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文言文

文言文的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祈使句分别是什么??

1、判断句式
现代汉语的典型判断句式是“……是……”,如“陈胜是阳城人”。而文言中的典型判断句式为“……者,……也”;如同是上一句话,在文言中的规范表达方式,即“陈胜者,阳城人也。”除了这种典型的判断句以外,在实际使用时,古代还有不少以此为基础的省略式、变格式和发展式等。例如:⑴省略“者”,如“我,子瑜友也。”⑵省略“也”,如“粟者,民之所种。”⑶“者,也”全省略如“秦,虎狼之国。”⑷变格,即把“者也”连在一起,置于句末,如“(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⑸发展。是指从先秦向汉魏以后的时代发展过程中,在省略“者,也”的基础上,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以及起同一作用的动词、副词或连词(如:为、乃、则、即等)来联系主谓语,表示判断。如:“(执舆者)为孔丘”;“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梁父即楚将项燕”;“今夕是何年”等。⑹否定。即文言中的否定判断句式,通常用否定副词“非”来表示,如“子,非吾友也”,“非”相当于现在的“不是”。
4.成分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⑷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倒装句
一、主谓倒置<br>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br>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br>
1、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br>
2、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br>
二、宾语前置<br>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br>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br>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br>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br>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br>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br>
3、介词宾语前置<br>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br>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br>
4、普通宾语前置(略)<br>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3
一、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二、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三、祈使句,就是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四、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希望的我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果正确,请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