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没有学教育学也成了教育家学不学教育学无所谓观点是否正确

如题所述

孔子没有学教育学也成了教育家学不学教育学无所谓观点是错误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如果进了大学基本都能毕业,学生就会觉得学不学习无所谓。因此,应该建立淘汰机制,通过“宽进严出”提高大学教育质量。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应该扭转。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

合理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相信在大多数过来人的记忆中,经历过辛苦的高中生涯进入大学后,大多会松一口气,滋生出“享受生活”的强烈欲望。随着时代的变迁。

跨入大学就高忱无忧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囿于诸多因素,一些学生“混”大学,依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老师“放水”,学生“快乐”学习,这样的“皆大欢喜”难免让人为大学生的质量担忧。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因此,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固然需要学生回归常识、刻苦读书学习,但教师回归本分、潜心教书育人,更是关键所系。

当学生们抱怨一些大学课堂太“水”的时候,老师们也在被“水”困扰和折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以及培养质量在下降,成绩放水和要求放水的问题不时存在。

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考完试去和老师要分数,老师不认真讲课,考试打分时放水,学生还认为这样的老师厚道,反而抱怨指责那些认真、严格的老师。对于这种现象,有研究者认为这只是一种带有世界性的“分数膨胀”现象。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发展为大众教育,随着受教育人数的增加和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分数膨胀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在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达国家早已出现。

数据显示,1966年哈佛大学只有27%的学生获得A,到1996年,这个数字增至46%,同年,哈佛82%的毕业生成绩为荣誉毕业生。引起分数通胀的最直接原因。

包括学生参与教师评估和教师降低课程难度的投机行为等因素,而更深次的原因,则是高校降低了录取标准,同时,又为了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

世易时移,今天当然不能简单照搬当年的淘汰机制,但在高等教育业已大众化的新时期,通过“宽进严出”来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当属应有之义。

扩展资料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

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

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宽进严出 淘汰那些“混”大学的学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27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都是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大贡献

如果从中非要选一个的话,应该是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因为那个时候读书是贵族的事情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读书的。
我们返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想孔子等人都是在周天子办的官方学校中任教,而且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够去学习。他选择了开办私塾,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这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次改革。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2-14
因为他统治服务的
第3个回答  2015-10-28
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