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备受瞩目的“神童班”和“少年班”为什么取消了?

如题所述

神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情,确实有不少学生一出生就有着超人的智商,所以对他们进行超前的培养也很重要。1978年3月的时候,在曾经拿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的大力提倡和热心支持下,中国科技大学首先在国内创建了少年班。继中国科技大学之后,又有不少学校创建了类似于少年班的制度。

在当时,少年班的学生一度成为备受瞩目的“神童”,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人们希望这些孩子能够奋发有为,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科技大学原副校长以“人才战略”来描述少年班的历史意义。不过到了现在,这些少年班绝大多数都被取消或者限制招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这其中当然有很多的原因,比如一些13-14岁的孩子虽然智力超常,但是在一群智力超常的人当中又显得略微不足,所以在少年班上课期间产生了一些心理上的压力。竞争过于激烈导致了他们的没落。还有一些学生则因为在中科大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培训而误入歧途,比如1978级中科大少年班成员宁铂因为他想学习天文学不得而荒废了学业。

但是除了这些普遍的原因之外,还有两个最大的原因。一是不少少年班学成之后定居美国或其他国家,全心全意为外国的科技发展而服务——也就是说咱们自己国家反而成了“第三者”;二则是还有一些少年班成员学习不成居然去出家当和尚去了,虽然不好评价和尚这个“职业”,还有一些则害了精神病,这些无疑是大多数人不愿意看到的。

首先我们就来讲一讲少年班学成后定居美国的事情。举个比较著名的例子——尹希。尹希1996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001年就赴哈佛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并在第二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智商上说,尹希算得上非常的超人出众了,因此美国人也下定决定留住他。2015年,32岁的尹希就破格提拔为哈佛大学教授。

尹希被国际物理学界认为是未来物理学发展最有希望做出突破性贡献的青年物理学家,尤其是在弦理论这方面,他见解独到。但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培养了这么一个“伟大”的人才,最终却成就了美国。虽然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可是有国界的。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道绑架——但是连道德都不能“绑架”人了,那人岂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为所欲为了?

但是尹希并不是唯一一个在中国学成,去美国定居的少年班天才。实际上有不少少年班成员最终都去美国工作、生活。这其中比较著名的除了尹希外还有江红雨,现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牛天华,也是哈佛大学助理教授;蔡天西,哈佛大学教授;熊伟,普林斯顿大学正教授;邵中,耶鲁大学教授;马双鸽,耶鲁大学生物统计系副教授;骆利群,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范汕洄。斯坦福大学副教授等等。

这上面列出来的,以及还有许多没有列出来的美国教授、院士,都是中国少年班出身——所以其实这也很好反驳所谓中国教不出杰出科学家的谣言。中国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教不出杰出科学家,而在于教出的杰出科学家不少都为美国和其他国家服务去了。这不是科学精神的欠缺,而是人文精神的欠缺。

想想我们国家花了那么多钱和精力去培养少年班,最终却一大波一大波的去为美国奉献自己的才华——谁也不肯再干这样的赔本买卖。而且他们走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还是许多其他青年学者的心。君不见每年清华大学有多少研究生、博士去美国定居的?这是为全国开了一个不好的风气。

而还有一部分少年班的学生,则因为精神上受不了过度的压力,皈依佛门。这其中包括前面所说的那个对天文学感兴趣的宁铂,他最后即当了一个和尚——这无疑是一件损失,哪怕他去当个农民工,也能为国家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而还有些人因为出国或者其他的原因则害了精神病,比如谢彦波,因为留学与美国教授不和害了精神病。

实际上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现代大学没有对学生进行足够的人文培养,没有对学生进行真正的“道德”培养。同时现在的大学普遍没有对学生进行中国自古以来的忠孝仁义教育,也没有对学生进行礼义廉耻的教育。老子说: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一个人要想用自己的智力来服务社会,首先必须掌握社会和自然运行的一般规律,这个东西叫做“道”;同时他还需要有承受社会的胸怀和气度,这个东西叫做“å¾·”。这两件东西不能让人直接搞出什么大发明来,但是没有这两件东西,要么是变成一个聪明却不知廉耻德人,要么就因为承受不住社会的压力而精神崩溃。

少年班缺的不是智力,而是文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