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股权投资什么时候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如题所述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初始计量就是用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成本。

教材上说的后续计量分为权益法和成本法。
因为权益法需要对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调整,所以你会感觉用了两种方法。给你举个例子,这样讲给你你就会很清楚了: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是以公允价值作为初始入账成本,后续计量用权益法的,需要对被投资企业的初始入账价值进行调整。
比如A企业以200万购入B企业30%的股权,购买日B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000万
那么这里的初始计量就是公允价值200万。
而这里的后续计量使用权益法,所以要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入账成本进行调整:
1.如果初始投资成本大于被投资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时,不作调整。
2.如果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时,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那么,很显然,这里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应作如下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 损益调整 100
贷:营业外收入 100
这样经过权益法调整以后,他的入账价值就是300了(200的初始入账成本+100权益法调整)。

前者是初始入账成本确认方法,后面的是对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调整的方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29

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其中初始计量就是初始购买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与初始计量会计处理有关的情形分为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

而后续计量就是根据投资公司日后经营,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场面价值进行调整。

长期股权投资(Long-term investment on stocks)是指企业持有的对其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以及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

企业对其他单位的股权投资,通常是为长期待有,以期通过股权投资达到控制被投资单位,或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为了与被投资单位建立密切关系,以分散经营风险。

第2个回答  2018-02-01
不矛盾!首先将长期股权投资分成两类:控制和非控制类。控制的话(包括小于10%的情况):
首先说说控制的那种情况,因为他是对一个企业与绝对的控制权,所以算作自己的东西,固然用成本法。
那么小于10%的不具有重大影响的第四类呢?因为,所占股份太小,人家不认为你有什么权利所以就不能用权益法,不能用权益法就只能用成本法,也就是你只能享受投在里面的成本,没啥权益!所以投资比例的多少决定你后续计量(也就是后续权利)。
而初始计量呢,这个也好理解:这关系到企业之间的问题,首先说说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
《同一控制》下的(这个要看好,记住是算是控制里的后续用成本法),作为同一控制下的两家公司,A是母公司,B和C都是A的子公司,把A当做老板,B为男员工,C为女员工,那么作为一个企业里的,如果B想讨C做老婆,B讨老婆花了10000000000000.....,那么C的身价倍增,实际上B和C结完婚后就是一家等于没花啥,也就是同一控制下的容易出猫腻,所以不让用公允价值,就算用了这个价值也不能当真啊,也就失去了公允的含义了。所以你花多少人家不管,C的价值是要看它的价值的,比如貂蝉西施啊啥的那多少钱你花多少别人不管,它的价值在那摆着呢。所以是看B现有C所占份额进行初始计量的。
《非同一控制》下的主要是关系不太近,没有太多关联,所以也玩不出什么花样,就可以用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了。
而《非合并》也就是你不能完全控制了,我控制不了你,那我就享有点权利吧。所以就用权益法了。
纯手打,纯个人理解,学会计嘛,就是把记账方法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尽量简单话,所学的那些都是要去理解才好的。纯背的话很坑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