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言文实词?

文言文实词的定义是什么?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例如:“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扩展资料:

文言文实词的特点:

1、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2、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3、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实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
  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第2个回答  2018-08-02

实词包括名词和动词,所以这里“师”的意思是:1.老师这一职称2.作为老师

1.读音:shī 

2.释义:

    教人的人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

    效法。

3.组词:

恩师 教师 从师 老师 军师 师父 大师 太师 师母 为人师表

4.造句:

    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爱教育,爱学生,为人师表,不图功名不图利,奋斗终身。

    教师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3-08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实词用法举例:
毒:①“若毒之乎?”
生: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食:①“
“谨食之”。
第4个回答  2006-06-05
什么是文言实词?

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

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 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
复习实词时,重点掌握课本的内容:散布在教材的各个知识短文和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