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性格上有什么不同

详细一点就行 也别太详细!! 明天需要交的 谢谢啦

性情各异
  
  司马懿生性残忍、手段毒辣,是“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书.宣帝纪》)。对司马懿之为人,曹爽之弟曹羲有着一定地认识:“……司马懿谲诈无比,孔明尚不能胜?”[4 ]但是天真地认为投降即可全命:“不如自缚?见之,以免一死。”[5]司马懿先用狡诈的手段两次派人诱骗曹爽:“太傅无他事,只是削汝兵权而已。”“吾与蒋济指洛水为誓,只因兵权之事,别无他意。”[6]及曹爽交出兵权,凶残面目暴露无遗,当即翦除曹爽党羽,接着便把魔爪伸向曹爽一族,“……然后押着曹爽兄弟三人并一干人犯,皆斩于市曹,灭其三族;其家产财物,尽抄入库。”[7]最终掌握了大权,为司马篡权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先于此,司马懿不准公孙渊投降,斩杀两名求和使者;而古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之故事,司马懿此举违背了游戏规则。其用心之险恶、手段之毒辣可见一斑。
  太尉华歆进言于曹睿云:“先时太祖武皇帝尝谓臣曰: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患。”[8]王朗亦言:“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为祸。”[9]二人之言印证了司马懿种种丑恶行径。司马懿临终时叮嘱二子:“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10]司马懿做出一副语重深长的姿态,极力表达忠诚之心,掩藏心底不可告人的秘密,虚伪之真面目欲盖弥彰。正如曹操欲称帝,又惧怕遭到舆论的谴责而按兵不动,由他的儿子完成未竟事业一般,司马氏归曹魏政劝于己的过程亦是如此,可见司马懿之虚伪、狡诈不亚于曹阿满。
  诸葛亮生性淡泊明志、温文尔雅,正如其门上之对联所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11]内在性情淡化为外在行为,则表现为“涵平常之心,做该做之事”。诸葛亮感恩于刘备三顾茅庐殷勤之意,而“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刘备的恻隐之心、感恩之心,是怀着淡泊名利之心,只为行宜、不计后果之念,最终促成了诸葛亮做出了如此的人生抉择。在先主逝世后,诸葛亮时刻不忘托孤之重,夙兴夜寐,操劳国事。这不仅体现了孔明之忠,更体现了诸葛亮遵守对先主之诺言,是忠臣、贤相之典范。
  《三国演义》在诸葛亮尚未出场时,有一段风景描写:“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 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12]这段风景应是为诸葛亮而设,也是其性情的映衬。
  诗中以困龙、单凤喻孔明之才,以交加之修竹状其品行之高洁,以困龙、单凤形容其之怀才不遇,以温馨之野花极写其之悠然貌。一位身怀奇才、情操高尚、神采飘逸之隐士形象跃然纸上。读者未见其人,而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周遭风景与人性情相映成辉,足见隐者之品性。杜甫在赞扬诸葛亮时,也采用了以物喻人的手法。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柏森森”,正是诸葛亮高洁人格的象征。   诸葛亮温和尔雅之风范、淡泊宁静之心境,决定了其与生性残忍、专致于功名的司马懿迥然不同的人生理想与政治命运。诸葛亮待人温和,如对公子刘琦,本不欲介入他人家事,经不住再三恳求,最终为之出谋保全其性命;诸葛亮讲诚信,如遵守诺言,对孟获的七擒七纵,不加伤害,使其心服口服。而司马懿自幼因家世影响,为人残暴、心恨手辣、狡诈多权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