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中国历代来的帝王墓被盗几处

中华上下五千年. 自古帝王将墓造的豪华无比. 那么自然吸引了盗墓贼的眼球 可到底有多少墓被盗了?

温韬盗唐诸陵的过程 唐末,西起干县、东到蒲城的崇山峻岭上,除昭宗李晔的“和陵”、哀帝李的“温陵”以外,有唐一代的其他19个皇帝的陵墓(武则天与高宗李治合葬一陵)以无与伦比的皇家气派,兀出在人们的眼前。这号称关中十八陵的昂昂丧葬气象,全浸着大唐劳苦百姓的血汗和智慧。令人痛惜的是,除了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以外,其他每一座皇陵都被一个人所盗,这个人趁五代天下大混乱之机,尽掘陵中的巨大财富,一夜之间,便成了人们唾骂的对象,给一部历史添加了一段黑色章节。 这,就是一生为匪为患,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温韬。 温韬,京北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当一代大唐王朝走向末日的时候,温韬出生了。据传,温韬出生时有匪星殒落在嵯峨山。嵯峨山位于昭陵所在地九峻山之东,现泾阳县西北,其山和九峻山西边的五峰山,成斗拱之势将九峻山衬夹在中间,加上南面渭水如练,北面黄土高原苍莽无限,九峻山便具有了独特的磅礴气势。 温韬其人有两个特点:一为屡装儿孙,谁的势力强谁便是亲爹娘,趋炎附势,反复无常到了极至。二为盗掘古墓,尤其对唐十八陵大肆袭劫盗掘,将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的历史珍藏侵掠破坏,成为千古大盗。 后梁王朝开平第二年(908年),温韬便趁战乱聚敛财物,公然疯狂盗掘了北原上大唐所有的皇陵。对此,《新五代史·温韬传》有“(温)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温)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温)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这段话的意思是: 五代时,温韬在长安做了7年官,把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唐陵都盗了。这其中,唐太宗的昭陵最为坚固。温韬从埏道进入地宫,看见地宫的规模、装饰和人间的没有什么差别。地宫的中部是寝宫,东西两边是石床,床上摆着石函,石函里面还有铁函,盛放着历代的典籍,以及钟繇、王氏父子的书法作品。这些书法都保存得像新的一样。温韬把这些东西都搬了出来,流传人世。这些唐陵中,只有乾陵因为风雨大作才免于被盗。 温韬因疯狂盗墓而名著一时。后周太祖郭威也感叹“李家十八帝陵园,广费钱物人力,并遭开发”,因此对于自己身后葬制,多次强调“瓦棺纸衣”的薄葬原则。后唐闵帝李从厚下葬不过4年,陵墓就被盗掘。 当时参与温韬一同盗陵的还有泾阳镇将侯莫陈威,史称其“与温韬同剽唐氏诸陵,大贮瑰异之物”。侯莫陈威的全部盗陵所得,因其被杀,被永平军(长安)节度使张筠攫取。温韬所盗的图书,在他及儿子们死后则归其外甥郑玄素所有。郑玄素,京兆人,荟萃有古书千卷,内有钟、王法帖,就是从他的舅舅温韬的遗留中得来的。 再说温韬所盗的大唐诸皇陵珍宝,去向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为了保官保命,他在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一路施赂,打点各方于已有用的“神圣”,其绝大部分后来落入他人之手。 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即选用青石石材雕刻的六匹战马。1300多年前,秦王李世民在战马上东闯西杀,南征北战创立李唐王朝万世基业的时候,这六匹战马立下了汗马功劳。社稷既定,挂甲卸鞍,以文治国,李世民不由地对自己骑过的战马,产生深深的敬意。 由于昔日长期征战,他养成了酷爱战马、善认骏马的习性,每当谈论自己的不凡战功时,每每提起陪自己战斗而死的六匹骏马,便禁不住感慨落泪。这六匹马分别为: 特勤骠 此马毛色黄里透白,故称“膘”,“特勤”是突厥族的官职名称,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勤所赠。李世民在619年乘此马与宋金刚作战。“特勤骠”在这一战役中载着李世民勇猛冲入敌阵,一昼夜接战数十回合,连打了八个硬仗,建立了功绩。唐太宗为它的题赞是:“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飒露紫 这匹纯紫色的战马在画面上前胸中箭。牵着战马正在拔箭的人叫丘行恭。公元621年,唐军和王世充军在洛阳决战。年少气盛的李世民杀得性起,与后方失去联系,被敌人团团包围。正酣战间,“飒露紫”胸前中箭,在这危急关头,幸好丘行恭赶来营救。他把坐骑让给李世民,自己一手牵着飒露紫,一手持刀呼喊砍杀,保护李世民突出重围。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唐太宗特意下令把丘行恭与这匹战马刻在一起。他给飒露紫的赞语是:“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三川,威凌八阵”。 白蹄乌 是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战马,李世民与薛仁杲作战时的坐骑。公元618年,唐军初占关中,立足不稳。割据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便大举进攻,与唐军争夺关中。相峙两月之后,李世民看准战机,以少量兵力正面牵制诱敌,亲率主力直捣敌后,使薛军阵容大乱溃退。李世民趁机追击,催动白蹄乌身先士卒,衔尾猛追,一昼夜奔驰200余里,迫使薛仁杲投降。石刻“白蹄乌”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俨然当年在黄土高原上逐风奔驰之状。唐太宗给它的赞诗为:“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青骓 是一匹苍白色战马,李世民与窦建德作战的坐骑。当时,唐军扼守虎牢关,占据有利地形。李世民趁敌方列阵已久,饥饿疲倦之机,下令全面反攻,亲率劲骑,突入敌阵,一举擒获窦建德。石刻中的青骓作奔驰状,马身中了五箭,均在冲锋时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马身后部,由此可见骏马飞奔的速度之快。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前三句形容马的矫捷轻快,后一句道出这一战役的关键性意义。 什伐赤 “什伐”是波斯语“马”的音译,这是一匹来自波斯的红马,也是李世民在洛阳、虎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石刻上的骏马凌空飞奔,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马的臀部,其中一箭从后面射来,可以看出是在冲锋陷阵中受伤的。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涧末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在这一重大战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伤亡三匹战马,基本完成统一大业,“青旌凯归”流露出他的兴奋。 拳毛 这是一匹毛作旋转状的黑嘴黄马,李世民与刘黑闼作战时的坐骑。公元622年,李世民率领唐军与刘黑闼在今河北曲周一带作战。唐军先阻塞水(即漳河)上游,然后诱刘黑闼渡河决战,正当刘军主力渡河时,唐军从上游决坝。唐军趁机掩杀,夺得胜利。石刻上的拳毛身中9箭,说明这场战斗之激烈。唐太宗为之题赞:“月精按辔,天马横空,弧矢载戢,氛埃廓清”。自这场战争后,唐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便宣告完成了。 温韬盗墓在文化史上的意义 温韬盗发唐陵,曾经从唐太宗昭陵中得到书法大家钟繇、王羲之真迹。《新五代史》记载,昭陵多藏有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温)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所谓前世图书“悉取之,遂传民间”这一文化过程,值得文化史学者重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