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流畅的语言写出下列诗句或文句中加点字所表现的特有的画面和情感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1,2任选一个)

  ①“邀”字写出了诗人独酌索然而举杯仰头邀请明月,与月、影共饮的情景,表现出诗人的孤单、寂寞的凄凉。②“衔”与“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连接远山、吞吐长江的雄伟壮阔的景象,饱含作者的喜爱之情。
  附赠
  2007年天津市(人教四年制)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邱员太 作于 2007年8月14日
  --------------------------------------------------------------------------------

  2007年天津市(人教四年制)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第i卷(基础题 共1大题 共26分)
  一.(本大题共12小题,1~9小题及11小题,每题2分;10、12小题每题3分,共26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纤维(xiān ) 供给(jǐ) 鲜为人知(xiǎn )
  b. 粗糙(cāo ) 教诲(huì) 随声附和(hè)
  c. 畸形(qí) 寒暄(xuān ) 惟妙惟肖(xiào)
  d. 瓦砾(lì) 讴歌(ōu ) 言简意赅(gāi )
  2. 填入下面句中词语空缺处的汉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丽江是 大精深的纳西文化的发 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 的巴东文化的摇 。
  a. 博 祥 帜 篮 b. 搏 详 枝 篮
  c. 博 祥 枝 蓝 d. 搏 祥 帜 蓝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古往今来,凡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无不 ① 过孤独, ② 过孤独, ③ 过孤独,最终使自己的生命在孤独中得到升华,获得永恒的价值。
  a. ① 体验和认识 ② 遭遇和感受 ③ 把握和拥抱
  b. ① 把握和拥抱 ② 体验和认识 ③ 遭遇和感受
  c. ① 遭遇和感受 ② 体验和认识 ③ 把握和拥抱
  d. ① 遭遇和感受 ② 把握和拥抱 ③ 体验和认识
  4. 下面拟写的四种应用文正文部分,语言简洁、明确、得体的一项是( )
  a. 校文学社定于本周三在阶梯教室开会,届时请全体社员准时参加。(通知)
  b. 今借到体育室国际象棋壹副,明天课外活动结束后立即归还。(借条)
  c. 我班定于6月20日下午3时召开家长座谈会,恭请赐教,不得无故缺席。(邀请函)
  d. 兹聘请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在我校师生中很有威望的王刚同志担任我校校外团队活动辅导员。(聘书)
  5.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今年世界对中国的认识渴望,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人对自身的国际定位。如果在汉语全球教学和推广的环节上不能跟上这种渴望,那么全球对中华民族的关注与了解之间就会出现脱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尤其是从事汉语和汉文化教学与推广工作者责任重大。
  a. 不仅不利于中国融入世界,更不利于中国发挥更加符合自身地位的作用
  b. 这种脱节不仅不利于中国发挥更加符合自身地位的作用,更不利于中国融入世界
  c. 不仅不利于中国发挥更加符合自身地位的作用,更不利于中国融入世界
  d. 这种脱节不仅不利于中国融入世界,更不利于中国发挥更加符合自身地位的作用
  6.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文字与整个句子构成最恰切的比喻关系的一项是( )
  夕阳像个贪杯的汉子,红着脸向后山倒去,霎时, ① :山峦、田野、屋舍 ② ,揭开它还可以看见一个红色的梦。
  a. ① 西天犹如燃烧着的火一般 ② 仿佛披上一层红红的轻纱
  b. ① 西天好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球 ② 仿佛披上一层金色的轻纱
  c. ① 西天犹如燃烧着的火一般 ② 仿佛穿上一件金色的外衣
  d. ① 西天好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球 ② 仿佛穿上一件红红的外衣
  7. 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好的散文,无论叙事,写人,咏物,绘景都应很精妙,能够引人入胜。
  b. 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由五个可爱的娃娃形象组成,统称“福娃”。
  c. 国家环保总局确定2007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d. 春天空气清爽,阳光明媚,故有青阳的美称,陈子昂有诗云,“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
  8. 下面对王维的《终南山》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a. 前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勾勒出终南山的总体轮廓,表现了它巍峨的气势。
  b. 第三、四句写诗人在登山时的感受,传达出诗人新奇、惊喜的心情。
  c. 第五、六句从大处着眼,写诗人下山之后再次远眺雄伟的终南山所见到的景象。
  d. 最后两句表明诗人似乎游兴未尽,要留宿山中,待明日继续玩赏。

  阅读《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回答9~10题。
  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的大鱼。它们的体积增大了千万倍,需要很多的有机物质来组成。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一个成年人,即使一点儿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1400大卡的能量。这些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
  原来,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例如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等,它们既能构成躯体,又能在呼吸时被氧化而放出能量。水和矿物质盐类,虽然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而且也参与躯体的组成,但是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9. 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两段文字是文章的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并对“食物”作总体概说。
  b. 第一段文字从人们熟悉的植物、动物的生长谈起,生动可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c. 第二段文字从两方面对“食物”进行了界定,一是“能构成躯体”,二是能“供应能量”。
  d. 这两段文字内容没有内在逻辑关系,如果颠倒顺序,其表达效果完全一样。
  10. 第二段文字要说明的一项是( )
  a. 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b. 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和方法。
  c. 食物的本质特征。 d. 水和矿物质跟一般的食物不同。
  阅读《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回答11~12题。
  雨村听了大怒道:“那有这等事!打死人竟白白的走了拿不来的!”便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家属拿来拷问。只见案旁站着一个门子,使眼色不叫他发签。雨村心下狐疑,只得停了手。退堂至密室,令从人退去,只留这门子一人伏侍;门子忙上前请安,笑①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雨村道:“我看你十分眼熟,但一时总想不起来。”门子笑②道:“老爷怎么把出身之地竟忘了!老爷不记得当年葫芦庙里的事么?”
  雨村大惊,方想起往事。原来这门子本是葫芦庙里一个小沙弥,因被火之后,无处安身,想这件生意倒还轻省,耐不得寺院凄凉,遂趁年纪轻,蓄了发,充当门子。雨村那里想得是他?便忙携手笑③道:“原来还是故人。”因赏他坐了说话。这门子不敢坐,雨村笑④道:“你也算贫贱之交了;此系私室,但坐不妨。”门子才斜签着坐下。
  11. 对文中四处“笑”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处:门子边笑边问,既是奉承讨好,又为拉关系营造气氛——这是热情的笑。
  b. 第②处:门子明知故问,巧妙地点出贾雨村当年的贫贱身份,意在控制贾雨村——这是诡秘的笑。
  c. 第③处:贾雨村怕门子对人说出自己当日贫贱之事,所以做出笑脸笼络门子——这是谄媚的笑。
  d. 第④处:故人重逢,再加上是在“私室”,所以贾雨村一再请门子坐下——这是诚挚的笑。
  12. 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雨村的“大怒”,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表示自己为官清正,借以收买人心。
  b. 门子和贾雨村是“贫贱之交”,他使眼色不让发签完全是出于对贾雨村的善意呵护。
  c. 这两段文字通过交代门子与贾雨村的特殊关系,为下文写二人密室策划如何断案做了铺垫。
  d. 这两段文字主要由人物对话构成,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第ii卷(综合题 共4大题 共44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
  将诗词补充完整,或根据提示写出相应句子。(10分)
  13. 蓬莱文章建安骨, 。 ,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2分)
  1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诗经•蒹葭》)(2分)
  15.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苏轼《浣溪沙》》(2分)
  16.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 。(白居易《望月有感》)(2分)
  17. 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以乐观旷达的胸襟面对生活,而不是患得患失,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 , ”。(2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18~22题。(15分)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 与:同“为”,替的意思。③ 尔也:而已。④ 圹(kuàng):原野。
  18.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1)寡助之至( ) (2)亲戚畔之( )
  (3)所恶勿施尔也( ) (4)兽之走圹( )
  19.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
  句子:
  翻译:
  20.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2分)
  21.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2分)
  22.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13分)
  阅读《酸甜咸淡说和谐》一文,回答23~27题。
  酸甜咸淡说和谐
  刘毅
  现在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和谐,不禁使人想起许多古代先贤圣哲的故事。最有意思的是晏子,他用不同口味的比喻阐释了和谐的深刻内涵。
  齐景公曾问矮小而机智的晏子:“爱卿,我听孔老夫子对他的学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什么意思?”晏子说:“所谓‘和’者,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
  这话的意思是:君主如果是甜的,那么,大臣就应该是酸的;君主如果是淡的,那么大臣就应该是咸的。如果君主甜,大臣也甜,满朝文武一个味,这个国家就没有创造力,而且使得世风懒惰,投机取巧。
  齐景公又问:“在朝政上,怎么才算是君甘而臣酸呢?”
  晏子回答说:“姜太公说过:‘王者帅师,必有股肱①羽翼,以成威神。’舜有诽谤之木②,尧有欲谏之鼓。尧帝在堂上设一大鼓,谁要是想提意见,只要敲响大堂上的鼓,尧帝就会出来听取不同意见。朝政决策时有不同意见,才会做到君甘臣酸。”
  西汉刘邦取得天下后,总结成功经验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③。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④,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正因为如此刘邦才弥补了个人能力的不足。这样一种君臣结构,是他得以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⑤出主意,却不知道珍惜,结果只能是霸王别姬。由此看来,君甘臣酸不光是听取不同意见,而且更要注意人才能力的搭配,形成互相补充的格局。
  君甘臣酸,不光是意见互补、能力互补,而且还要年龄互补。或许可以叫老甘少酸。
  战国时期,魏国东面的齐国治理阿县的是一个16岁的少年,魏王听说后,便拣软柿子捏,进犯阿县。结果大败而回,魏王大惊。原来这位县令名叫子奇,他上任时,相邀数名老者辅佐,其中有身经百战的老将,有为吏数十年的能臣,有学富五车的才士,还有算计精明的商人。这一切足以使血气方刚的少年县令如虎添翼。
  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上任后,保留了前任总统华盛顿政府内阁官员的原班人马,致使亚当斯在行使总统职权时,总是缺乏沟通和理解,效率不高。
  美国后来的总统吸取了亚当斯的教训,在政府首脑组阁时,特别注意班子力量的搭配与调整。结果,效率很高,合作很好。
  由此看来,君甘臣酸,原来是古今中外全人类的

  文化选择。人生的搏斗,文明的复兴,命运的驱动,都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冲突、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实现的。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走向和谐。(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 股肱:比喻左右辅佐得力的人。② 诽谤之木:即诽谤木,也叫华表木;尧舜时竖立在交通要道上,让人们写谏言的木牌。③ 子房:即张良。④ 馈(kuì)饷:粮饷。⑤ 范增:项羽的重要谋臣。
  23. 晏子所说的“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摘录文中的语句加以整合,进行回答。(含标点不超过20个字)(4分)
  答:□□□□□□□□□□□□□□□□□□□□
  24. 文章已经列举了我国古人的大量事例,为什么还要再举出美国总统的事例?(2分)
  答:
  25. 文中“刘邦、项羽”和“美国总统”这两组事例,除了真实典型之外,在各自内部组合上也有共同特点。你能做一点分析吗?(2分)
  答:
  26. 结合你的感悟,说说你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同”的理解。(2分)
  答:
  27. 你能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再写出一个能够证明“君甘臣酸”的典型事例吗?(3分)
  答: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
  28. 改写画线部分的文字,使之与加点文字的句式一致,构成排比句。(3分)
  黄河,壶口的黄河,你永垂不朽的形象是大地的创造,你是先祖留下的声震天地的遗训,你是民族传承的勇往直前的精神。
  答:
  29. 根据你的感受,参照示例,用流畅的语言写出下列诗句或文句中加点字所表现的特有画面和情感。(两题任选一题)(3分)
  ①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②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示例: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感受:“随”字写出群山渐渐退去,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原野的景象,蕴含着诗人初见平原的新奇、欣喜之情。
  答:

  第iii卷(作文题 共1大题 共50分)
  六. (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30. 作文。(50分)
  题目:心中的彩虹
  提示:你见过天上的彩虹吗?每当雨过天晴,赤橙黄绿青蓝紫,常常会有一道色彩缤纷的天桥架在空中,那便是彩虹。她的艳丽,她的娇美,引发了我们多少美妙的遐想。你的心中也会有美丽的“彩虹”吧?如果有的话,她会是什么呢?是你的一种美好回忆,还是你的一种珍贵体验?是你的一种坚定信念,还是你的一种向往境界?是你的一种青春企盼,还是你的一种不懈追求?……
  无论她是什么,她都是伴随你年轻的生命走向成熟的一种精神食粮、一种精神支柱、一种精神力量。你曾经为她激动,为她付出,请你以满怀的深情和流畅的文字,把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写出来吧。
  要求:
  ① 根据文章要写的内容和表达特点,选择恰当的文体(诗歌、戏剧除外);
  ② 不少于600字;
  ③ 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参考答案]
  第i卷(共26分)
  一.(26分)
  第1至8题,每题2分。
  1. c 2. a 3. c 4. b 5. d 6. a 7. b 8. c
  第9、11题,每题2分;第10、12题每题3分。
  9. d 10. c 11. b 12. b

  第ii卷(共44分)
  二.(10分)
  13.(2分)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每句1分,有错漏不给分)
  14.(2分)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每句1分,有错漏不给分)
  15.(2分)牛衣古柳卖黄瓜 敲门试问野人家(每句1分,有错漏不给分)
  16.(2分)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每句1分,有错漏不给分)
  17.(2分)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每句1分,有错漏不给分)

  三.(15分)
  18.(4分)(1)至:极点 (2)畔:同“叛”,背叛。 (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4)走:跑。(每词1分)
  19.(3分)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句子1分,翻译2分)
  20.(2分)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第二句和第三句,每句1分,只写第一句不给分)
  21.(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给1分)
  22.(4分)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

  四.(13分)
  23.(4分)君臣之间要意见互补、能力互补、年龄互补。(君臣之间和三个互补,每个要点1分)
  24.(2分)为了证明“君甘臣酸是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文化选择”这样一种观点。
  25.(2分)都是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相结合。
  26.(2分)指的是不讲原则的一致;苟同,盲从,附和。
  27.(3分)例如:唐太宗有魏征等一批敢于批评朝政的大臣,而他也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终于成就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事例恰当占2分,语言流畅占1分)

  五.(6分)
  28.(3分)你是大地创造的永垂不朽的形象(加减字扣分)
  29.(3分)①“邀”字写出了诗人独酌索然而举杯仰头邀请明月,与月、影共饮的情景,表现出诗人的孤单、寂寞的凄凉。②“衔”与“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连接远山、吞吐长江的雄伟壮阔的景象,饱含作者的喜爱之情。(画面、情感和语言流畅各占1分)

  第iii卷(共50分)
  六.(50分)
  30.(50分)
  按照下面标准评分:
  类别
  内容 a. 内容 b. 语言 c. 篇章 评分细则
  一类卷
  (43—50分) 切合题意
  思想健康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切 语言顺畅
  没有语病 结构完整
  条理清楚 ① 具备abc三项条件的,评一类下(43—45)。② 立意深、构思巧、语言生动形象的,评满分;具备其中两项条件的,评一类上(48—49);具备其中一项条件的,评一类中(46—47)。
  二类卷
  (35—42分) 切合题意
  思想健康
  中心明确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
  偶有语病 结构完整
  条理较清楚 以38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 具备b项和另一项条件,其余一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 具备abc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③ 具备b项条件,而另两项只达到三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三类卷
  (27—34分) 基本合题意
  中心尚明确
  内容尚具体
  感受尚真实 语言尚通顺
  语病不多 条理尚清楚
  能分段 以30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 基本具备abc三项条件的,获得基准分;② 其中b项较好的,酌情加分;③ 另有某些缺点的,酌情减分。
  四类卷
  (18—26分) 偏离题意
  中心欠明确
  内容不具体 语言不通顺
  语病较多 条理不清楚 以22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 凡属abc三项之一者,评为四类卷,获得基准分;② 另两项较好的,酌情加分;③ 兼有abc两项以上情况的,酌情减分。
  五类卷
  (0—17分) 文不对题
  不知所云 语病严重
  文理不通 结构混乱
  不能完篇 以13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 凡属abc三项之一者,评为五类卷,获得基准分;② 其他两项尚好,酌情加分;③ 兼有abc两项以上情况的,酌情减分。
  说明:
  1. 漏写题目扣1分。
  2. 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现不计,最多扣2分。
  3. 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的酌情扣1—3分。
  4. 字数不足550字,每少50字扣1分;不足400字,降一等。
  5. 凡认为内容有严重错误的答卷,应提请评卷领导小组研究处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