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每句要五个字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如题所述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8、《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9、《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0、《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参考资料:www.baidu.co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11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8、《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9、《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0、《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所见 袁 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所见 袁 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8、《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9、《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0、《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
袁 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
高鼎(生卒年不详),字象一,又字拙吾,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注释]
1.拂堤:形容杨柳枝条很长,下垂着,像 是抚摸着堤岸。
2.醉:作动词用,即迷醉于。
3.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的雾气。
4.纸鸢:鸢:一种鹰;纸鸢即风筝。

[译文]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是早春二月的明媚景色。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风光,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后两句叙写了儿童 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题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所见》
[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蝉鸣,
忽然闭口立。
乃瞻衡宇,栽欣载奔。
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尤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第2个回答  2009-02-25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8、《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9、《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0、《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第3个回答  2009-02-28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
高鼎(生卒年不详),字象一,又字拙吾,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注释]
1.拂堤:形容杨柳枝条很长,下垂着,像 是抚摸着堤岸。
2.醉:作动词用,即迷醉于。
3.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的雾气。
4.纸鸢:鸢:一种鹰;纸鸢即风筝。

[译文]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是早春二月的明媚景色。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风光,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后两句叙写了儿童 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题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第4个回答  2009-02-28
《所见》
[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蝉鸣,
忽然闭口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