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经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吠陀经,起源于公元前1000年前的雅利安人时期,最早的“四吠陀”中,梨俱吠陀尤为珍贵,其最早部分可追溯至那个时代。后三卷吠陀经,即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分别在其后成书,阿闼婆吠陀最晚完成。吠陀神曲并非简单的复述,而是源于梨俱吠陀,并有所发展。吠陀经的创作时期,即印度的吠陀时期,使用的是一种古老的语言—吠陀梵语。


作为印度文化的核心,宗教深深影响着印度人的日常生活。据统计,超过80%的印度人口信仰印度教,这使得印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记录神秘主义的国家之一。奥义书,作为“密传经书”,其教义强调秘密传授给有道德要求的求道者,教导人们通过苦修和学习知识达到解脱。


奥义书强调苦修与遁世,认为生命充满痛苦,通过弃绝世俗,学习知识并凝神于自我本质,才能实现解脱。《奥义书》中的“奥义”是梵我合一,即个人的灵性和宇宙的最高真理合而为一,使灵魂超越生死、时间与因果的束缚。


《阿达婆吠陀》是四吠陀之一,约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形成,内容包括民间咒法、哲学赞歌,以及对宇宙创造原理的探讨。它反映了印度早期民间信仰和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梨俱吠陀》不同,阿达婆吠陀的哲学倾向于一神教,且在《摩奴法典》中没有提到,表明其编纂较晚。


《梨俱吠陀》作为最古老的文献,反映了印度原始社会的生活、神话和哲学。作品中不仅有自然和现实的描述,还有神话传说,如众神之首因陀罗的崇拜。《梨俱吠陀》中的诗歌展示了印度早期的文学成就,包括丰富的格律和艺术水平。


吠陀经不仅是宗教经典,也是文学瑰宝,记录了神话、宗教仪式、哲学思想等内容,它们共同构建了印度的神话体系,如因陀罗在吠陀神话中的地位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吠陀文化中出现了种姓制度,佛教和耆那教的兴起,以及印度神话的演变,如大史诗时期和因陀罗在佛教中的角色变化。




扩展资料

吠陀经(梵语;拉丁转译为Veda,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吠陀”又译为“韦达”,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