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道:啐啄同机

如题所述

办公室几个老师正在交流:“为什么我跟学生讲了十几遍,他就是听不懂。”

为什么?

学生基础差,学生思维慢,学生有点小傻,等等。这是从学生身上找的原因。

从老师身上也可以找点原因:方法不对?讲授引导不到位,学生听不懂。

其实,还有一种原因,很多人没想到。那就是没有把握好教育时机。

我怎么知道的,因为我读了一本书

《幸福教师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书中第二章说了这么一件事:

母鸡孵化小鸡时,小生命在混沌的蛋壳中逐渐发育、长大。到第21天左右,小鸡将出,就会用自己稚嫩的喙,由里向外,轻嗑蛋壳,探问外面的世界,这就叫“啐”;此时,如果老母鸡听到响动,就会赶紧帮忙,从外边轻轻啮叩蛋壳,接引新的生命,这就叫“啄”。往外“啐”的小鸡,身体柔弱,气力不足,急需母鸡接应。“啄”破蛋壳,对老母鸡来说,并非难事,但是问题在于:啄早了,小鸡发育不健全,即便出壳,也活不长久;啄晚了,小鸡久“啐”而不能出,壳内空气稀少,生命岌岌可危。所以,最好的机缘,就是“啐啄同时”,有人也叫“啐啄同机”。

教育也是如此,要把握最好的教育时机。其实,也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未能实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不少人以为,这是孔子在论述“启发式教学”,实际上,他所说的正是教育的核心之道——教育,要发生在学生想求通而又未通,想表达又不知如何表达的时候;只有这个时候,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才能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当然除了把握时机之外,还要把握“啄”之度,轻了不行,重了也不行。把握“啄”之位,位置要准,母鸡在外与小鸡在内啄的位置不在同一处,效果当然也不行。把握“啄”之要害,要抓到本质,抓住要害。

我想教育学生也是同样的道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