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风俗有哪些?

最好简单些

    苗族的民风民俗: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习俗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节庆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苗族--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苗族--服饰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苗族--饮食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苗族--建筑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在部分苗族中,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丧嫁娶或祭把等活动,方能由正门出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31

一.节日习俗:

    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对歌恋爱。

    四月初八吃乌饭,纪念杨再思,也有传说是纪念要一妹乌饭用树叶煮成,要提前将姑娘接回娘家一起吃乌饭;近处的可以不回娘家,但要给她们送去。此俗仅限于杨姓。

    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挂纸、烧香。一般都将家谱晒一次。

    十月初二过"小年",要杀老鼠吃。

二.信仰习俗:

    敬奉杨公再思。过去,乡境内有飞山庙16座。每年秋天举行盛大的庆庙活动。唱几天几晚人戏,其中"扛华山"和"打求财"等是每次必唱的节目,主要内容是,教育家庭和睦。在庆庙期间,要摆猪首、装香、烧纸。

    过去祭祖要杀牛,以自然寨子为整体,举行杀牛仪式,牛内脏用来祭祖先然后每人带一份肉回家。

    敬奉幡蝴,传说幡蝴是苗族的祖先。

三.待客习俗:

苗岭山区的苗族,有"分鸡心"的习俗。每逢佳节,主人便把客人请到家。吃饭时,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就会把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但客人不能独自享用,必须与在座的老人同享。这样说明你大公无私、办事公道,愿为他们服务,是靠得住的朋友。否则,就会失去威信,也不会得到他们的帮助。

苗家以鸡、鸭为招待客人的佳品,而鸡心、鸭心又是最贵重部分,把鸡心让给你,就说明已把"心"交给你了,而在座的人也等着你"心"交给他们,这样便于一道工作,互相帮助。

四.婚俗:

    拔雉毛

    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娘吹起动听的曲子。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娘的脸颊。假如姑娘有意,就随手拨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踩脚

    也叫"踩妹脚"。是广西桂北大苗山一带的苗族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方式。苗族青年在传统节日里,通过跳芦笙、踩堂舞、对歌等形式选择了意中人。经过"踩脚"确定了恋情,便可频繁幽会,互赠信物,然后就由双方父母商定婚期。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拓展延伸:

我国少数民族:

    壮族 Zhuang/ZH

    满族  Man/MA

    回族 Hui/HU

    苗族  Miao/MH

    维吾尔族   Uyghur/UG

    土家族   Tujia/TJ

    彝族    Yi/YI

    蒙古族   Mongol/MG

    藏族    Tibetan/ZA

    布依族   Buyei/BY

    侗族   Dong/DO

    瑶族  Yao/YA

    朝鲜族   Chosen/CS

    白族   Bai/BA

    哈尼族  Hani/HN

    哈萨克族  Kazak/KZ

    黎族  Li/LI

    傣族  Dai/DA

    畲族  She/SH

    傈僳族  Lisu/LS

    仡佬族  Gelao/GL

    东乡族   Dongxiang/DX

    高山族  Gaoshan/GS

    拉祜族  Lahu/LH

    水族    Sui/SU

    佤族   Va/VA

    纳西族   Naxi/NX

    羌族   Qiang/QI

    土族   Tu/TU

    仫佬族   Mulao/ML

    锡伯族   Xibe/XB

    柯尔克孜族   Kirgiz/KG

    达斡尔族   Daur/DU

    景颇族    Jingpo/JP

    毛南族   Maonan/MN

    撒拉族   Salar/SL

    布朗族   Blang/BL

    塔吉克族   Tajik/TA

    阿昌族   Achang/AC

    普米族   Pumi/PM

    鄂温克族   Ewenki/EW

    怒族   Nu/NU

    京族   Gin/GI

    基诺族   Jino/JN

    德昂族    Deang/DE

    保安族    Bonan/BO

    俄罗斯族  Russ/RS

    裕固族    Yugur/YG

    乌兹别克族   Uzbek/UZ

    门巴族  Monba/MB

    鄂伦春族  Oroqen/OR

    独龙族  Derung/DR

    塔塔尔族   Tatar/TT

    赫哲族  Hezhen/HZ

    珞巴族  Lhoba/LB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5-29

苗族风俗分三部分介绍宗教信仰、服装及苗族饮食。

第一部分宗教信仰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还有少数苗族地区,如威宁、石门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于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

但总的来看,多数苗族群众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第二部分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

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第三部分苗族饮食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

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

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1-04
苗族生活习俗

开仓节
黄平县苗族,有开仓撮谷的习俗。每年除歺夜晚,家家户户都把自家的粮仓封闭了,到第二年正月第一个土日(象征着粮食多如土,取之不尽),由家庭主妇拿一只撮箕,点上一柱香,焚烧几张钱和两个糍粑在仓前祭供,然后打开仓门,撮半斤左右稻谷,于当天下午喂鸡喂鸭。以示稻谷满仓,六畜兴旺。
  姑娘“偷菜”节
每年正月十五日这天,黄平苗乡山寨的姑娘们便三五一群,七八一伙地到菜园里偷菜去了。她们“偷菜”是有规矩的:一是不准偷本家庭的,只能偷异姓的;二是只偷白菜,不能偷其它菜;三是只偷够大家吃一餐。在偷菜时若被菜主人发现,骂了他们,他们反认为是吉利,一个个便只哈哈大笑而离去。 偷得的菜洗好后,集中在一起煮吃,但不许下饭,只能吃菜,互比谁吃多,谓之这一年谁的蚕娘肯吃蚕叶。因此,她们个个都吃得饱饱的。
挑新水
挑新水,是黄平苗族在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每年正月初二的清晨,鸡啼头遍、苗乡山寨家家户户的男主人便起了床,拿着香纸,点着火把,担着水桶赶紧早到水井边挑新水。走到井边放下水桶,烧好香纸后,才能舀水。挑新水是有规矩的,只能舀单瓢,不能舀双瓢;只能挑两半桶,太满了到路上怕水浪出去后,认为这一年要失财。
回到家后,男主人放下水桶,走到堂屋放几串鞭炮,一是祝贺自家挑新水归来;二是使邻居知其已挑得新水回来了。邻居的男童听到鸣炮后,就邀约一伙同伴到他家来拜年,唱道:新年新岁喜洋洋,六畜兴旺祝吉祥;风调雨顺年成好,五谷丰登粮满仓。
男主人请他们进屋,把糖果或其他食品散给他们,得到糖果后便依次出门,又到别家拜年。
天亮后,男主人用挑来的新水煮饭给全家老小吃,这项活动就算结束。
黄平苗族挑新水的来由是这样:在很久以前,苗家山寨有个叫包项的人,从小痴呆,不会说话。人人都说他是一个憨包。可是,他后来突然变得说话了,而且做事聪明伶俐,大家觉得奇怪,问其原因,人们才知道一年的正月初一的晚上,包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到了第二凌晨,他便爬起来,拿着扁担,带把柴刀上山砍柴去了,天刚朦朦亮,他已经砍得一大挑柴回寨边的半坡上,放下柴担歇气,并到半坡的水井边找水喝,他到水井后,把头伸进井里,喝了三口水,便觉得顿时云消雾散,晴空万里,感到精神为之一振。并能发出只言片语,变得灵活、聪明起来,当他爹妈见他一改过去憨笨的模样,感到高兴和奇怪,便问他原因。包项就将发生的事从头至尾的说了一遍,他爹妈高兴地将此事告诉了村寨里的人,结果大家都把这事当奇闻传开了。
从此,人们为了使自己的儿女变得聪明、勤劳起来,家家户户都到这口井挑水喝,以后,每年的正月初二这天,鸡叫头遍,村寨的男主人们便起床,去挑新水。这种习俗,一直传至今。
第4个回答  2009-03-15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