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老师(1)

如题所述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中学语文教学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在这发展过程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语文难教”,这也似乎成为所有语文教师乃至学生学习的一个难堪。是啊!语文难教,教好语文岂不更是难上加难,何以出现这种境况,我想不外乎有三方面的原因,即各类升学压力的困扰,各种教学主张的干扰,自身莫衷一是的自扰,自己对语文教学没有形成成型的认识。使得本该是心灵情操陶冶的语文享受课成为一堂枯燥乏味的语文知识课。无怪乎,出现了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的尴尬局面。当然,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境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有赖于整个教育体制大环境的改善,也有赖于语文教材科学化及语文教学这一亚环境的改善;但是,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提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正所谓“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关键一样。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预示着优秀的语文教学。 有个比喻:学生就像是井底之蛙,坐在教室里看天,教师这个井沿有多大,学生的“天空”可能就有多大。教师的视野决定了学生的视野,说明了教师素养的重要性。那么,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老师呢? 一、品德素养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高尚灵魂的塑造者,其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的客观要求应达到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客观世界的。不言而喻,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从教育角度讲,教师“不是使用物质工具去作用劳动对象,而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自身道德的、人格的形象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劳动对象。”因此,教师的忠于职守、敬业乐群、乐于协作、勤奋严谨、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本质上就是“师表在人间,风范标楷模”的良师,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古往今来,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开启心智,弘扬道德与科学方面发挥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人格力量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在这“相互接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人格对于青少年学生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无疑具有深刻的影响,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以及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代替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评价教师人格的作用:“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在其漫长的教育实践中,就不仅重视言教,而且尤重身教。他最早倡导以身作则,以教师自身的人格感化学生。他认为,一个人应首先自立,才能立人,首先正已,才能正人。因此,教师要想示范学生,必须先拥有完善的人格。《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文规定:“新世纪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可见,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用自己的品格教人。只有人格高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的学生。教育实践表明,教师以德育人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教师的言行举止,不仅反映着师德的高低,而且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教师传授的知识有时被学生遗忘之后,而教师的人格形象却栩栩如生。可见,教师以高尚人格力量育人是教育成功的根本。如果教师不注重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在言行上表现为双重人格,言行不一,最为可怕,学生对其育人之道必然产生怀疑。只有学生信其道,才能明其理,从而导其行。不能设想,师德、人格低下的教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国家栋梁。 (一)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 作为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怀有强烈的激情和热情。一位教师只有对自己的事业有着真诚的热情,才会把自己的全部智慧都投入到教育中,才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智慧传给下一代,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守在教育的园地里,才能对自己的职业、对学生充满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因为“爱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这就要求不能把教育只当作谋生的手段,而应上升到事业的层面来对待。辛苦劳累,呕心沥血,是教师职业的特点。一堂堂人生课,教师循循诱导,谆谆教诲;一册册作业簿,教师要轻轻展开,细细品评;一个个疑问,教师苦苦思索,耐心解答……教师之苦在于劳心。但是,教师职业又完全可以作另外的诠释。年轻的教育专家袁卫星老师说:“对于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但它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热爱教育,才能从教育中获得幸福感和成功感,才不会整天怨天尤人,哀叹苦闷,后悔自己怎么当上了老师,后悔又没有办法,只能唉声叹气,甚至患上心理疾病。 (二)必须热爱与尊重学生 教师对教育的热爱,最终都会归结到对学生的热爱上。因为“热爱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情感基础,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也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才能发现学生身上的潜能,并使这种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热爱学生便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只有教师真正地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而这种相互的尊重与信任,又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可事实是这样吗?在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着许多虚假的爱,挂在嘴头的,人格分裂的爱。说归说,做归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言行不一。例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可在实际操作中是这样吗?成绩的压力,生存的压力,教师几乎这个世界上最没有同情心和宽容心的群体,最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和一碗水端平,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急功近利,不惜以扼杀学生的个性甚至读书的权利为代价,换取鸡毛蒜皮的利益。这样的情况从轻而言,会造成教育的低效或失效,从重而言,会造成教育者的人格分裂。 (三)要具有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教师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学生和教学,还应该关心他人、国家、社会,以至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的情况下,“事不关己”再也不能“高高挂起”。因为,看似“不关己”的事情,事实上都与自己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因此,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是“闭门造车”式的教育,而应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当我们抱怨社会上犯罪率升高、社会环境不稳定、社会道德风尚败坏时,我们却很少想到:以上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教育的失败所致,所以教师不应该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 可是,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却有一部分人,而且以年轻人居多,做事马马虎虎,只求“做”完,不求完美,一旦出现问题,只顾找借口开脱。似乎一切都是客观的不利条件造成的,而不从自己的主观上寻找症结。最常见的:▲“这个学生太笨了,没法教……”对学生评价的单一化倾向,造成部分教师总是埋怨学生基础差、学习态度差、成绩差,而不去想出具体可行的办法来扭转这个局面。基础不好的学生永远存在,学生之间的差距永远存在,教师应该做的是尽量去弥补这个缺欠,而不是无意义的埋怨和指责。▲“连家长都不管,要我们怎么管?领回家教育,不教育好别来上课……”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自己的职责,教师如果一味地把教育的责任推卸在家长的身上,拿家长当出气筒,做挡箭牌,势必陷入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缺乏配合、缺乏默契的尴尬中。▲“我不管你了,去,找你班主任去……”悲哀,难道教育学生的责任完全是班主任的?如此下去,一个教师的威信和尊严从何而来?一个教师的责任如何体现?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该完成的职责,因此,每个教师都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引路人,都担负着教育学生成“人”的工作,而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我没有时间,事情太多了……”说事情“干不完”的人,往往是责任心不强的人。试想,如果你每天只有两三个小时真正做着教学的工作,其他时间都在闲聊之中荒废了,那你能称作“忙”吗?▲“您别给我安排这个事情,我真干不了……”既然正常的工作都“干不了”,那这个教师的称号还好意思戴在头上吗?还没有去做就说做不了,要么是个缺乏勇气、不敢挑战自我的人,要么就是个拈轻怕重、只图安逸的人。这两者,都远远不具备一个成功者的素质。 只有敢负责任的人,才是主宰自我生命的设计师,才是命运的主人,才能获得生命的自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才能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8

语文老师应具备的素养(对象: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