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时期科举制度有哪些积极作用?

如题所述

隋朝时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分为三个方面: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扩展资料: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变得十分严密,各种弊端也愈发严重。明清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校与科举考试紧密结合,进学校成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由之路。

考试程序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举行,考生应先参加县试和府试,录取后再参加由中央派往各省的学道所支持的院试,院试录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举人可于第二年进京参加中央举行的会试。

会试由礼部主持,逢丑、辰、未、戌年的3月举行。会试录取者称贡士或进士,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的同年4月21日举行。凡贡士均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录取。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为同进士出身。

一甲第一名称状元,如果乡试、会试、殿试均考取第一名,俗称连中三元。一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明清时期科举制的最大变化是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乡试和会试,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生答题有固定的程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规定一篇文章在开始的破题、承题之后,必须有起讲、领题、提比、中比、后比、束比、落下等部分。

在提比、中比、后比、束比的每一部分必须有两股两相排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这种严格的文体又称八股文,即八股取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01
积极方面:

①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里官吏的来源,使大批门第不高的知识分子,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②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从地方豪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③科举制把读书考试的做官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⑤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第2个回答  2020-03-29
隋朝时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分为三个方面: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第3个回答  2020-05-23
隋朝时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分为三个方面: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第4个回答  2009-03-03
最积极的就是打破 贵族的封锁,给了普通百姓一个入仕达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