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经常被撞开为什么不索性堵死

如题所述

古代战争中,城门经常被撞开为什么不索性堵死?

冷兵器时代,每一次攻城都是一次血腥的搏杀,攻城方需要越过护城河,再架云梯登上敌人高高的墙头,再配合上冲城车对城门进行冲击,直到哪一次攻城突破了对方城门,攻城方的军队鱼贯而入,这一仗就要告一段落,也几乎就要宣布守城方的失败。在广大的读者朋友心中,一定会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心头,既然城门承受不住冲城车的冲击,为什么不索性把城门用石头垒死,立于不败之地,难道不好吗?

攻城成功的本质

一次攻城是否成功,其实并不是城门是否被打开来决定,因为单纯的城门打开,即便是直接大开的城门,攻城方其实也并不敢直接进入。

因为古代的城,为了抵抗外敌,有很多都是设计成了“回”字行,也就是在内城之外,设计一圈外城,如果有敌军贸然从城门冲入,被隔绝在外城和内城之间,就会被城墙上居高临下的弓箭手和石头攻击,最终只有全军覆没一个结果。

即便没有外城墙的城,敌军冲进去以后,肯定会被有准备的守城军进行有准备的击杀,即便攻城军队人数众多,一时间杀不完,他们也很难获得胜利。

因为阵脚大乱死伤大半以后的攻城军进入城池,还是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需要拔除占领了城池制高点的守城军,否则被居高临下的攻击,全军覆没是早晚的事情。他们在内部冲击城墙高点,需要通过狭窄的登墙石梯,而城内的登墙石梯并不多,只有少数几个,在这样的情况下,守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很容易全歼了攻城军的敌人。

所以,攻城军想要占领一座城池,首先要在城池的外部利用云梯进行多点登墙的攻击点,使守城军防备不及,消耗守城物资,这也是为什么攻城需要守城军数倍兵力的主要原因。在城墙守军压力极大的时候,攻城军如果此时冲入城门则极为有效,可以使守城军腹背受敌,最终获取胜利。

由此可见,攻下一个城池获得胜利的基础,其实是要拿下城池的制高点,这也是为什么攻城获胜的人经常会把旗帜挂在城池的城头而不是挂在城门口。

城门对于守城方的意义

城门对于守城方,并非如大家所想的那样,是守城方的一个软肋,从“攻城成功的本质”中我们可以看出,攻破城门只是攻上城头的辅助策略,能攻破最好,不能攻破一般也不影响战局。

城门是守城方的利器。反倒是城门对守城方意义非凡。既然攻城方对拿下城门的希望并不大,为什么每次攻城方都要分兵攻击城门呢?那是因为这座城门是守城方的“盾牌”不假,但是如果被有经验的守城将领利用,城门也可以变为“利剑”。

如果攻城方专注于架云梯攻城,却不对城门施加压力的话,在合适的时机下,守城方如果突然大开城门,派骑兵冲击进攻方的军队,很可能会将攻城方杀得大败。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攻城方一般会派兵给城门压力,即便守城方有想出城的意图,也会有应对时间。

城门是守城方的求生路。如果攻城的兵力不够围城的情况下,或者包围圈薄弱的情况下,城内还可以利用城门,在夜间派出多队斥候,冲出包围去求援,避免成为一座孤城。

城门是守城方反击关键。或许在大多数朋友的心中,会下意识地把守城方是归为弱势一方。其实,守城方或许是兵力上的弱势方,但是一定是地势上的优势方,在某种程度上,攻守双方都有获胜的机会。对于守城方来说,城门正是他们反败为胜的关键所在。

城门是守城方的“护盾”,也是利剑出鞘的通道。进入夜间的时候,攻打城池一天的攻城军此时已经回到了营寨休息,对于早有准备的守城军,可以通过偷偷开启城门,组织一支奇袭的队伍,趁着夜色给攻城的军队一点颜色看看。在历史上,有多次守城军偷袭攻城军营寨而反败为胜的案例,这样的奇袭当然也离不开城门的畅通。

围绕城门的战术配合

守城军对于城门的自由开关极为依赖,如果选择一味地死守,最终只会将自己陷于死地。

城门是城内配合援军的关键。守城军坚持守城到一定的时间,自然会有援军赶来,两军之间的联系需要夜间斥候兵通过城门后互相获得联系。

同时,援军来到以后,需要对围城的攻城军进行里应外合打击,使敌人腹背受敌。守城军这时候就需要打开城门,配合援军作战,而不能封死城门,坐以待毙。

如果守城军坚守不出,只会让援军陷入更危险的境地,一旦援军孤军作战,攻城军很可能利用围城打援的方式重挫援军。

灵活的城门能限制攻城军行动。一旦援军到来,在城外驻扎营寨以后,会与守城军互成掎角之势,但是前提必须是守城军可以灵活出入,如果此时城门封死,那么攻城军将不会受到守城军的限制,可以全心全意攻打援军了。

城门的自由开关,军队、斥候的自由出入是守城成功的关键所在,堵死城门尽管有微小利益,于大局来看,却实在不值一提了。现在想来,古人的智慧真的是令人钦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