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五十年代小学校长的文章

如题所述

一九五六年前后校长为吕金法同志,当时有个教学班300人,教师有八、九人,以后校长为程玉梅、李萍。1963年8月—1997年7月校长、革委会主任胡明德,这期间班级逐年增加,最多为12个教学班,教职工十八、九人,当时校名为凯旋路小学,文革后为机场路小学。1977年8月—1988年8月校长为王款娟、胡明德,到八八年有9个教学班,教职工为19人。机场路小学五十年代就是一所完全小学,学校北面的焦家村村小、董家村村小,南面的白庙小学、机濮小学,东面的池塘村村小的初小结业生都送往这里就读高年级。(近四十年来从这所学校小学毕业的有1500多人,毕业出去的袁炳森同学现担任新华社、人民日报驻美国记者,有的毕业生在大学任教。)机濮小学解放前原是孤儿院,解放初由机神、濮家两个村接管。当时校长裘信源、名誉校长杨锦堂合机濮小学,校址在永济庵内。1954年体制改为公立小学,教育局长姚之芝为校长,有三个班,学生150人左右。1959年左右,校长是刘荫芳,有7-8个班级,其中白庙小学两个班并入,设本部、分部两处。1978年8月闸弄口中学在学校本部创,校名为闸弄口中学(兼小学部)。1980年3月中小学分开,根据江教(80)016号文件胡德明为闸弄口小学校长。1986年2月闸弄口小学因京杭运河开通,冲掉校舍,教师学生并入艮山路小学。八十年代初,本校师资力量比较强,教学经验丰富,德、智、体全面发展,当时在钱塘联社和笕桥地区教学质量排行数一数二。1988年3月,根据江教(88)027号文件同意,创建杭州市濮家小学。1988年9月,当时机场路小学9个班级,14位教师,600多位学生迁入濮家小学新校舍上课,一年后原闸弄口小学全部教师从艮山路小学调回濮家小学任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