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O型腿怎么办?

如题所述

宝宝出生时或学走路时,父母常会看到宝宝的腿型不好看,是不是腿出毛病了,会问是否是坐学步车坐的还是走路太早造成的?还是带尿不湿带的?总之各种猜测都来了。事实上,家长们不必太早担心宝宝O 型腿的问题。

一般所谓的O型腿是指两侧对称的膝内翻。孩子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腿型的发育会逐渐转变为外翻(外观看起来像X型腿)。那么孩子O型腿,父母你了解多少呢?

有的宝宝生下来时腿看起来是O形的,这是因宝宝在子宫时,腿长期弯曲,所以出生时就有O型腿的现象是正常的。另一个因宝宝的腿短胖,所以在开始能够站立或走路时会变得更明显,但随着腿部力量变强,能承担起身体体重时,就会开始变直了。

到孩子3岁时,看起来就不会再是O形腿了。等到六七岁的时候,孩子的双腿就基本成型,并会保持这个形状至成年了。除非弯曲的角度真的很大,否则都可以视为正常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大,都会趋于正常的,家长不必过于忧虑;此外,小部分有O型腿的宝宝是因为家族遗传的因素所致。这个也没办法,具有不可抗力性。如果爸爸妈妈自己自身的腿型就有异常现象,若小孩子有出现类似的情况,也算正常情况。不需过于惊慌。

宝宝形成O型腿的原因

缺钙和遗传是O型腿形成的两个基础,但更直接的原因,还是在于走姿、站姿、坐姿及一些运动。

造成宝宝O型腿的原因很多,如软骨营养障碍等,但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为多,早期以多汗、易惊为主要症状,如不及时纠正,会影响骨骼发育。佝偻病患儿长到1岁左右,学站学走路时,腿部难以负荷身体的重量,就会导致下肢朝外侧弯曲而形成O型腿。

O型腿的危害

正常的膝关节,压力是平均分布在关节面上的。而O型腿的人,由于膝关节内翻,身体重量就过多集中于膝关节内侧关节面上。过度的压力和摩擦力,会导致膝关节内侧软骨面磨损,胫骨平台塌陷,继发骨性关节炎。到年龄大了,就容易出现关节痛,影响到正常的行走活动。

O型腿预防

宝宝患了“O型腿”或“X型腿”,长到几岁时将变得难以矫正?朱微微表示,2岁半后,开始进入佝偻病后遗症期,如果是因缺乏维生素D导致“O型腿”或“X型腿”的孩子,到了2岁半后,便很难通过药物纠正了。

因此,对于3岁前的宝宝,多补充维生素D是预防“O型腿”或“X型腿”的重要方法。

由于孩子的腿型处在变化的发育过程中,很多妈妈不易判断自己的宝宝是否患上了“O型腿”或“X型腿”。朱微微建议,3岁内的婴儿要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3年内至少体检8次。

不过早学站立和走路,不长时间保持一个方向的睡姿或坐姿,都是预防宝宝患“O型腿”或“X型腿”要注意的事项。

O型腿矫正方法

(1)直立,两脚并拢,两手扶膝做两膝向正前方的下蹲起立运动,做20~3O次。(2)弯腰,两手扶膝做向左的和向右的绕环运动,做20~30次。(3)两脚开立稍大,弯腰,两手扶膝做两膝向内相靠停耗练习,每次停耗10秒钟,做5~10次。(4)两脚平行站立。先以脚跟为轴,做脚尖外展和内旋运动;再以脚尖为轴,做脚跟外展和内旋运动,各做20~30次。(5)坐在椅子上,尽力用小腿夹住书,坚持一定时间。如果用橡皮带将两膝捆住做,效果更加显著。(6)跪坐在腿上,塌腰,两脚慢慢向外向前移动,腰部随之也逐渐直起来。做15~20次。

为了减少宝宝O型腿的出现,父母平时可以去注意一些事情:

一、尽量减少让宝宝趴着睡。虽然趴着睡不一定直接会对宝宝的腿型造成影响,但是当宝宝趴睡时,会让孩子的脚踝呈内翻或外翻状,长时间下来,也可能影响他的腿型。

二、减少跪坐。有些正在学爬或走路的孩子,可能会爬一会就坐起来的,孩子跪坐时,他的脚大多成外翻状,这时父母们可以尽量帮宝宝回复到正常的状态上,不过还是尽量减少让他跪坐比较好。

三、尿不湿尽量少穿些,还可以减少屁屁上湿疹的出现,同时也不要长时间的站立,家长们有时间也可以多给宝宝做腿部按摩;平常给孩子多吃些含钙食物,出门晒太阳等.

通过以上的介绍,父母们也不用过分担心宝宝是不是O型腿的问题。当然,若有不对称或角度过大,或是不合乎生理年龄的变化者,在怀疑是病理性O型腿时,可去医院向医生提供家族史、详细其它部份的检验报告、照X光、验血、验尿等检查,都可以提供给医师做出诊断来。

对每个孩子来说,随着年龄的成长,为了配合肌肉骨骼的生长,孩子都会有不同的下肢型态,一般而言,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渐渐有所好转,因此父母们也不必太过于担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