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春节风俗习惯

汕头春节时有什么风惯?
请详细列出来。
我要做关于汕头春节风俗习惯的手抄报,所以不要太长的。

  一,贴门神、春联

  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祭拜祖先。

  祭拜祖先,是为了纪念祖先,也有意思说是让祖先跟我们一起过年,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三,吃团圆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大都吃火锅,潮汕人说是“围炉”有团圆的意思。

  四,送压岁钱。

  这是小朋友最最开心的时刻了。在潮汕只有还没工作的人才有压岁钱,工作了的人就要给压岁钱了。潮汕人给的压岁钱很多。人们认为,给得多证明过去的一年里收入多,也希望在新的一年能有更多的收入。

  五,拜年,送“大吉”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谑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谑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六、禁 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场的人就得马上说上两句吉祥的顺口溜(如“缶(瓷器)开嘴,大富贵”等)来弥补。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因为潮汕人在这一天,往往将水、土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水”,洒扫、倾倒垃圾,唯恐把“财气”扫走、倒掉。与此同时,潮汕人在除夕将大小水缸装满之后,就举行封井仪式。即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日不能揭开簸箕,因为人们往往将水视作财水,一揭开簸箕用水,岂不意味着财气外流?近年来由于用上丁自来水,往往是这里在举行封井祭神,那里却拧开水龙头,让水哗哗直流。因此,盖井禁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本文来自: 潮汕论坛http://www.cr668.cn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cr668.cn/thread-1458-1-1.html

参考资料:http://www.cr668.cn/thread-1458-1-1.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30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第2个回答  2009-01-21
在潮汕地区,过春节有许多独特的民俗。潮汕有"时年八节"之说,而春节则为八节之首,也是最隆重的节日。过年从腊月廿四便拉开序幕。这一天"扫尘"之后,有的就开始换贴新年画、新春联,烘托节日气氛;家家户户要买蜜饯、茶料、糖,放于灶台的"司命灶君"前,泡沏起香茶,然后烧香、放鞭炮为"灶君"送行。离过年还有好些天,各家各户就会高高兴兴地准备年货迎接新年。

听众朋友,下面我们请到嘉宾宁宇一起和您聊聊潮汕春节习俗。宁宇你好。

嘉宾:主持人好。

宁宇,你是不是先给大家说说潮汕春节祭祖的习俗。

好的。汉族元旦祭祀祖先的习俗,在汉代就形成了。宋明以后,全国普及。明代以前潮汕就有正月初一祭祖之俗。此后历代文献对此多有详细记载。新中国建立前,潮汕祭祖有族祭和家祭两种。族祭是祭远祖,在祠堂公厅,家祭在本屋。族祭多请纸影班、戏班演出,较为隆重。

春节祭拜祖宗的用品"全是斋品:便当的香腐、木耳、瓜碧、腐枝、甜料、柿饼等物,以及除夕自制的各样斋菜。"据说这初一这一天弥勒佛坐位,故用斋餐。到初二还要再次祭祖,这一次才用荤菜,如鱼、猪肉、鹅、鸡、鸭等。过去,元旦也要在祠堂祭祖。这是宗族祭祀重典,通常用荤菜,但有些地方还要再加上五种斋菜。

主持人:潮汕人都知道,除了春节,在潮汕地区,其他"时年八节"都有祭祖活动,形式大同小异,祭品略有区别,增加一些时令果蔬和有特色糕点。而潮汕的春节"拜年",更是与外地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潮汕"拜年"的习俗。

拜年,亦称走春、探春。相传远古有一种怪兽,头顶长有一支独角,口似血盆,人称这种怪兽为"年"。每到除夕,它便挨家挨户地觅食吃人。人们只好把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紧闭,躲在家里,直到正月初一早上才开门相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延相传。实际上,在潮汕,拜年跟祭祖一样,同为潮人最注重的礼俗。潮人拜年主要有三种类型,所行礼俗互不相同。

嘉宾:第一种为家人之间的拜年。在潮汕,早晨祭祖后,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新春如意"、"健康长寿"。旧社会讲究的人家,晚辈要穿新衣服,向长辈行跪拜大礼。然后长辈再给晚辈寄以期望,愿小孩子"新年长大"、"学习进步"。第二种为亲友之间的拜年。吃过早饭后,家人或一起或分散向亲朋好友拜年。亲友之间的拜年活动常在初一、二的上午,故潮汕有句俗谚曰:"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讲的是拜年越早越好,越见有诚意。

是这样,潮人到亲友家拜年,总要带上槟榔或者橄榄和潮州柑作为礼物。多少不限,但一定要偶数,不能奇数。而主人家的茶几也总要放着一盘红绿相间的潮州柑,槟榔和橄榄,另加糖果,来迎宾敬客。因潮州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与吉同音,用谐音会意法,就成了"大吉"。"大吉"的来历是颇有情趣的。宁宇,你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吧。

嘉宾:好。很久以前,潮州一个村子里,乡亲们都患有口干渴症。快过新年了,村里一位美丽聪明的少女夜里梦见一个仙人给她托梦说:"吃了柑,保大吉。"少女醒后即告诉她母亲。母女二人半信半疑地吃了柑,果然病好了。从此,潮州柑便成了带来吉祥的象征。而槟榔和宾郎同音,含有宾客的意思,所以"槟榔大桔"谐音便成为"宾临大吉"。潮人拜年用槟榔待客历史悠久,府县志都有所记载。清末以后,潮汕食槟榔之俗逐渐由衰而熄。这是因为食俗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且食槟榔过程繁琐,潮汕又不是槟榔产地。后又因潮汕盛产橄榄,它与槟榔无论形状还是味感都十分相似,潮人便用橄榄代替槟榔。由于风俗的转变具有滞后性,因此潮人对橄榄也别称为槟榔。

当客人进门,相互道些"新年如意"、"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后,主人就要请客人吃橄榄、糖果,喝工夫茶。揭西的客家人还有以擂茶和米来敬客的习俗。客人拜过年临走前,还要互换大桔,互送小孩红包,称之为"利市",寄寓着"互换吉祥,互相致意"的美好祝愿。而对一些至亲好友,主人还会殷勤挽留其共用午餐。

回过头再来说说第三种拜年,这是同僚同行之间的拜年。这大多是礼节性的行为,见面之后,以"发财"、"升官"之类的吉祥语互为应酬。第三种拜年包含的亲情友谊的温馨氛围程度不及前两种类型。主持人:不过近几年来,由于社会进步,科技发达,人们时尚贺年卡、贺年电话、贺年手机短信息、贺年"伊妹儿"进行拜年。而各工作单位多在初一举行"团拜",人们欢聚一堂,互相道贺,既省时间又多方兼顾,也是一件好事。

主持人: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宁宇,潮汕地区过春节的习俗你知道得不少,请你来介绍一下。

嘉宾:是的,春节为一年之首,古代亦称为"元旦"、"元日"、"元正"、"元朔"、"正旦"、"新正"等。辛亥革命后,将阳历一月一日定为新年,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今仍沿此节俗。春节,民间俗称"过年"、"过新年"。在潮汕地区,欢度春节有许多民俗活动,这些习俗与中原地区有相同之处,也有所区别。

在潮汕地区,放鞭炮就有不同的放法。正月初一一大早,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或阳台上祭拜南辰、北斗、天公,以及家中所祀奉的神灵,企盼新年平安,行好运。祭拜神明之后,便要燃放鞭炮。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古人用松枝和竹子做成火把,在庭中点燃用以照明。竹节燃烧时发出爆裂声,此乃早期"爆竹"。进而,人们便以此驱除鬼邪,企盼吉祥。据《荆楚岁时记》这本书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

嘉宾:是啊,潮州人沿袭这个习俗,目的也在于驱除邪气,祈求新年身体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世事顺心。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州人过春节燃放鞭炮更为普遍,成为人们除旧迎新、欢欣庆贺、预祝吉祥的感情表达。

听众朋友,春节期间潮汕的文娱活动十分活跃,有舞龙、舞蜈蚣、猜谜等许多项目,其中舞狮和游大锣鼓是较为普及,也是最引人瞩目的。嘉宾:是啊,过春节舞狮是很受人们欢迎的。我听说潮汕狮舞分为两种:一种是"文狮",一种是"武狮"。文狮"?"武狮"?

嘉宾:"文狮"由两个人分别戴上面具扮成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执葵扇,引大狮边舞边走路,狮子也不断抖鬃、打滚。每遇有人在门前燃放鞭炮,舞狮队就得停止行进,向主人拜年。"武狮"拜年对象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家和大商行。当狮队一到,主人便点燃鞭炮,此时锣鼓齐鸣,狮队表演翻滚、腾转、跌扑等动作。最精采的要算主人给狮子赏红包。舞至******处,主人便从二三层楼的楼口悬空挂下红包。舞狮队便在主人协助下,用大凳小凳一直叠到红包底下。狮子在锣鼓声中,从容沉着爬上一只只桌子,攀上最高层,再纵身张开嘴巴把红包取下来。围观的人群中爆发出如雷的掌声和喝彩声。狮子就颔首垂腰四方作揖向人们祝福。广场舞狮表演程式是由舞狮者举起狮头作摇头摆脑之态,快步绕圈走动,边走边舞,有如猛虎下山之势。当舞至场中心时立即俯坐于地上,时而用脚搔腹背,时而转头咬尾巴,称为"搔痒咬虱"。忽而又卧地滚动,称为"翻身反肚";接着伏地打瞌睡。这是表现雄狮在坐养其神,动作维妙维肖。此时还有一人头戴面具对着雄狮任意戏弄,给狮舞增添不少情趣。舞狮表演之后便是武术表演。拳术有朱家教、李家教和南枝手等拳路之分,但其表演程式大体都是相同的。最后再次舞起狮来,演毕即得到人们赏给的"红包"。

主持人:春节期间另有潮州大锣鼓队,演奏潮州音乐,走街串巷,巡回游行,潮俗称之为"游大锣鼓"。潮州大锣鼓是以打击乐为主,大鼓为中心,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乐队主奏,又是乐队指挥。鼓手槌击鼓心、鼓边、鼓沿,采取响击、闷击、重击、轻击以及节奏变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挥着乐队的演奏。

嘉宾:潮州大锣鼓的游艺队伍常以旌旗开道,扛在肩上的旗叫"标",用带尾的青竹做旗杆,杆首挂着吉祥物,扛标的多为青年女子。扛标姑娘盛装饰扮,婀娜多姿。随后是细心打扮的金童玉女,肩挑鞭炮担、八宝吉祥担,给人们带来了祥瑞。还有娃娃们扮戏人,表演一些传统潮剧片断。庞大的先导过后,是连绵不绝的锣鼓乐队。潮州大锣鼓的表演形式十分灵活,在行进中演奏的叫"长行套",曲目多以进行曲为主。如果在固定场地摆架演奏,便叫"牌子套"。大型演出,乐队往往有千人之众,气势磅礴。

有名望的人家和商行铺户在锣鼓队到来之时,便燃放鞭炮迎接。此时,锣鼓队会停下来,献技贺年。演毕即得主人红包奖赏。

主持人:宁宇,你给大家介绍送春篮的习俗吧。

嘉宾:好。春篮是潮汕一种民俗用品,是一种分成三四层,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为成对使用。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家送礼。礼物包括大桔、甘蔗、香蕉等十几种,装在一对大春篮里,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俗称"送春篮"。当舅子到来,亲家就要大宰三鸟,热情款待,故有民谚说:"阿舅来,掠鸡篮"。女儿家收到舅子带来的礼物后,就由婆婆提着花篮,托着红盘,把礼物分给左邻右舍,俗称"下物食"。因各乡里都有媳妇,故此日互送礼物甚为热闹。这种潮汕特有的民俗活动,体现了潮人重视邻里情谊,和睦相处,团结向上的优良传统。

主持人:现在给大家介绍潮汕春节与开井的习俗。

1914年,汕头市建成了第一座自来水厂,因此市里有自来水供应。但是其它城镇和乡村的居民,用水还要从水井或沟河中汲取。有乡必有井,既有院外公用井,也有院内自用井。

嘉宾:潮汕人对水井十分崇拜,民间有井公井婆的神话传说。除夕要封住井口,春节要拜祭井公井婆后才能开井。通常乡里公用的水井,初一、二要禁用,初三才始用,有的地方初二起便可用。开井时要由村中老妇带头,用大桔、清茶、红糖、素果等礼品到井台祭拜。之后,主祭的老妇要揭开井盖,把一半红糖和3杯清茶倒入井里。最后再从井里打出12桶水倒于地上。每倒一桶水,要随口念4句吉祥诗。这个仪式活动就是"开井"。自家用的水井,开井时也要由家中的婆婆祭拜,仪式与公用水井相似。现在,潮汕各地乡村基本食用自来水,祭井活动渐渐消失。

主持人:正月初一、二已出嫁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给父母拜年。这是出嫁女儿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民间有俗谚云:"行孝'走仔'初一、二,不孝'走仔'神落天,无贴无兑元宵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女儿回娘家,要备办一大袋饼干、糖果,由其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以表达姑娘不忘乡亲的思念之情。当家中有侄儿时,还要分发红包给侄儿。女儿吃过中午饭后,与父母小叙一番,在晚饭前便要赶回婆家。故民间俗称为"食日昼"。

嘉宾:正月初四是"神落天",家家户户要在家中祀拜,迎接诸神降临人间。祭品有红桃粿,取"开门红"的好兆头;一盘红糖,暗含生活甜蜜;一盘大米,意谓五谷丰登,另外还有大桔、乌豆、灯芯、纸马等。除在家中祀拜外,还要到乡中的神庙烧香祝福,有些人还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写在红贴上,缚于神轿上,向神许愿,感谢神"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主持人:在潮汕人的习俗中,过春节总是少不了潮州小食的,品种繁多、价廉物美的潮州小食,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宁宇,听说潮州城的小食共有九大类。

嘉宾:是的,潮州城的小食有汤食、烧烤、油炸、饼食、甜食、豆制品、点心、粥类、夜宵这九类。

主持人:烤乳猪是烧烤类中的美食。用二十多斤重的乳猪,开膛去内脏和头足,将全身剖为两半,洗剥干净,用铁叉叉住,在炭火上烤。边烤边翻动和不断加抹香麻油。

烤好的乳猪,色泽金黄,光可鉴人。肉香四溢,香味诱人。吃起来皮脆肉嫩,不焦不腻,醮点甜酱,爽滑可口,确为佳肴。冬月饮酒,是首选的美食。

从前城里分司巷口有一家松记菜馆,就是以卖烤乳猪而出名,这家菜馆的老板被人称为"烧猪松"。

宁宇:汤食类的小食很多,鱼丸虾饺汤是此类的佳品。

嘉宾:是的,白的鱼丸,浅朱色的虾饺,十几粒翠绿的葱花,再加上几滴澄黄色的香麻油,在清彻的上汤中载浮载沉,成为一碗既赏心悦目又可口的汤品。它有鱼的鲜美而无腥味,有肉的香甜而无腻气。吃到口中清爽喜人,是四季咸宜的汤食。

从前城里太平路东门头北侧和西马路右营前的两间鱼丸虾饺店,都很有名气。

主持人:鱼生是夜宵类的佳品。鱼生,顾名思义,就是生鱼。每年深秋至明年春初,是吃鱼生的季节。鲩鱼(俗称草鱼)在这些季节较为肥美。

油炸类的佳品是稣皮烧饼。用油和面粉,使饼皮酥脆,用精肉粒、小虾仁、香菇粒拌"铁脯"粉为馅,在文火中炸至熟,饼色澄黄,皮脆馅香。

制作酥皮烧饼的人,是一个在状元亭巷口摆摊的小贩,因体胖而被人叫做"阿肥"。"阿肥"一炮打响之后,在点心类的小食中,又把原来的猪肉大包推上一个档次。"阿肥"的大包,以鲜虾仁拌韭黄或鸡肉拌莲子为馅。在状元亭巷口的罗维新茶楼,也推出零卖的腐乳包,使此处的包点在全城出了名。嘉宾(15):潮州城里的厚蚝烙,原始的制作人还是"阿肥"。过去,在制作蚝烙时,都是用薄油抹釜,刚火热釜,洒下粉水和葱粒,倾刻,放下鲜蚝,盖上蛋花而已。"阿肥"的厚蚝烙,用香肠、鲜精肉等做配料,鲜蚝与粉水同时下釜,还多用鸡蛋,厚猛火,煎成的蚝烙,蚝香、肉香、蛋香、葱花香,汇成一股鲜美的浓香,蘸上高级芥辣,真能让人未吃先流口水。这种厚蚝烙,就被人叫做"阿肥"蚝烙。后来,全城的卖蚝烙店(摊),都模仿"阿肥"蚝烙的方法制作。

主持人:姑苏香腐是豆制类小食的佼佼者。

说到姑苏香腐的制作,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潮州城里有姑嫂二人,虔信佛教。她们为了长年吃斋,就精心制作了这种咸甜适度,柔润可口的香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香腐称为姑苏香腐。

潮州城里制作姑苏香腐最出名的作坊在下东平路老君堂。这家店里制作姑苏香腐的过程考究认真,须经反复三煮三晾。所以他们这里生产的香腐,皮柔肉润,甘香可口,营养丰富,是豆制品中的佳品。

豆腐花是豆制类另一出名的小食。清晨,从小巷深处传来一阵阵"崆崆崆"的小锣声,这是卖豆腐花者特有的以小锣声代替叫卖,民间叫做"扣空"。

每碗豆腐花的碗面上要撒下碾为粉状的白糖,还要加上一小撮南姜末,这样可以去掉豆腥味。饼食类中的腐乳饼,也是潮州城的名小食,相传它的产生也有一个故事呢。宁宇,就有劳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嘉宾:好的。早年,潮州城里有一家饼店,专制五仁龙凤饼应市。该店老板为人刻薄,惹怒了制饼师傅。有一次,师傅在盛怒之下,将一瓮红腐乳、半畚箕蒜头及一瓶酒,全倒进装饼馅的大缸,与饼馅搅成一缸大杂烩,然后辞职不干了。饼店另请的师傅,不知底细,便将那缸大杂烩的饼馅制作应市。饼上烤炉,便透出一股异香,产品上市,吃者连声称好,遂被抢购一空。店主连忙多制应市,谁知另制的龙凤饼却无此异香。老板不知其故,后来还是老板娘心细,猜想奥妙也许就在老师傅身上。忙厚礼将其请回。

主持人:听众朋友,刚才您听到的是我们为您制作的春节特别节目,和您漫谈了潮汕的春节习俗。

主持人:新年大吉,万事胜意!

参考资料:http://qbar.qq.com/boomerarng/r/?329

第3个回答  2021-02-02

你知道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吗

第4个回答  2009-01-20
克里夫酒店客房和的路附近看到划分等级划分的肌肤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