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断句的意思

古时候我个著名的书法家,有一次慈禧要他在折扇上题字,他就写王之涣的这一首《凉州词》。可是这位才子一下子不小心,把第一句的“间”写漏了。慈禧看了大怒,要杀他, 他连忙急中生智,说:“太后息怒,这是由王之涣的诗填的一首词。”并当场断句读给慈禧听。慈禧听了转怒为喜,连声称妙
断的词是这样的: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它这句词的意思是什么?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全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二、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凉州词二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19
黄河向远方的天际延伸,那里有一片片的白云,一座古城掩映在高万仞的群山之中。飘扬的羌笛声何必如此幽怨呢?杨柳春风,尚且吹不到玉门关内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01
传说有为太后让一位书法家题扇,书法家洗了唐宋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但由于书法家一时疏忽,题诗时漏掉一个间字,太后看后大怒,一气之下之下要治他死罪直达石对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道:“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题的词”他当场断句吟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太后听合,转怒为喜。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25
凉州词断句是一个调侃中国古代文字的小故事:
相传一书法家为慈禧书一纸扇,录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匆忙之中漏一“间”字。一大臣看出,指为欺君。慈禧大怒,欲问斩。书法家忙说:“老佛爷息怒,这不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而是小臣据《凉州词》填的小令。”书法家朗朗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大悦,不但未斩他,反而重重赏了他去。区区几个标点,救了书法家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