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起源?

如题所述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长期总结天文、气象与农业之间相互关系而创造出来的。它反映寒暑变化和农时季节,在全国特别是在农村中可说是家喻户晓。在国外华侨集居的地区,也广泛流传。

二十四节气源自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就制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而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全部确立。

太阳从黄经零度开始,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其中表示四季更替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表示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和霜降。表示降水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表示物候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处暑。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等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等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梅、伏、九九梅、伏和九九是我国传统历法中24节气之外的杂节气。

夏初我国江淮流域会连续出现空气潮湿、阴霾多雨或雷阵雨天气,称为“梅雨”期或“霉雨"期。实际上梅雨的开始(入梅)和结束(出梅)要看当年气象条件的变化而定,比较复杂。我国传统历法上梅季的确定是根据江淮地区长期的经验,规定用干支纪日来推算。按照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人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这样,梅雨期即从人梅到出梅大概有一个月左右。

三伏

三伏标志着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俗话说:“热在三伏。”伏的日期也是按照干支纪日来推算。从夏至日算起,第三个天干为“庚"的日子叫“初伏”,过十天逢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的叫“三伏”。夏至之后为小暑、大暑、立秋。夏至到立秋共45天,如果这期间有四个庚日,中伏就是10天;如果是五个庚日,中伏就是20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两个庚日之间是十天,初伏与夏至之间天数不一定,最少是21天,最多是三十天。末伏的末一天距夏至最少50天。

每年三伏大概在公历7月中旬至8月中旬之间,这时太阳正直射地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地面吸热量大于散热量,积储热量增多;加上我国东南地区常处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少雨,温度升高,因此就有“热在三伏”之说。

九九

数九是从冬至日数起,冬至日为一九第一天,到九九结束,共八十一天,为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时期。 “春打六九头”,因为五九四十五天,六九的头一天是从冬至数起第四十六天,两个节气相隔平均为十天,从冬至到六九头相隔四十五天,所以冬至后的三个节气,第一个是小寒,第二个是大寒,第三个是立春,故立春日一定在六九的头一天。

人说“冷在九、热在伏”。数九虽冷,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冷也冷得不一样:

黄河中下游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开河,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南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古代的一种乐器,意指寒风吹得篱笆噼噼响声);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晚上寒冷象白鹤一样卷曲着身体睡眠);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袖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阳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在吉林是“三九四九冻死狗",在江苏则是“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满街游”,可见气温相差很大。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

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

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

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养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

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黏虫。

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玉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

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勤测预报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

立秋: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深翻深耕土变金,苗圃芽接摘树心。

处暑:处暑伏尽秋色美,玉米甜菜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种肥。

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热,播种冬麦好时节,灌稻晒田收葵花,早熟苹果忙采摘。

秋分: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碾谷脱粒交公粮,山区防霜听气象。

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飞,洋芋甜菜忙收回,管好萝卜和白菜,秸秆还田秋施肥。

霜降:霜降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防冻日消灌冬水,脱粒晒谷修粮仓。

立冬:立冬地冻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培田整地修渠道,农田建设掀高潮。

小雪:小雪地封初雪飘,.幼树葡萄快埋好,利用冬闲积肥料,庄稼没肥瞎胡闹。

大雪:大雪腊雪兆丰年,多种经营创高产,及时耙耘保好墒,多积肥料找肥源。

冬至:冬至严寒数九天,羊只牲畜要防寒,积极参加夜技校,增产丰收靠科研。

小寒:小寒进入三九天,丰收致富庆元旦,冬季参加培训班,不断总结新经验。

大寒:大寒虽冷农户欢,富民政策夸不完,联产承包继续干,欢欢喜喜过个年。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农谚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飞,堆草堆。

山黄石头黑,套犛种早麦。

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月中央,无雪亦无霜;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

雷打秋,冬半收。

二八乱穿衣,春天后母面。

正月冻死龟,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人,四月寒死新妇,清明谷雨寒死虎母。

寒露麦,霜降豆。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

立夏雨水潺潺,米粟割到无处置。

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

节气百子歌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

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

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

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

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

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

腊月年关四处去躲账主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6
第2个回答  2020-05-12
第3个回答  2021-01-11

二十四节气之清明节起源故事短视频科普——北京创雅文化有限公司

第4个回答  2020-03-11
中国传统的历法是农历(夏历),俗称阴历。凡以月亮为主的阴历、阴阳历都有个先天缺陷,就是日期与节气会偏移正负15天。导致农历的日期不能用于农业播种。所以,农历的农字名不符实。
为解决农历不能安排农事的缺陷,中国古代从春秋时就发现“24节气”,它其实与阳历相关,实际就是个阳历拐杖,任何历法借助于它就能直接安排农事。
24节气就是把阳历一年365.2422天划为24分,每一份就是一个节气,间隔约15天多。
国外多数用阳历(公历),可以直接用日期农业播种,可以不用24节气,所以,阳历才有利于农业,这与人们的误解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