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气-小暑?

如题所述

中国传统节气-小暑?

小暑(公历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

小暑是体现天气炎热程度的节气"小”说明天气还不是最热,俗语“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饮食养生:

1、[宜清淡,少辛辣油腻]:小暑要“养心”。心为五脏六腑之首。饮食宜清淡为主,如绿豆百合粥具有清心安神、消暑止渴的功效,蔬菜多吃绿叶菜及苦瓜、丝瓜、南瓜、黄瓜等,水果则以西瓜为好。

2、[少吃寒凉食物]:“形寒饮冷则伤肺”,饮食不要贪凉,如患有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的人们饮食要有规律,不暴饮暴食,同时应少食寒凉之物。

民间食俗:

1、[吃饺子]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谓之“苦夏”,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2、[吃伏羊]:江苏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据说这种习俗可追溯到尧舜时期。民间有“彭城 (今徐州) 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3、[吃汤面]:三国时期就已经有此习俗,《荆楚岁时记》记载:“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邪”,此外有些地区伏天还有吃过水面和炒面的习俗,可解夏日烦热、止泄。

传统习俗:

1、[伏日祭祀]:远在先秦已有著录。古书上说“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传说是太阳神,祝融则是炎帝玄孙火神。传说炎帝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人们为感谢他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

2、[煮麦仁汤给牛喝]:古代农耕社会中牛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北方一些地方习惯在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说是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

3、[天贶kuang节]六月初六是小暑节气里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贶”即“赐”,即天赐之节。始于宋代,此日皇帝向群臣赐冰麸和炒面,因为皇帝是九五之尊故称“天贶”。

4、[百索子撂上屋]:相传牛郎织女只能在七夕这天相会,但他们中间横阻着一条银河,又没有渡船,所以六月六这一天,儿童要将端午节带在手上的“百索子”扔到屋顶让喜鹊衔去,在银河上架起一座像彩虹一样美丽的桥。此俗寄托了人们渴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浪漫愿望。

气候变化:

1、[入伏]:一般情况下小暑标志着“入伏”和“出梅”,入伏是进入伏天的意思,出梅是指江南梅雨结束。古人认为此时阴气将起却迫于残留的阳气而不得出,所以叫“伏”。我国把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的十天称为头伏 (初伏)。

2、[空气运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增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睛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农事活动:

1、[田间管理]:“小暑连大暑,锄草防涝莫踌躇”,此时早稻处于灌浆后期,要保持田间干湿适宜,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秧苗则要防治虫病。

2、[蓄水防早]:“伏天的雨,锅里的米”,小暑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少雨,常出现“伏旱”天气,因此及早蓄水防旱十分重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04
小暑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标志着夏季进入了第三个节气。
小暑的意思是指气温已经比大暑略有升高,但还没有到达最热的时候。这个节气的特点是高温、湿热和多雨,是人们应该特别注意防暑降温的时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暑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有着丰富的民俗传统和文化内涵。人们会在这个节气里开展各种传统活动,如品尝小暑食品、贴小暑节气的窗花、拜祭祖先、炮竹等。
总的来说,小暑是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气,也是人们应该特别注意防暑降温的时期。
第2个回答  2023-05-04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