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易考文言文解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3

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词语解释

你。

要多少?伤仲永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 ①.自:a.自己,eg:并自为其名;b.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eg: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eg: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eg: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eg: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eg: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eg: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eg: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eg: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eg:与厅事之东北角。 ⑩.为:a.动词,作为,eg: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卒之为众人。

⑩.夫:a.指示代词,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词,丈夫,eg:夫起大呼。 ⑷.词语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作状语。)

②.父异焉(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

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父利其然(利,作动词。)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作状语;环谒,四处拜访。)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隶,属于。)

②.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③.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④.通悟:通达聪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木兰诗⑴.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粘贴。

②.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同伍的士兵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⑶.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鞍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⑷.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⑷.重点词语翻译: ①.旦:早晨。

②.溅溅:流水声。 ③. 胡骑:胡人的战马。

④.强,有余。 ⑤.不用:不愿做。

⑥. 扶将:扶持。 ⑦.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财物。

C.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 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

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跨越关山岭(疾行)如飞。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寒冷的月光照射着铠甲。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壮士(转战)多年(凯旋而)归来。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户,梳理着乌云般(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在前额)贴上花黄。 孙权劝学⑴.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当涉猎;今为转折连词。

②.治,古义为研究,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治理。 ③.博士,古义为官职,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学位最高一级①.以:a.用,eg:以军中多务;b.与“为”译为“认为”,eg: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当:a.掌管,eg:当除掌事;b.应当,eg:但当涉猎。 ③.见:a.知道,eg: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

;b.认清,识别,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看见,见渔人,乃大惊。 ④.若:a.动词,比得上,eg:孰若孤;b.介词,好象,eg:仿佛若有光。

⑤.之:a.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助词,的,eg:于厅事之东北角。 ①.当涂:当道,当权。

②.辞:推托。 ③.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

④.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⑤.涉猎:粗略地阅读。

⑥.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⑥.更:更新。 口技⑴.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宾客;全场静悄悄的。

⑵.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今表转折连词。 ②.闻:古义为听,eg: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今义用鼻子嗅。

③.股:古义为大腿,eg:两股战战;今为 *** 。 ④.走: 古义为跑, eg: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今为步行。

⑤.虽:古义为即使,表假设。

2. 七年级下册经常考的诗句

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③檐(yán):房檐。

山际见来烟,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际:边际。

○以“见”写存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现,灵动了景色,增添了人气。竹中窥落日。

窥:从缝隙或隐蔽处偷看。○“窥三枪拍案惊奇”呼应了前一句的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见”,生动地再现了夕阳余晖疏朗地洒落竹林的情景。

鸟向檐上飞,向:从,在。 檐:屋檐。

○用“向”不用“于”,借词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的多义性所带来的暗示,激活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诗意的表达。云从窗里出。

○这正是山居不可思议的神奇景象。本有糖果的突兀感在前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三个诗句的铺垫下,自然熨帖,不露半点神来的痕迹。 译文: 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题解: 本篇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山中杂诗 映入眼帘的——是暮色里蔼蔼的山岚,陷入竹隙的——是落如缓缓的画卷。

鸟儿悠闲地飞向人家的房檐,从窗口缓缓飘出的是一丝淡淡的云岚。赏析一: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

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哪”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用的就是这种格调。赏析二: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

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

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作者介绍: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

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

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

入为奉朝请。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

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

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可供参考。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其“文集二十卷”。《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诗集》三卷。”

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明代的辑本有:《吴朝请集》三卷附录一卷明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本。

《吴朝请集》一卷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另有《吴朝请集选》一卷,清代吴汝纶评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本。

严可均《全梁文》卷六十辑录其文有《与施从事》、《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十三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辑录其诗有《赠王桂阳》、《山中杂诗》、《答柳恽诗》等一百四十七首,较为齐备。吴均的诗文,《文选。

3. 2013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最容易考什么,哪篇课文,哪篇文言文,

1.文言文方面,譬如伤仲永:为什么要写仲永小时候的才能过人?或是给你说一段话让你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句子譬如:仲永未能成才的主要原因?{这个不常考}

2.木兰诗,就是考文中内容,或是让你默写填空,比如:那几句话描写出了木兰出征前的忙碌准备?或是阿姊闻妹来, 。{也不常考}

3.孙权劝学,这个应该算一个重点。爱出这样的题:你觉得孙权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简单分析一下,或是让你说鲁肃,吕蒙。还有就是问你句子,孙权是怎么劝的?,要不就是考默写。

4.口技,绝对重点,也是中考篇目之一。默写,翻译,作者资料,文章出自,首尾介绍道具的简单的原因,文章介绍了三个部分分别是:一家四口深夜 由睡到醒 , 由醒入睡 ,失火救火 ,的过程。再好好看看注释中的词语。

5.课外十首古诗,考默写绝对会考。

6.可能会出一个课外文言文,不过不要怕,文章的词语应该是学过的,只不过换了一个文章。

7.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语文书上有介绍几篇课外阅读的书,《童年》《昆虫记》等等,有可能让你写出自,或是分析人物性格,作者是谁。

8.阅读题,不会写也要蒙上。

9.像其他的课文,比如 第一课,鲁迅的那个,让你写通过文章表达的情感,丑小鸭:我们要学习他怎样的精神,爸爸的花落了,考内容,最后一课,考情感是什么,要学习人民的什么精神,分析老师和“我”的性格,《狼》什么的注意内容,默写。

10.作文,不要跑题,开头结尾要精彩。

11.选择题 加点字读音正确的是,没有语病的是,用词不当的是,

12.填空题.让你续写,仿写一定要注意格式。

13.这个不常考就是让你照着往下抄一句话要求工整清晰等等,如果他告诉你是出自谁说的,那么最后一定不能写出自。

我也是初一的哈!

祝你考个好成绩!

无抄袭!

4. 七年级下册经常考的诗句

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③檐(yán):房檐。

山际见来烟,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际:边际。

○以“见”写存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现,灵动了景色,增添了人气。竹中窥落日。

窥:从缝隙或隐蔽处偷看。○“窥三枪拍案惊奇”呼应了前一句的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见”,生动地再现了夕阳余晖疏朗地洒落竹林的情景。

鸟向檐上飞,向:从,在。 檐:屋檐。

○用“向”不用“于”,借词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的多义性所带来的暗示,激活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诗意的表达。云从窗里出。

○这正是山居不可思议的神奇景象。本有糖果的突兀感在前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三个诗句的铺垫下,自然熨帖,不露半点神来的痕迹。 译文: 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题解: 本篇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山中杂诗 映入眼帘的——是暮色里蔼蔼的山岚,陷入竹隙的——是落如缓缓的画卷。

鸟儿悠闲地飞向人家的房檐,从窗口缓缓飘出的是一丝淡淡的云岚。赏析一: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

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哪”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用的就是这种格调。赏析二: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

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

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作者介绍: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

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

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

入为奉朝请。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

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

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可供参考。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其“文集二十卷”。《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诗集》三卷。”

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明代的辑本有:《吴朝请集》三卷附录一卷明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本。

《吴朝请集》一卷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另有《吴朝请集选》一卷,清代吴汝纶评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本。

严可均《全梁文》卷六十辑录其文有《与施从事》、《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十三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辑录其诗有《赠王桂阳》、《山中杂诗》、《答柳恽诗》等一百四十七首,较为齐备。吴均的诗文,《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