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说要,行善积德,不杀生,那么,战争发生了,敌人杀进来了,怎么办,还需要,忍辱吗,不发脾气吗

如题所述

这个视情况而定。
中国是以大乘佛教为主流,而佛教以“菩提心”来区别大乘和小乘,尤其是藏地这种表现更为突出。如果有接触过大乘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的人多少都懂得发心的重要,每一套修法仪轨都有其念诵发心的内容,我们以最普遍的一套“四无量心”念诵仪轨来看。首先说一下四无量心指的是四种发心,就是慈(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悲(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喜(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舍(愿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其中慈悲的发心可以看出来,佛教不但众生能够离苦,更希望众生离苦因。
也就是说,如果在无论怎么做都会伤害到一方(注明一下,佛教是不谈善恶对立的,恶者也是应度之众生)的情况下,则应当权衡利弊。这样的话,就应当从战争的起因、经过、有可能的结果来权衡。这次战争如果反抗的结果对众生更有利,那应该反抗一下。如果这次战争的结果如果反抗对众生反而没有利益,那就不应该反抗。
至于忍辱、不发脾气,这个是一定的。佛教的戒律有开遮持犯的差别,开戒是指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不遵守戒律行事但依然能够保持圆满的戒体。而菩萨戒的内容是以菩提心为主的,所以无论如何 ,不可以嗔恨。在特殊情况下若杀害众生不一定是犯戒,但是如果生起强烈的嗔心,一定会违犯菩萨戒。因为嗔恨是与慈悲、与菩萨道相违的。
这里就能明显得看出来,一个大乘菩萨,如果在有必要杀生、有能力杀生、必须杀生的情况下杀生,如果不杀,虽然在基础的别解脱戒上是圆满的,但是恐怕在菩萨戒上是不圆满的。当然,杀生的时候也不应该生起一丝的嗔心,也不应该觉得这是一件很爽的事情,而是应该以慈悲心阻止对方造下恶因,这样才能算是实践了“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的誓言。如果还有能力的,在杀生之后,还应当作超度之类的仪轨。没有能力的,也应该想着对方,比如可以想“今生因为没办法将你伤害,将来我成就的时候一定要将你度化,令你解脱”,也可以念诵一些比如观音心咒、不动佛心咒、六道金刚咒、阿弥陀佛圣号、观音菩萨圣号之类。如果在过程中生起一丝不好的念头,则应该去忏悔一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08
不杀生就不会有刀兵劫,这一世如果误导刀兵劫,那就是杀生的因果成熟了,作为修行人,能避则避,不能避就接受因果。所谓能避就是尽力抵抗,可以参军,不是听之任之,无所作为,如果无法抵挡只能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