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类回火脆性分别是怎么产生的

如题所述

回火脆化现象定义:回火过程中韧性降低的现象。
1. 低温回火脆性(第一类回火脆性)
在250~400℃的温度范围内回火时,会出现低温回火脆性。这种脆性是普遍存在于几乎所有钢种中的,被称为不可逆回火脆性。主要成因是,当温度升至250℃以上时,碳化物会在马氏体的板条边界、孪晶带或晶界上析出,从而破坏了马氏体之间的联系,导致韧性下降。此外,残余奥氏体的分解虽然也会增加脆性,但并非低温回火脆性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这种脆性,通常避免在250℃以上的温度回火,或者采用等温淬火处理。在钢中添加少量硅可以提高脆化温区。
2. 高温回火脆性(第二类回火脆性)
在450~650℃的温度范围内回火时,会出现高温回火脆性。这种脆性受加热和冷却条件的影响。当工件加热至600℃以上后,慢速冷却会引发脆性;而快速冷却则不会。如果在此脆化温度下长时间保温后再快冷,脆性同样会出现。如果已经产生脆性的工件重新加热至600℃以上并快速冷却,脆性可以被消除。但如果再次加热后慢冷,脆性将再次出现。因此,这种脆性被称为可逆回火脆性。
高温回火脆性的断口呈现晶间断裂的特征。主要成因被认为是在原奥氏体晶界上磷等杂质的偏聚。钢中的铬、镍等合金元素会促进这种偏聚,并且它们自身也能在晶界上偏聚,从而增加了回火脆性的倾向。为了防止高温回火脆性,应尽量减少钢中的杂质元素含量,或者加入如钼等能够抑制晶界偏聚的合金元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