道:

“俄法不是早在1935年就签订了条约么?可是,结果又怎样呢?任何两个国家,在解决任何问题时,只要有共同的目标,自然能够一起协商、共同行动。否则,即使签订了同盟条约,也是没有用的。现在,我们两国再签订类似的条约,您真的认为有必要吗?”

斯大林马上生气了,他反驳道;

“1935年的条约之所以没有实施,完全是那个可恨的法国总理赖伐尔的责任!”

“可我并不是赖伐尔!”戴高乐毫不畏惧(jù)地说,“我提到1935年的俄法同盟条约,就是为了提醒您注意,今后在德国威胁(xié)面前,法国和俄国应该采取一致行动,而不应该像过去那样,背道而驰。”

在接下来的几次会谈中,戴高乐将军终于明白了苏联的意图。原来,二战期间,波兰政府的主要领导人都流亡国外。现在战争快要胜利了。苏联为了增强共产主义阵线的实力,将波兰纳入共产主义阵营,决定撇开波兰的流亡政府,在亲苏的卢布林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波兰政府。

当戴高乐将军看清了苏联人的底牌后,他决定以此为筹码,换取苏联对法国大国地位的承认。于是他坚决地宣布:

“虽然法国对卢布林委员会没有什么恶意,但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不会承认它是波兰政府。即使有什么事情要交涉,我们政府也只能派不是外交官的普通代表,和他们交涉。”

接着,戴高乐在应斯大林的要求会见卢布林委员会委员时,强调说:

“对不起,诸位。我依然坚持我们政府的决定,只承认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

斯大林实在是忍不住,决定来点比较强硬的手段。于是,他举办了一次晚宴。

晚宴上客人很多,除了法国客人,还有美国大使哈里曼,英国代表约翰(hàn)·鲍(bào)尔弗,以及苏联40名高级官员作陪。

斯大林向法、英、美的客人敬酒后,开始发出心理战术的最后一张牌。他依次向手下40名官员敬酒,想借此显示苏联的大国威势,从气势上压倒戴高乐。

戴高乐将军自然明白他的用意,刚强不屈的性格使他不但没有被吓住,反而露出了冷淡的表情。他下定决心,要结束这次出访。于是,他站起身,说道:

“元帅先生,我谨代表鄙国政府及各位官员,对您的盛情款待表示由衷的感谢。但是,很遗憾(hàn),我现在不得不告辞了。再见!”

斯大林显然一时之间还没反应过来,挽留道:

“别走,还有一部影片没看呢!”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却明白了,他知道戴高乐不会屈服了,也知道戴高乐这一次访问苏联,为的就是让苏联承认法国的大国地位,这个条件不答应,什么也别想跟戴高乐谈。莫洛托夫眼看着谈判即将失败,忍不住露出了担心的表情。而戴高乐则镇定自若,迈着坚定的步伐,径自回去休息了。

凌晨2点,乔治·皮杜尔敲响了戴高乐的房门,报告说:

“将军阁下,俄国人同意签订安全条约,承认我国的大国地位,请您继续进行谈判。”

谈判在深夜无休止地进行着。苏联方面终于同意了:法苏双方将签订安全条约,而法国将向卢布林派代表,以示对卢布林委员会的合法地位的承认。但是,他们提出了最后一个条件:条约应该等到法国代表抵达卢布林时再同时公布。

戴高乐寸步不让,坚持说:“条约在12月10日公布,而巴黎代表抵达卢布林的消息,至少得在28日之后。

苏联人终于又让步了。凌晨4点,双方签署(shǔ)条约。斯大林已经不像先前那样气势逼人,他温和地说:

“将军先生,你的坚定和勇敢令人敬佩!我喜欢和你这样的人打交道!”

罗斯福再次当选总统后;终于决定正视现实,想改善法美关系了。因此,他派国务卿霍普金斯出访巴黎。但戴高乐将军根本不理会他这一套。

在会见霍普金斯时,戴高乐毫不客气,一口气列举了美国政府背弃法国的种种行径,他声色俱厉声色俱厉:声音和表情都很严厉。地说:

“当初,希特勒的铁蹄在欧洲横行时,你们美国人隔岸观火,袖手旁观;法国人民饱受蹂躏蹂躏(róulìn):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时,你们美国人宣布保持中立;自由法国艰苦抗战时,你们美国人从未放弃讨好亲纳粹的维希政权。现在,法国人靠自己打赢了这场战争,你们美国人又跑来讲这些空洞的恭维话。既然你们认为法美关系不应该像现在这样,那么,你们为什么不采取行动?!”

霍普金斯窘(jiǒnɡ)得要命,他小心翼翼地说道:“将军阁下,我们已经采取了行动啦!比如……”

“比如什么?你们的空话我已经听行够多的了。空话管什么用?你们为什么不邀请法国去雅尔塔?!”

“罗斯福总统准备安排您在会议最后阶段出席,一起讨论欧洲问题。他还希望会后能在法国某一领土上与您会晤。”

“我不会同意的!你们不邀请法国去雅尔塔,是对法国主权的蔑视!总统邀请我在法国领土上会见,也不符合国际惯例,是一种侮辱行为。请转告罗斯福总统,作为一个法国人。我绝不允许任何漠视法兰西尊严的事情发生!”

1985年,戴高乐终于在大选中获胜,从政府总理变为国家总统,登上了法国最高权力的宝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戴高乐深知阿尔及利亚这块法属殖民地已生离心,要巩固政权,实现建设伟大法国的梦想,就必须彻底解决阿尔及利亚问题,否则这个不定时的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像毁(huǐ)掉第四共和国那样,毁掉戴高乐政权。

为此,他十分小心谨慎谨慎(jǐnshèn):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循序渐进地开始了非殖民化的进程,努力使各个法属殖民地按当地人的意愿,获得政治上的独立。不久,阿尔及利亚获得民族独立。但是,国内军政界有很大一部分人,不甘心放弃对阿尔及利亚以及其他殖民地的殖民利益。为了搞垮(kuǎ)戴高乐,军内反对势力发起了数次叛乱,在叛乱失败后,他们就开始转入地下,进行了一系列暗杀行动。

一天,戴高乐总统乘车回科隆贝的私宅。司机把汽车开得不紧不慢,一切都十分安详宁静。可是,当汽车开到巴黎和科隆贝两地之间的沙滩边时,忽然,沙滩上燃起了一场大火,大火组成了一片火网,几乎要把车队包围了。

司机眼疾手快,猛转方向盘,把车开到另一边,避开了火网。卫队和随从们都惊惶失措,戴高乐却十分沉着,对司机说道:

“郎弗,你下去看看发生什么事了?”

司机郎弗走下车,走上沙滩,不禁倒吸了口凉气。原来,沙滩上有一个大煤气桶,里面不仅装了几十公斤炸药。还装有其他爆炸性物质,以及一个装着汽油、肥皂的罐(ɡuàn)头盒子。很显然,炸药装置非常精密,因为技术故障(zhànɡ),只是引起了一场大火,并没有发生爆炸,不然恐怕整个车队,包括总统在内,都将死于非命。

郎弗走上车,向戴高乐汇报了一下具体情况,戴高乐静静地听完,不动声色地说:

“开车,回科隆贝!”

从事暗杀的秘密军队组织并不因此罢休,他们发誓(shì)要将“叛国贼”戴高乐置于死地,恢复“法国的阿尔及利亚”。

1962年8月22日,戴高乐坐车前往库布莱镇军用机场。在路上,一辆停在路边的黄色旅行车里,突然伸出了几支黑洞洞的枪口,子弹呼啸(xiào)着向总统专车飞去。

郎弗立刻猛踩了一下油门,准备加速冲过去,脱离险境。但是,总统专车只向前开了不到100米,就被迫停了下来,另一伙人在一条横街的一部蓝色汽车里,也在向总统专车开火。

这一次射击瞄得非常准确,许多子弹“砰(pēnɡ)”地射在那辆特制的雪铁龙汽车上,其中两颗子弹击中了轮胎,但没有击穿。突然,“哗”的一声,一颗子弹穿破了车后窗,并向戴高乐飞去。

这颗子弹在离戴高乐头部5厘米的地方掠过,射在前窗上,把专心开车的郎弗吓出了一身冷汗。他急忙扭转头,看见戴高乐总统镇定自若地坐在那里,脸上没有一丝惊慌的神色。仿佛受到了总统的感染,郎弗也沉着下来,他仔细分析了一下情况,当机立断地调转车头,向另外一条街冲去。

戴高乐总统终于脱离了险境。这的确是个奇迹。因为平安回来后,人们才发现,总统专车已经弹痕斑斑(bān),却没有一个人受伤,甚至所有人连皮都没有被擦破。

后来,戴高乐在回忆录中写道:“这真是侥(jiǎo)幸得令人难以置信,尽管枪林弹雨枪林弹雨:枪支如林,子弹如雨。形容激战的战场。,我们却没有一个人受伤,那就让戴高乐继续走自己的路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