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突破由环境造成的认知局限?

如题所述

周围的环境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确定了你活动的范围,限制了你的眼界认识,想要突破这种局限,就需要我们打破常规,拓宽自己的视野。

想要让自己看得更多,看得更远,就要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后学,只有有自知之明,懂得在这个世界上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才能不囿于环境的局限,困于眼前的成就,才能不沾沾自喜,自鸣得意,才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自己不过是最微小的一员,在我们了解范围之外,还有许多我们够不到的高度,还有许多我们触摸不到的边界,还有更广阔的天空和视野。

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才能激励自己勇于改变,敢于开拓。

环境会让我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但只要拨开云雾,我们就能找到清晰的目标和方向,想要让自己见识更加广博,我们需要摄取更多的知识作为养料,而获得知识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读书。

总有些人会找借口说自己工作忙,没时间去读书,可时间就像牙膏,只要挤一挤,再挤一挤,还是能够挤出来的,上班坐公交的时候,在茅厕蹲坑的时候,约会是无聊等人的时候,吃饭时等上菜的时候,都可以拿出书本好好看一看,看一看更先进的知识,看一看大人物的观点件事,你才能够拓展自己的眼界,粗浅的了解一下你未曾接触过的世界。

我是农村的孩子,在我们那里群山环绕,交通十分不便,当城里的孩子在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的时候,我们还像一个个疯孩子,浑身滚得全是泥,幼稚的可笑,现在有所不同了,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覆盖面儿拓宽,农村也能够联网上网,现在的孩子完全可以通过手机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虽然城乡差距还是存在,但我们能感受到这一代孩子再也不是连耳不闻村外事,一心只爱团泥巴的熊孩子,他们通过阅读新闻,通过阅读书籍,更多的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增长自己的见识,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这不可谓不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书本可以帮我们增长见识,但他无法历练我们的能力,想要不过由于环境造成的认知局限,那你先要突破局限你认知的环境。

呆在一个地方就像把自己困于一所更加庞大的牢笼,想要真正的去触摸到外面的世界,那不如打破这个牢笼,走出去,真正的去感受一下外面的阳光,去触摸一下外面的繁华浮世。这样你才能够克服镜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虚浮感,才能设身处地的去深入了解另一个你所不了解的世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13

井底之蛙这个成语想必我们都很熟知吧,其实我们人就和成语里的那一只青蛙一样,有时候抬头就只能看到自己头顶的这一片天空,我们也想多看看,但是奈何我们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勇于跳脱目前的环境。还有一句话叫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也就是说危险的环境会让我们激发斗志,从而打破自己目前的限制,冲出自己思维局限。过于安乐的环境会让我们无法有能力跳脱出我们目前的认知,只会不停的重复和模仿我们之前的行为习惯和认知,所以,想要突破由环境带来的认知局限,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自己目前的环境、要给自己一个危险的环境,一个有压迫感的氛围。

1、当你能够认清自己处于一个怎样的环境时,你距离改变自己的认知局限已经很近了。因为只有你自己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你的主观意识才会逐渐往那个方向靠拢,你才能够逐渐摆脱由环境带来的认知局限。

2、给自己一些压力,让自己处于一个有压迫感的环境里,会激发你的潜能和斗志。有了冲劲你干什么事情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和认知。因为有压迫所以有反抗,一直处于安逸的生活状态,我们根本无法主动的去突破自己,我们人都有惰性,都喜欢去过安逸的日子,而恰恰是那些安逸的日子阻止了我们的认知,让我们被环境所约束了我们的认知。所以突破自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第2个回答  2017-10-26

一个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都受他内心的信念系统所支配。一些局限性的信念,可以使这个人每当面对某些人事物的时候,不能做到三赢,并感受不到应有的成功和快乐。

过去积存的选择也就是他头脑里现有的神经元网络,这些选择既然无效,每次遇到同一件事,便都只会重复那不理想的效果。预想他有更好的表现,必须先让他建立一些更有效的信念,也就是建立新的神经元网络去改进对待同类事情的想法与做法。

松动“信念”的方法:

以下方法对所持的信念做出审视和界定,因而能够使之松动。所用的例子是一位家庭主妇应否每天都等待丈夫回家一同吃饭。

1、改变标签

例如:“不等待他回来就吃饭是不尊重他。”(标签)

“不等待他回来就吃饭是照顾自己”(新标签)

2、改变标签的定义

例如:“自己因为太饿而没有力气,从而产生抱怨情绪,他回来后你不能给他很好的照顾,这才是不尊重他呢?”

3、审视背后的动机。找出事件背后的动机,这往往需要更高的理解层次,即更大的意义更广的范畴,可以问:“这样做会让你变得怎么样?会给你一些什么重要的东西?”这样有可能让这个主妇看到改变的好处。

例如:“不等他回来就吃东西,让我更有力气做好家务,进而把东西收拾好,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等待他回来。”

4、极度延伸。把维持旧信念的终极结果明显化,引导她自问,或者对她说,“你继续这样做,最终会有什么结果?“

例如:“继续这样做,偶然的胃痛会变成长期的胃病,身体坏了,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情绪也会越来越坏,两人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紧张。”

上面的例子,其实真正的突破点可能是教导这个家庭主妇如何与丈夫共同讨论晚饭时间的安排,但是这位女士必须先让内心的旧信念动摇了,才会有动力去思考和开口。

第3个回答  2017-09-12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但是一个人的见识也可以是宽广如大海,也可以是井底之蛙,只有眼中一圈蓝天。如果把井底之蛙放在扬子江中,那么它的见识也不会局限于头顶的井口。这就是环境所对人造成的局限!

但是当今社会,其实完全不必完全局限于环境对我们造成的影响,现在处于信息革命时期,信息量呈指数形式爆炸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只有来不及筛选的信息,没有获不到的信息,只需要一个手机一个无限网就可以走遍天下。

君可知见多识广,只有见过的东西多了,那么认知的事情自然会广大,不会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除了上面提到的用手机观看天下动态,还有 用脑子思考,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到的东西多了,需要思考,总结他人的经验,经历,这样才会让让自己像卧龙先生一样,坐庐中而知天下。

经过思考之后拥有自己的想法,何愁怕自己的认知局限呢?

如果手机和WiFi不对你的胃口的话,那么何不去试试书籍,我国古人曾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过了万卷书籍,相当于行遍了万里路。同时世界著名名言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我们仔细阅读了世界名著之后,何愁不了解天下,何愁不了解世人所想,何愁自己未去过大海却不知大海的蔚蓝,君可知海天一色的盛况在《老人与海》中是如何描写,不知道天堂如何静谧,君可知《瓦尔登湖》湖畔的深思。

人之初,性本善,虽然名著的书籍已经描写的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但是人总归是哺乳动物,骨子里基因仍然不断控制我们的欲望,我们最本源的渴望还是如曾经一样,不需要搞懂每人,只需要在自己的世界中,我们来过就好!

第4个回答  2017-10-08

秋叶大叔对古典老师的《跃迁》这本书做了领读,我发现里面有几段话能很好的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今天的互联网创造了更多的链接人的可能和方式,这就是古典说的从陆地的模式到了海洋模式,原来你要见一个人,在陆地的模式里面,你就只能通过走哪条路过哪个关卡盖哪个章,你才能见到那个人,但是今天我可以通过绕开你的那条水路,我从上面飞我从下面游我从左边右边……只要给我一个链接的可能,我都有可能链接上去。所以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社群很多很多的方式,包括邮件,我们可以找到一位大咖,当然这里面如何链接到一位大咖,它有它的操作技巧。但是至少今天连接为我们打开了无限的可能,但是它的本质规律就是人,它的进化是先拼体力,再拼智力,然后拼人脉拼资本拼政商关系。所以一个人在他的职业生涯里面会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的跃迁,有的人可能一辈子就停留在拼体力,非常的郁闷,但是记住了,如果有一天你觉得你的专长已经比一般人厉害,你就要想一想,你懂拼人脉吗?”

“这就是连接背后的一个跃迁的规律,当然了,当你开始连接的时候,你就发现你必须要开放。什么叫开放,那有人讲我去连接别人是靠我的专业能力对吧,那么专业能力告诉别人无私的分享给别人,会不会导致我的竞争力变弱了?所以古典的意思是,我觉得一个人愿意分享乐意分享,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对于穷人来讲,它最大的贫困不是没钱,而是注意力很稀缺,因为没有钱,所以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赚钱吃饭这件事情上,导致他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怎么样让他改变现有的贫困的循环。这个只有在外力的帮助下穷人才能走出来,如果没有别人帮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很难从里面挣扎出来,但是呢对于跳过了拼体力阶段的这个人甚至跳过了拼智力这个阶段的人,这些人就已经成为了能人,也就是到了你链接人脉勾搭的这个阶段,能人他的痛苦是选择太多了,但是仍然有一个什么样的缺陷呢?他们能看到很多很多的新的可能性的机会,新的选择,所以他们很担心我慢半步,结果就是步步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