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是怎么变成照片的?

想知道胶片是怎么变成照片的。
在网上查了一下,大概知道了胶片冲洗的过程,在暗房里冲洗成底片。
但是底片又是怎么变成相片的就不太理解了。
我查到有底扫,有彩扩机,但是50年前100年前没有这些电子设备时照片是怎么洗出来的啊?
我看电影里有的人直接就在一盘溶液里拿出了相纸,然后挂起来就成了照片,是这么回事吗?
可以具体给解释原理和过程吗,或者有科普的链接也好,谢谢了!

一、设备和材料
黑白胶片的冲洗可以在明室中完成,因此只需要这样一些设备和材料:
1、冲胶片用的显影罐。主要有塑料和不锈钢的两种,从规格上分,有的只能冲洗一种胶片,有的可以调节以适应不同的胶片。我使用的是AP牌子的塑料显影罐,它可以同时冲1或2卷135/126胶片,或1卷127/120/220胶片,而且卷片*作非常方便,市价160元;

2、塑料量杯,最好有两个,一个用来配显影药水,一个用来配定影药水,4-5元一个;
3、测量药液温度用的温度计,只要是对温度比较敏感的就可以了,我用的是暗房专用的温度计,刻度盘上是有夜光的,佛山暂时我找不到有卖的,我用的这个是借用土狼大哥的;
4、定时钟,可以用一般的液晶闹钟代替;
5、明室装片用的暗袋,有暗房的当然可以省去,市价中号的35元一个;
6、显影药水和定影药水,我用的是乐凯HB-17显影浓缩液(35元一瓶,可以用20-30卷),定影药水是用定影药粉配制的,具体配制分量要看说明书,可以重复使用。

二、冲洗前期工作
1、卷片及装罐
这个工序全部在暗袋中进行,把显影罐全部部件、准备要冲洗的胶片、剪刀先放入暗袋,然后就可以开始卷片及装罐了,卷片动作一定要缓慢均匀,一卷135的胶片刚好用完一个片轴,卷好以后用剪刀剪断胶片。在这个步骤之前,最好用废旧的胶片在明室下练习几次,熟练一下,这样就不至于正式*作时失败了。
胶片通过片轴轨道定位,并使回绕的胶片互相隔离,以保证冲洗药液能在胶片空隙之间自由而均匀地流动:

2、药液的配制
显影药液的配制:我使用乐凯SHD100的黑白胶片,所以选择了乐凯的HB-17浓缩显影液。大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稀释比例,一般装药水的瓶子上都有说明。我选用了1:12/24±1/5分30秒的方案。因为用AP罐冲两卷胶片需要650ml的药水,可以计算出来是50ml的浓缩液+600ml的清水,我用的是自来水,当然,要求高的话可以用蒸馏水。
定影药液的配制:我用的是定影药粉。10量匙+650ml清水。大家可以根据具体说明书配制。在这里提醒大家一下,如果是定影药粉配制的,加水的时候要均匀,边加水边搅拌溶解,否则会容易造成药粉结成块。

三、冲片步骤
药水配制完成以后,就可以开始冲片了,这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先测量一下显影液的温度,保证温度跟标称温度一致。

当时我测了一下室温是23℃,基本符合冲洗要求,如果在夏天或很冷的冬天,在空调房就没有什么问题,如果不是就要通过冰块或热水来调节药水温度了。显影温度高于胶片厂家所提供的标准显影温度,就会出现显影过度的现象,底片的密度反差增大,颗粒变粗,灰雾增加;显影温度低了,会造成显影不足,底片变得平淡灰软,除非你需要达到特殊的效果,否则不建议违反显影温度的要求。
温度合适以后,就可以往显影罐中注入药水了。显影罐顶部有一个注水孔,注入过程要均匀。从注入药水开始就可以开始计时了。一般650ml的药水全部注入需要30-60秒的时间,倒完后的开始一分钟不断地搅动药水。AP罐顶部有一个可旋转的搅动棒,它可以带动片轴在罐内上下地移动,如果你用的罐子没有这种装置,就得整个拿起罐子来摇动了。
然后的时间内每隔1分钟就搅动5-10秒,直至显影结束。这样的*作要求是为了使药水能充分地接触胶片,彻底地完成显影化学反应。
由于显影结束倒出药水大概也需要30-60秒的时间,所以在结束的前半分钟就要开始倒出药水。
显影温度固然重要,但显影时间也举足轻重。因为显影时间过长,底片的密度和反差提高,显影时间太短,底片又会显影不足。虽然说现代黑白胶片都有一定的宽容度,但在冲洗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控制不当,还是会影响底片的影调和层次的。
显影后立即将清水注入显影罐,不断搅动1分钟,再将清水倒去。
接着可将准备好的定影液倒入显影罐,连续不断搅动1分钟后,每隔1分钟搅动一次。在20℃的条件下大约定影10分钟。温度高些,定影时间短些,温度低些,定影时间长些,要求不是很严格。我以23℃的情况下,定影时间是9分钟。

四、洗片步骤
定影完成后,就可以水洗了。目的是彻底去除胶片上残留的药液,以便长期保存胶片。打开显影罐的盖子,放在水龙头下,在水龙头上接一根胶管,另一头插在片轴的中心,打开水龙头以适中的流水冲洗20-30分钟。
在水洗结束时的最后清水中,加入一到两滴洗洁精作为润湿剂,在彻底搅动半分钟就可以完成水洗工序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胶片上可能形成的水渍。

五、胶片的干燥
将底片悬挂在通风无尘的室内,在胶片的下端夹上一个有一定重量的夹子,防止胶片在干燥过程中发生卷曲。胶片的两面都要用柔软的湿海绵轻轻擦去多余的水分,保证胶片得到快速而均匀的干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6-28
:3记得跟溴化银有关。溴化银与氯化银、碘化银统称卤化银,特点是遇到光后产生化学变化,形成潜影,经过一定处理(显影)后,已感光的银会还原成黑色银粒,达到显影的效果。溴化银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结晶体,遇光分解,因此拍照时候,快门按下,光栅快速闭合,就会使胶片上的溴化银分解,在通过定像剂进行冲洗,形成稳定的影像。这个过程其实是置换溴化银过程。

AgBr具有感光性,常用于照相术照相底片,印相纸上涂一薄层含有细小溴化银的明胶,摄影时强弱不同的光线射到底片上时就引起底片上AgBr不同程度的分解分解产物,溴与明胶化合银成为极细小的银核核析出底片上,哪部分感光强AgBr分解就越多那部分就越黑,另外,溴化银与碘化银相似,也可用于人工降雨的胶体材料。照片显影过程是否由溴化银盐经化学分解,使溴素与金属银分离,,也使相纸乳剂中卤素移出,使金属银永久地存留于感光纸上,从而形成清晰的画面.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氧化或光合作用,加上空气中的某些侵蚀银离子的元素,致使银离子逐渐减弱而使相片褪色.
第2个回答  2020-12-14
胶片上的感光膜通过曝光,使感光膜受到光线不同程度的照耀,再通过显影药水把药膜转化成不同的透明度,形成底片。有了底片,就可以通过放大设备来对底片进行放大。放大机的原理就像电筒的光束,在光束前放一个物品,物品离电筒越近,物体的投影就越大,反之就越小。把电筒前的物品换成底片,把电筒换成放大机,那就成了标准的制作照片。照片的大小由底片的密度决定,清晰度由拍摄时的对焦、晃动等等因素决定。底片经放大曝光后,经过显影、定影后,再经过烘干或上光、切边等程序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照片。
第3个回答  2019-08-31
用放大机enlarger
把光线透过底片再通过镜头投影到相纸上,再拿去显影就好了,你搜一下 暗房+放大机 就好了
随便一本讲暗房的书都会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