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有关各色民居、民俗、民风的作文

如题所述

热热闹闹办喜事
一、说媒杭州民间婚礼,基本上沿袭南宋婚礼的习俗遗风。旧时男女婚配封建色彩极浓,中等以上人家都要请媒婆说合,叫做“穿婚”。男、女方问卜得吉“定帖”后,男家择日备礼邀女家,两亲相见,谓之“相亲”。如女方中
意,即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钗”。若不如意,则送彩缎两匹,谓之“压惊”。二、订婚正式结...

吴山庙会
吴山庙会是杭州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庙会之一。为纪念春秋战国时吴国大夫伍子胥,建造第一座伍公庙以来,两千多年间寺庙庵观,日益增多,几乎遍及吴山境内的紫阳、云居、七宝、峨嵋等十多个大小山头和山麓,故有“吴
山七十二庙”之说。这些寺庙极为复杂,祭祀的民间神灵也众多纷纭。大致可分以下几类:历史人物被塑造的神...

杭州的民情风俗
杭州的民情风俗,是随着杭州历史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地由广大人民所创造、所丰富而逐步衍变而成的。它为杭州增添独特的江南风情。从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丰富文物说明,杭州最早人类活
动的原始村落,已具有江南特征的民情风俗。他们有的在山上构建半穴居式的房屋,有的已在地面上架设适应...

西湖桂花节
桂花是杭州市的市花。目前,杭州与咸宁、苏州、桂林、合肥已成为我国五大桂花产区。杭州人在每年的金秋赏桂时节都要举办西湖桂花节。"满陇桂雨"是桂花节的主要场景。这里沿途栽种着7000多株桂花,郁郁葱葱。桂
花节期间,这里200余项五颜六色的遮阳棚整整齐齐排列在道路两侧,游人在棚内树旁赏桂品茶,打牌下...

越剧
越剧是杭州的主要地方戏曲,七十年前流行在嵊县一带,现已成为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越剧擅长抒情,曲调优美,表演细腻。1949年前后,杭州有联友、蜜蜂等十多个越剧团。解放后,越剧试创男女合演,效果很好,常演
出的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盘夫》、《西厢记》、《胭脂》、《碧玉馨》、《龙凤锁》等。...

三潭映月的由来
三潭映月的由来很早以前,一条千年黑鱼精逃出龙宫,闯到钱塘江里,兴妖作怪。从此以后,钱塘江两岸常常闹水灾,堤岸被冲倒,稻田被淹没,害得老百姓叫苦连天。一天,黑鱼精变成一个黑大汉,到杭州城隍庙来玩耍。他走
到望江桥边,忽然闻到一股香气,回头一看,桥边有个点心摊,一个老太婆身穿白衣白裙,在卖馄饨面,热气...

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富阳、新登民间艺术门类很多。据1983年调查,民间舞蹈有龙灯、狮子、竹子、跳仙鹤、大头和尚等17个类别41种;民间音乐有“古亭锣鼓”、“十番锣鼓”等;其他有剪纸、泥塑等。其中“跳竹马”、“跳净
童”、“跳仙鹤”等,整理成文字,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浙江卷)收录。1986年2月23日,富阳县...

多彩的民俗文化--龙门
多彩的民俗文化--龙门龙门古镇为中国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村内除了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和名胜古迹外,还保留着特色鲜明的传统民俗文化。闹元宵每年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开始上灯,到正月十八
落灯,历时五天。在古镇的祠堂和厅堂及古街上都挂上具有传统特色的各种花灯。每座厅堂的上方正中还挂着各...

岁时习俗
岁时习俗春节农历正月朔,俗称“年初一”,今为“春节”。一年之始,旧时有“履端”之说,最为重视。凌晨男子开门放火炮后,制素“斋供”,至厅事酬神。点燃香烛,鸣放鞭炮,称为“拜天地”。邻里相见,互道“新年恭
禧”。是日茹素,不扫地,夜不张灯。初三日起早礼神,始吃除夕“烧年子”的猪头,俗称“开戒”。并出门至...

杭州旅游最新地方节日大全
1)相约龙井-春茶会4月8日-5月8日举办地在龙井村,主要活动有:踏青、采茶、炒茶、茶艺茶道表演、做一天茶农活动等。2)杭州花圃“春之韵”-兰花展4-5月西湖杜鹃节4月20-5月20日举办地在满陇桂雨
公园。3)民间民俗“花朝节”5月1日-10日举办地在东方文化园。4)西湖荷花节7...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15
苏州民居是江南民居的典范,充满了江南水乡古老文化的韵味。脊角高翘的屋顶,加上走马楼、砖雕门楼、明瓦窗、过街楼等,远远望去,一做做枕河民居,一排排粉墙黛瓦,鳞次栉比、轻巧简洁、古朴典雅,体现出清、淡、雅、素的艺术特色。
苏州民居的院落以天井庭院为主,起布局类似四合院,但是比较灵活。每一座深宅大院由数个或数十个院落组合而成,重门叠户、深不可测。组成庭院的四面房屋皆相互联署,屋面搭接,紧紧包围着中间的小院落,因其檐高院底,形似井口,故称“天井”。天井内的每座房屋都有宽大的屋檐,主要是为了方便雨季行走;有的还建成敞口厅,这样可以在湿热的夏季形成凉爽的对流风,驱除闷热。整套建筑一般是由数进房屋组成的中轴对称式的狭长院落,依次为门厅、轿厅、过厅、大厅、正房。大厅是宾客会聚之处,正房多做成“门”(电脑上没这个字,我就用门这个字代替了,这个字和门差不多的)行两层楼房,为家眷的卧房。苏州民居大部分不设厢房,前后房屋间的联系是靠两侧山墙外设置的避弄。一般人家在天井内都会设立一座雕饰华丽的砖门楼,以示富贵。富舍大户还要加筑一座精美雅致的花园。
苏州民居非常注重空间环境的布局,庭院里隽秀的窗棂、飘洒的挂落、轻巧玲珑的坐槛、镂空的栏杆、廊坊与松石花卉交相呼应,自然地融为一体,使极为规则的严整的建筑物处于自由活泼的环境中,体现出吴地建筑文化的奇光异彩和独特风格。
写这个东西害得我找了很久很久,就是为了写这些资料了,不过还好了,既然我找到了,写了,你们不就是可以看了吗,虽然不是很全,但是我还是可以让你们了解一些中国的民居的情况吧。
期待尘晨的下一个作品!
大年29夜写
第2个回答  2009-03-09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四川最大的节日之一,这一天,对四川人来讲十分重要,春节又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免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 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干这些,是为了在新年现出万象更新的气氛。到了正月十五日,就到了元宵节当天一定有灯会,元宵灯会历史时间越长,规模越大。成都一般在西门文化公园(青羊宫)举办,场面非常热闹,展出的灯具少则数千,多则上万。过去 灯内点蜡烛,现在用电,太阳灯、碘钨灯以及激光,微波传输,光电转化,使灯更加奇幻多姿,五彩缤纷。还配有文艺节目,与吃食等。因时间长,观众多达七、八十万 人次。 到了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 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除了灯会,那里更吸引我们的眼睛?当然是川剧了!为什么是川剧?因为川剧是流行四川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剧,是戏曲中较为古老的剧种之一。由于它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戏剧舞台上占有一定位置,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深受人们喜爱。到了五月二十八日端午节,说是公无前278年的那一天,楚国大夫屈原为国劝主,顷襄王不听,反听谗言,被放逐,屈原在这一天投汨罗 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辞人,将糯米团、雄黄酒投入江中,免被鱼吞尸体,以后成俗。吃粽子,雄黄酒、划龙船等活动。现在乐山市利用其地理环境及旅游资源, 将龙舟活动扩展为对外经贸洽谈、文化、体育和旅游活动的国际龙舟会,这一天也是热闹非凡。
中秋团园节:农历的八月十五日,主要是祭、拜、赏月,吃月饼等,中国人特别重视家人团聚,这一天把家人或亲属邀聚一起吃饼、赏月。分散在外地的亲人不能团聚的 也长话联络祝家人平安。 重阳登高节:农历的九月初九为重阳节,约友登高,或游园、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活动。到时候真是热闹非凡,人山人海,有人看庙会有人赏月有人吃月饼有人放灯笼
除了这些传统节日,四川还有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
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 康定转山会是在每年四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康定,在山顶草坪上,帐篷 绵延,人山人海,白天赛马,摔跤等民族体育活动。入夜,燃起篝火,席地饮酒,载 歌载舞,通宵达旦。
黄龙庙会也十分热闹,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方圆数百里的藏、羌、回、汉各族人民集会黄龙寺 ,在寺前空地上帐篷连营,炉火如星,各部酋长率众排列大围,环跳互唱,应声山谷。
第3个回答  2009-03-09
I.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介:

中国在先秦(公元前221年)时代,“帝居”或“民舍”都称为“宫室”;从秦汉(公元前后200年)起,“宫室”才专指帝王居所,而“第宅”专指贵族的住宅。汉代规定列侯公卿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住宅称“第”,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称“舍”。近代则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居。

中国木构架体系的房屋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已经萌芽。公元前5000~前3300年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反映出当时木构技术水平。公元前第 5千纪的中国中西部的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显示了当时村落布局和建筑情况,说明依南北向轴线、用房屋围成院落的中国建筑布局方式已经萌芽。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可归纳为下列六类:

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三、“一颗印”式住宅

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

四、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一般为 3~4层,最高为6层,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五、窑洞式住宅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窑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三种。

六、干阑式住宅

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134282.html

第4个回答  2009-03-09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 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 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 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 “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 “揭盖头”。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建筑特色]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服饰特色]
本世纪3 0 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绣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 0 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

[民族禁忌]
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回答者: 于入水 - 进士出身 九级 4-20 14:51
我来评论>>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不好
50% (0)
相关内容
• 请用英语写篇关于美国风俗习惯的文章
• 帮忙用英语写篇关于各国风俗习惯的文章
• 关于写自己家乡过年风俗习惯的文章
• 谁能用英文写一篇关于合肥婚礼风俗习惯的文章?
• 帮我找一些关于民风民俗的文章
更多相关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民风民俗
其他回答 共 1 条
蒙古族民风民俗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坐进包后的西侧,女坐进包后的东侧)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待客
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非常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白帆点点,会使人感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构成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天窗,既可通气又可采光。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牢 牢固定,抵御风的侵害。
华丽的民族服装
蒙古族的服饰包括衣、带、靴及头饰等,款式讲究,装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装。蒙古袍衣体宽大,袖子较长,下端不开叉,衣领较高,服带中围,非常适应广阔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带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带一般由绸、缎等料制成,长达数米,颜色视袍子的颜色而定。男子扎腰带时,袍子向上提,下摆束得较短,即显得精干潇洒,骑乘或劳动时也方便。女子之相反,扎腰时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显示身材的苗条健美。穿蒙古袍系腰带除装服饰上的需要外,实用价值也很大,系上腰带骑马时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稳定和垂直,冬天还可保暖。
“查干萨日”的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户”(贫民)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贵族)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户把系有五色彩绸的五小捆芦苇插在门外树上,将劈成细条的柞树放在燃旺的火撑子上方的四条腿上,户主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的垫子上,把用油网包好的羊胸骨奉献给圣火。妇女们则将美酒、黄油洒进圣火,并按顺序站立,叩头。富裕的牧户则搞大型祭火,祭祀时用整羊,并将左邻右舍请来喝茶吃酒。有的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许迁场,不许在圣火上烤脚。目前,传统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举行了,但是在草原旅游点和庆祝的喜庆日子,人们还是点一堆篝火助兴。
祝寿
春节期间牧民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祝寿的对象为正当“本年”的长者。祝寿开始时,先为85、73高龄者祝寿,时间一般在腊月25或26日,腊月27至除夕的几天里,则为61、49的本年者祝寿。给长者祝寿时,晚辈除要行礼祝贺外,还要赠送寿礼以示尊敬。祝寿礼的轻重多寡,一般视祝寿对象的年龄大小而定。
除夕
草原上春节的高潮,附近的牧民们都要相互喝茶,然后人们扶老携幼聚集在年长者的家里,进行除夕“乃日” (宴会)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电视节目。接着牧人们要到邀请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时因户多,宴会往往通宵达旦。
除夕时,牧民家家都要摆放“花盘”即将点心、奶食、糖果等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摆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圆柱体,也有方形的,每层一种,很有规则。这一习俗,不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袭着这传统。
拜年
草原上春节最隆重的活动,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时候开始,牧民们先祭敖包,然后开始家庭内部拜年,先是晚辈向长者问安跪拜,然后由长者祝福晚辈幸福长寿。拜年时,晚辈要衣帽端正,手捧哈达进行。
家庭拜年后,牧民们相互互拜。互拜时,先到年长者的家里,随着互拜的进行,人们自动结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龄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时,牧民们一般要献上一两首颂辞或颂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会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颂祝辞。草原上的春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们辛勤劳动一年后欢歌笑语的时刻。

草原宗教
内蒙古自治区也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民族地区,现有喇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汉佛教和道教7种宗教。汉佛教在我区有悠久的历史,其它宗教从十七世纪后先后传入。
锡盟的喇嘛教是属西藏佛教格鲁派,传播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锡盟有喇嘛教寺庙192座,喇嘛12750人,大多分布在牧区的苏木。1960年庙宇减少为102座,喇嘛 3542人,1966年庙宇减少到92座,喇嘛2290人。在十年内乱期间,党的宗教自由政策遭到破坏,喇嘛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绝大多数寺庙被破坏,经书被焚毁;寺庙停止了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锡盟喇嘛教的喇嘛和信教群众逐渐恢复他们的正常宗教活动,有的寺庙国家还拨给维修经费加以修缮,一些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喇嘛领取了生活补贴,自养事业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