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迷信?汇总迷信背后常见的心理原因

如题所述

人会迷信的原因就是焦虑、恐惧等情绪感染,汇总迷信背后常见的心理原因。

在科学高度发达且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处于科学技术全方位服务/塑造中(这一点看看你手上经常抓的啥就知道了)。科学讲究的是科学方法(比如实验、对照、双盲、置信区间等),目标就是扒开层层迷雾,找寻真相,回归常识。按理说,科学越发达,迷信的空间被挤压,人们就越会摆脱迷信困扰才是。

然而,反观现实我们很容易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现实中迷信几乎俯拾皆是,不仅传统的迷信方式(算卦占卜、八字算命、看相、星座等)仍在,还出现了电脑算命等披着科学外衣的新形式。看来迷信这只打不死的小强也在不断改头换面,紧跟时代潮流趁机搭上科学东风,以便继续野蛮生长,蛊惑人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起来十分矛盾的情况呢?

这可能是因为人心的复杂性、矛盾性,而迷信恰好契合了人的部分心理特征,满足了某些需要。

今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迷信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呢?

1、焦虑情绪

焦虑引发不安,是很多人迷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焦虑让人感到不适,人自然会想着做些什么来缓解。有意思的是,人们缓解焦虑行为并不要求正确或合理,甚至并不要求有什么意义,只要自己相信有用就行,于是就给迷信提供了趁虚而入的机会。

2、恐惧情绪

恐惧让人盲目,因而 病急乱投医,慌不择路,甚至抛弃常识。人类看起来越来越强大有力,但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却未曾真正解除。从远古时期害怕的猛兽毒虫、疾病洪水,到现代社会的天灾人祸乃至人生坎坷,都是人类恐惧之源。而众多各类迷信也深谙此道,依靠恐惧之力抓住人心,征服大众。

3、模仿与情绪传染

心理学家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开创者。他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的方式逐步形成。而观察、模仿的对象主要是生活中的重要人物,这大概就是所谓榜样的力量。因此当家人迷信时,对缺乏分辨能力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迷信心理、情绪和行为由此也传染给下一代,并由此固定下来。

4、巴奴姆效应

著名的心理学家巴奴姆证明人类有一种共同倾向,即倾向于相信那些笼统、模糊的关于人格的描述和性格分析。尤其是当这些分析来自于所谓专家或者权威之口时。而这就是很多算命、星座学的心理学基础。你以为他/她说的是你个人的私事,但其实他/她说的更多是人的共性。而且模糊之处要么迷信者自己会脑补,要么对方会顺水推舟,总之最后你信了。

5、思维闭环倾向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的思维能够形成一条封闭的环路(有一个确定的解释和答案,让人能想通),那我们就会放下心来觉得安全可控。但如果这条环路出现缺口,无法形成闭环,就会让我们很不舒服,总觉得有事。

悬而未决引发的持续关注,对那些不确定性容忍度低的人而言简直是一个折磨。而对急于想寻求答案的人而言,迷信恰好给他们投喂了现成的、迫切需要的答案。

6、罗森塔尔效应和自证预言

罗森塔尔通过实验证明,人们会由于他人(特别是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关注和热爱,使自己的行为发生与上述期望一致的变化。也就是说,别人怎么看你,你有可能真的从那个方向去变化。

而罗伯特·默顿提出一个更为普遍的心理效应自证预言,它指的是如果我们形成了某种预期,接下来可能会无意识地塑造我们的行为以符合预期。

为什么很多迷信看起来很神?

罗森塔尔效应和自证预言是重要原因,迷信很乐于给人定预期(且大多很恐怖),这也是迷信会给人们带来很大伤害的重要原因。在迷信的恐怖预期下,人们会陷入恐慌,有的出现自暴自弃,甚至形成习得性无助。

7、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是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考虑(排除)的因素,但它其实也是很多人对迷信深信不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安慰剂效应指的是虽然实际上无效,但却因为人们预料或者相信一定有效,因而出现症状或者某个问题得到舒缓的现象。

现实中人们往往会把这种安慰剂效应错误归因为有效,比如信了迷信后有些人感觉好了,情况改善了,殊不知它只是安慰剂效应。

8、错误归因

错误归因指的是人们会把某个无关因素错误地归为某个结果/后果的原因,没有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归因其实有很强的主观性、随意性。你相信它(比如迷信),你就会无意识地筛选证据来支持它,忽略相反证据,从而导致错误归因。

另外事后对结果的强化也很容易让人得出错误归因,比如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就曾通过强化机制造就了一只迷信的鸽子。在这一点上,人类和鸽子竟有惊人的共通之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