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好像什么都知道但现实中却一事无成?

如题所述

在心理学有一个说法,我们所有人大概分成两种人格:

表现型人格:过分或比较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在乎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只是说到,但做不到,他们有时候甚至会自己欺骗自己,以为自己知道了,心里有了一种满足感,进而以为自己可以做到。

进取型人格:更在乎的是自己有没有成长,有没有进步,不在乎或者不是那么在乎自己在别人面前表现什么样。

题目说的人就是表现型人格的人,这样的人往往说起道理来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但日常生活中却做不到自己所说的。所以就成了“懂的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懂得了一个道理或者知道了一个事儿却不去实践,和没懂得过这个道理一样,是一回事。我们为什么要去探索,每天为什么要去学习,本质上就是想要自己过得更好,那么,方法论和理论就成了我们要知道的东西。所以,想到和做到之间差了什么呢?

一个可以做到的人通常的路径大概是这样:想到--说到--做到。还有想到--说到--学到--做到

就是这样,没有别的东西了,想到了就去实践嘛,实践失败了重新再来嘛,没有人一次就能成功,一般情况下做事情失败个五六次很正常,你看到有些人很轻松就成功,那是因为他原来失败过很多次。摆正自己的心态,明白要做成事的这么一个过程。还有你想到一件事,但你不会,那就去学嘛,学会了重复上述步骤,实践嘛,直到做到。但有些事如果你一直做不到,说明你真的不适合,及时停止才是聪明之举,至于要实践多长时间来判断适不适合自己,这也得自己决定,有些东西你自己可以感觉的出来。

一个人如果每天都在说一些不明觉厉的东西,但长时间来看他并没有很厉害,那么人们也自然不会再理会他。所以我建议我们还是要多做事情,少说话,要说就说自己已经做到的事情,人微言轻这个道理应该都懂的,如果你没有一定的成就就算你说的再对,也没有人会听。纸上谈兵,就算你说的天花乱坠而不去践行,也对你自己的成长没有什么好处。

还有一些童鞋喜欢说鸡汤,其实鸡汤在我看来是最没用的话,中看不中用,看着好像是那么个意思,但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现在人们也对那些中看不中用的话起名为:毒鸡汤。这就好像有人给你一万香气扑鼻的鸡汤,但没给你勺子,让你看着眼馋但喝不到。我们真正要看的要学的是那些给你勺子的真正好文,避免做表现型人格,现在是表现型不要紧,那就从今天开始,每当说话和做事情之前,好好问问自己,我做的这件事是为了什么,说的这句话对我的成长有帮助吗,一点一点向进取型人格过渡,最后,祝看到这个回答的人都能每天”进取“。 

 以上内容,供您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05

《楚汉传奇》这部电视剧,虽然很多地方不尊重历史,但有些演绎也很有意思。比如刘邦病重的时候,戚夫人作,薄夫人顾全大局什么的,完全是为了戏剧冲突很编造出来的,是不尊重历史的。比如韩信乞食时讲自己怎么贩马赚钱的策略,就很有意思。

韩信讲,自己的家乡淮阴马匹供应不足,所以自己要到北方去买马,运到淮阴。从北方到淮阴,路途至少三个月,他在途中就让马开始配种,到淮阴,母马就生了小马,然后他先卖2匹维持生计,之后继续配种。

听上去也是还不错吧,首先,韩信发现了一个市场空白点,淮阴的马匹供应不足,方圆几百里之内只有一个养马场,供应官马尚且不足。其次,韩信发现解决这个市场空白点的办法,那就是从别地调拨,为了防止路途遥远耽误时间,他还想到了时间管理的好办法,让马在路上就开始配种。第三,到淮阴后如何持续地运作,他也是想到了,先卖2匹维持自己和马匹的草料。

然而又如何呢?他没有本钱啊。再者说了,就算是有本钱,他也没有门路啊,去北方以后,他到哪里去找种马呢?

电视剧里韩信面临的问题,就是题主口中的「好像什么都懂但却一事无成之人」所面临的困境。他们并不是不懂装懂,而是他们真的懂,但他们并没有机会让自己懂的知识有一片用武之地。

这人啊,能否成功,有想法是很关键,但想法只是成功的一个变量而已啊,人要成功,还需要机会,还需要资源,还需要资本,如果没有这些,想法就是空中楼阁啊。

就像电视剧中的韩信,乞食时代,还不是被人踩,还不是众人口中那个「好像什么都懂但却一事无成之人」,然而,当他遇到刘邦之后,刘邦给了他机会,给了他资源(位置),给了他本钱(兵),于是,他才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为楚汉之争立下不世之功,被尊为汉初三杰之一。

如果没有刘邦,韩信最多也就是项羽帐下的一个执戟郎中,名既不显于当世也不会被记到史书中为后人所称道。成功永远都是小概率事件,对于不世之才韩信都是如此,更何况对于那些只比平常人多懂一点的普通人才呢?

大家随便到问答社区翻一翻,你会发现,很多人写的答案也很不错,但却因为没有在正确是时机进入,因为没有推送,而泯然众人矣,连在问答社区这种比较靠实力的地方,脱颖而出都那么难,何况在人生这么复杂的舞台呢?

第2个回答  2017-06-01
一个道理,那就是说得多做的少。


任何实际行动都需要理论的支撑,于是乎,理论的重要性好像在现实中已经盖过了实践。一部分显然过分受到了“行动需要理论的指导”这个思维的影响。他们执着于理论,他们可以长篇大论,他们在人群里一遍遍的说着那样这样的道理,这是人前的他们。人后,他们懒于行动,没有去实践,他们认为现实就和道理一样,不需要去做太多,只要清楚明白一件事情的运行的理论就好了。




大家都知道一个成语“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王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很清楚明白的,现在我们有些人就像赵括一样,纸上谈兵,能说会道,并且沾沾自喜,他们的内心活动是这样的,“我就是什么都知道,我什么都会啊。”  对于这种想法,我只能说那你很棒棒噢。如果你存在这种问题,请走进生活,和生活谈谈心,不要一味的和理论待在一起。实践,真的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希望你能够喜欢。


理论固然重要,但是,没有了实践,你就宛如没有火炉的泥塑,是一堆烂泥。希望你不要成为赵括,不要成为“嘴炮”。
第3个回答  2017-06-01

       知道和做到完全是两回!特别赞同一句话,你会如此迷茫是因为你想的太多,做的太少!这个鸡汤文横行的当代,很多人都有着洞察世事、看穿一切的能力,却依然一事无成,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出任何改变生活的行为,以及把理论转化为行动的执行力。

      就像朋友失恋时,你可以很好的安慰好友,但当这件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你依然会困惑其中,无法走出;就像身边的人,迷茫无助时,你可以出口成章,告诉他人各种励志语言,可轮到自己时,却仍然会一蹶不振。为什么说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说服别人,却改变不了自己,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行动力,如果只靠空想就可以实现一切梦想,那谁还会日夜苦读,只为金榜题名。

      当你对现状不满时,你明知道努力提升自己,生活才能再向前一步,可是你害怕改变,害怕付出后没有回报,有些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可是真的很少有人会去做。如果当一颗苹果落到牛顿头上时,牛顿一口吃了,而不是思考为什么苹果会垂直落下,然后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又这么会有著名的牛顿定律;如果当年马云并没有到美国去接触更发达的互联网思想,而只是呆在自己的房间里思考着互联网理论,又怎么会有如今的淘宝。

      懂得再多,不去付诸行动也都是徒劳,去做才是解决一切事情、实现一切梦想的基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06-01
这是一个思想者与行动者的辩证问题。
思想者,是指明事理,有想法的群体。他们会看透很多道理,懂得很多人情事故。会用最简洁和最完美的办法解决棘手的问题。但他们常常什么都不做,因为他们只负责思考。
行动者,则是指善于动手解决问题,通常行动快于想法。事情虽然解决了,但事后回想也会后悔,为什么没有用更好的办法。
而世上成功的人,大多都是行动者,或者是两者结合。
结合的人,可谓是精英,是翘楚。但天才只有百分之一。发展是靠行动者的愚蠢推动的。
行动者会在不断的碰壁中积累经验,学会思考,从而获得成功。
那么思想者,为什么不成功呢?知识固然是力量,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理论和想象往往和现实是不一样的,世间万物是相对静止的,所以每一刻都是一个变数。我们无法用固有的思路来解决问题,只有不断的扬弃,而扬弃则在于实践,因为实践出真知。总而言之,物质产生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那么思想是建立与行动的。
所以作为一个个体,如果只知道思考,而什么都不做的话,那么他肯定会一事无成,因为他的思想也未必是正确的,万物的存在,都有他所对应的法则,如果方法不对,那就是白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真理是唯一的,所以只想不做,一个连方法的正确性都难以保证的人,拿什么叫他万事都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