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配给制是什么?

如题所述

  在一战后稳固的俄国苏维埃政权,在好几年中,由于长期战争所造成的困难,在居民中实行口粮定量配给制。

  随着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恢复,口粮定量配给制一度取消。消费合作社成为人们取得食品的主要渠道。在“公共饮食公司”、“面包及其他农产品贸易公司”、“肉品公司”的商店和售货亭里可以买到比私人便宜的东西。斯大林上台后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实行严酷的集体农庄化政策,以盘剥农民大量出口农产品,来完成工业的原始积累,苏联国内几次出现食品供应危机,由于集体化的偏差、农民负担过重引起的破坏性后果,加上城市、工矿人口的增加,又出现粮食、副食品供应紧张的局势。为保证工人和城市居民的供给以及军粮的储备,苏联政府又不得不对农产品的消费加以控制,并仿照过去口粮定量配给的办法,发给购物证。这种购物证大体有3类。

  第一、工人、工程师、技师、科学家和作家每日可买白面包400克。黑面包400克,每月可买面粉或其他粮食1公斤,糖1公斤,茶叶25克,蔬菜若干公斤。有重要职务的人还可买肉、鱼、黄油和糖若干公斤。重工业工人也可买牛羊肉2公斤,黄油、果酱各1公斤半。

  第二、秘书、会计、店员和轻体力劳动者每日可买白面包200克,黑面包200克,蔬菜若干公斤,每两个月可买茶叶25克。

  第三、儿童所购数量和第二类差不多,但可加买牛羊肉、黄油若干公斤。以上3类人,领到购物证后,须先持证至附近的内部商店盖印,固定在该店购买,不得移动。

  接着,又实行了扩大对工人的食品供应和增加公共饮食网点的措施。1931年,成立了工人内部合作社。1932年,国营农场和副食品生产附属于工人内部合作社。这样,工人可以得到许多超过配给的食品。在大企业中都办了食堂,给工人用餐以优惠。据统计,1928~1940年,全国公共饮食企业从1.46万处增加到8.76万处。1928年,莫斯科的食堂只有167处,就餐人数18万。1932年,莫斯科的食堂已增加到1000处,就餐人数160万,相当于居民总数的1/3。到公共食堂吃饭成为普遍的习惯。

  苏联人的饮食,早饭都比较简单。以职员为例,起床后,在家里或在街上喝一杯茶,吃几片面包就行。中午,有的到机关小卖部买块面包夹香肠或奶酪、黄油,喝杯红茶就打发一顿。有的持机关发的饭票到机关食堂好好地吃一顿午饭。午饭通常是一盆汤,一盘肉或鱼和一杯饮料。汤、肉、鱼、饮料都有几种,任人选择。面包有白面包和黑面包,在任何餐桌上都是黑白参半,任人选择。此外,食堂有时也供应烤羊肉串、油炒米饭加上洋葱、羊肉、鸡蛋等(如手抓饭)的著名食品。晚饭也比较简单,少去一道汤,大多只吃一道肉菜或鱼。

  传统的伏特加酒仍受人喜爱。喜庆、待客时,都以饮酒为乐。但酗酒受到普遍的谴责。在工厂、娱乐场所、广告栏里,可以看到对酗酒的讽刺漫画和反对酗酒的标语。克瓦斯、果子羹是常见的饮料。茶叶为居家必备,大多从中国、印度、日本进口。19世纪从中国引种的格鲁吉亚茶亦时有出售。咖啡已进入普通居民家庭。街上有咖啡馆。但人们进咖啡馆只是饮一杯咖啡或红茶,吃几块点心饼干充饥解渴,不是去交际。

  农业集体化完成后,苏联食品供应紧张状况已经缓解。1935年1月1日,正式取消了面包、面粉配给制。到苏联卫国战争前夕,各种食品配给通通取消。

  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战争的灾难导致了苏联农业产量的急速下滑。1941年,苏联谷物产量从前一年的9560万吨猛跌到5590万吨,到1942年又狂跌到2970万吨,当年的土豆产量也只有2380万吨,肉类屠宰重量约180万吨,糖用甜菜更是跌落到210万吨,仅相当于战前水平的12%。而雪上加霜的是,战前苏联储备的600多万吨粮食大部分不是落入快速推进的德军手中,就是被苏联人自己烧毁。

  截至1941年11月,随着红军的崩溃,苏联38%的粮食产地,84%的食糖产地,38%的大牲畜,60%的猪都落入德国人之手。到了1942年,全苏47%的耕地已经丧失。与此同时,苏联还把他们在1940年所拥有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丢失了40.5%和32.86%。剩下的拖拉机和汽车又有80%以上被征用。同时被送上前线的还有大量的青壮劳动力。用以填补他们空缺的,则是大量的妇女,苏联官方还做出了动员14岁以上少年参加粮食生产的决定。而由于战时农用机械供应停止,众多妇女老弱必须用身体来拉犁。

  在农业产值仅相当于1940年38%的1942年,苏联后方需要养活的人口却有1亿3千万人。其中商品粮人口6170万人(4090万城市人口,2080万农业人口),而重点供应的军队以及国民经济部门职工,约为2500-2600万人,饥饿死神的阴影笼罩在全体苏联人头顶。但得到重点确保的红军情况其实也未必有多好,在1942年,很多士兵每天只有1公斤“掺杂使假”的黑面包。

  而在集中供应军队和工人的同时,数千万集体农庄庄员却被要求勒紧裤腰带,在1942年仅分配到200万吨谷物在田里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也只能在劳动日得到粮食800克,土豆400克。但是集体农庄庄员的食品不见得紧张。他们除了从集体农庄获得一份食品外,还可以在宅旁空地上种植蔬菜、杂粮,每户农民可以养母牛一头,小猪一、二只,羊一、二只,鸡10一15只。这些蔬菜、杂粮、牲畜、鸡,除了自用外,可以出售。战争期间,由于食品涨价,农民靠黑市出售剩余产品增加不少收入。

  苏联却已经开始广泛采用强制手段增加工时。早在1941年6月25日,也就是战争爆发的第四天,苏联就通过了《战时职工工作时间规定》。12月又规定了《追究军工企业职工旷工责任》。怠慢和迟到次数过多的人,将要被判刑。而刑罚,其实就是去从事强度更高,条件更为恶劣的工作。甚至超过苏联职工一半以上的妇女和少年也不能免于这种惩罚。

  在1942年,苏联继续强化其军工生产管理。工人工作时间被定为14个小时。此外,苏联还通过强制增加工时,加班、停止休假等手段,增加了150万个工时。众多缺乏营养的工人在车床旁没日没夜地工作着。

  1941年——1942年,西方一共援助坦克6000辆,飞机3000架,卡车3.6万辆。同期苏联武器产量:坦克2.8万辆、飞机3.3万架,卡车4万辆。

  1942年全年,苏联损失了2.4万辆坦克。战争期间68%的苏联坦克旅完全使用国产坦克,17%~22%的坦克旅混合使用外国坦克(比重在40%左右),10%~~15%的坦克旅使用盟军坦克。

  为了集中供应军队和军工工人,苏联不仅在1941年11月10日开始在各个城市实行粮食配给,并对农产品进行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将1942年全部2970万吨谷物中的1251万6千吨,180万吨肉中的120万吨,约100万吨甜菜,200多万吨牛奶收集到国家手中。这些粮食又被用来重点供应红军。在战时,军队每年可以获得1000万吨粮食和饲料。从1942年开始,这支军队的总额(包括训练兵员)一直维持在970万到1000万人(或)以上,并拥有大量的牲口。除了国家配给粮食外,城市居民还可以在自由市场上买到大量的肉,奶,土豆,蔬菜。矿工企业和工人被允许耕种土地,而且规定5到7年内可以不收回,但如果工人擅自离开工厂,就无权耕种这块土地。在1942年,苏联共有500万块这样的土地。

  民用服装实际上已停止制作,在国营商店内只可买到旧货。黑市有服装,但价格昂贵。所有的人,除了军服以外,几乎没有添新衣服、鞋袜。但没有衣不蔽体,也都有鞋穿。没有穿得特别阔,也没有穿得特别难堪。如果出现—个穿新衣服的,一定引人注目。但是,如果在庄重的场合,如在看戏、参加婚礼、逢年过节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破旧的衣服完全消失,而现出整洁、端庄、艳丽多彩的气象。原来,人们大都有一套好衣服,在必要的时候穿。在艰难的年代,为避免饥饿,苏联政府采取了食品定量分配的果断措施。定量分配有若干等。军人、某些党政领导人、高级干部、有特权的外国人、重要的技术人员和专门人才可以得到特别份额,并可到特设的商店买东西。

  其他居民按4类分配食品:学生和普通职员每人每天300克面包,工作的人500克,在最重要工作岗位的人才有800克。一、工人,包括兵工厂工人及其他体力劳动者;二、自由职业者、职员;三、家庭妇女、靠人供养的老人、在校儿童;四、6岁以下小孩。一类可分得较多的面包、糖、肉、黄油、谷物和鱼。二类次之。三、四类,尤其家庭妇女、靠人供养的老人所得最少。6岁以下小孩可享受特殊供应,有牛奶,还有一顿热午餐。但在食品紧张的时候,糖、黄油、肉常常供应不上,不论按哪一类分配都一样。

  今天你对俄罗斯人说起“125克黑面包”,那么他的反应一定是列宁格勒保卫战。125克黑面包几乎可以和列宁格勒保卫战画上等号。在德军重兵围困列宁格勒的最艰难日子里,列宁格勒的平民每天所能得到的唯一的食物,就是这125克掺锯末的黑面包。

  俄罗斯人记忆中排队的人群在一个高高的柜台窗口里领取125克黑面包的画面,那个场景就像是在银行领取巨款一样紧张和凝重。

  列宁格勒人民遭受饥饿和寒冷的严重痛苦。看到一辆载着襁褓包着的孩子尸体的雪橇被孩子的母亲拖往墓地已经是件很平常的事情,有时甚至会看到她因为拉雪橇耗尽体力而倒在她的婴儿身旁死去。

  尽管有卡车队自杀性地通过拉多加湖冰面行驶,但估计每天有大约3,000人死于饥饿。这些卡车在夜间沿着标记出来的路径行驶,承受着德军大炮的火力,几乎每夜都有一辆车滑进冰窟并被吞没。

  公共汽车没有燃料,房屋内也没有电热,古老的烧木材的炉子被从废物堆中找出来,许多人只能靠燃烧他们的家具取暖。人们还遭受营养不良带来的疾病。

  坏血病盛行。那些排上数小时队伍等候经常不会到来的面包的妇女厚大衣下面掩盖着因饥饿而肿胀起来的肚子。

  面粉被和锯末混合起来。强壮的人冒险经过漫长而危险跋涉来到冰冻的田地里挖掘土豆。随着列宁格勒长期遭受极度的痛苦,出现了有关吃人肉的流言。

  当列宁格勒900天地狱般的日子结束的时候,城市付出了80万平民被饿死、冻死的代价。

  战时西方共向苏联提供448万吨食品,包括:

  小麦、面粉1154180吨

  糖672000吨

  肉类罐头782973吨

  香肠、动物油730900吨

  植物油517522吨

  奶粉、蛋粉、奶酪和其它脱水食品362421吨

  其它食品61483吨,食用碱9000吨。

  上述食品共可折合成350万吨压缩食品,或折算成200万吨面粉,120万吨畜类屠宰量。

  战时苏联自身农业生产:

  国家共收购70000000多吨谷物(总产量160000000吨)、5000000吨肉类(总产量8000000吨)、10000000吨牛奶(总产量70000000吨),这些还不包括大量的土豆(土豆一直是一种高产量作物,所以并不列入计划统计范围,估计至少有1.5亿吨产量)。

  有人说美国援助苏联的粮食食品只占到苏联战时粮食总量的3%,所以不值得宣扬。可实际情况是,苏联的所谓战时粮食总产量只是统计数字的粮食产量,连土带糠加上了。(苏联解体后许多经济甚至是军事工业统计数字证明有很大水分)因为大批男人都上了前线,机械和牲畜也支援了前线。集体农庄都剩下妇女和孩子老人,使用原始的耕作方式,苏联战时粮食生产降到历史最低点,1942年的粮食产量比1940年下降了60%多。如果没有盟国援助,苏联恐怕自己就因为饥饿崩溃了。即便少量生产出的这些粮食经过层层低效率的运输到了面粉厂和饲养牲畜的牧场,再成为面包和肉罐头后还会有多少呢?美国援助的食物很多可以完全可以立即食用的野战食物,苏联天气冷,人必须吃大量肉食,苏联的肉食主要靠牲畜吃粮食产生(天气冷,缺乏牧草,只能吃谷物,所以苏联的肉食成本也高于其他国家),美国的肉罐头马上就能食用,非常方便,这不是纸面上后方多少头牛,多少口猪能相比的。西方的援助起码保证了苏联军队的温饱。

  苏联是二战时期军事实力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苏联是世界第二工业国,苏德战争初期其GDP达433亿美元,军队人数任何时期一直维持在600万人以上二战末期达到了鼎盛的1200万人,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了,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击毁,在盟国的物质援助下,苏联的生产能力及时的补充了这些损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17
苏联的配给制是指:苏联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曾采用过的一种临时制度,它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纳入战争轨道;

而配给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战时或物资匮乏条件下实行的一种经济体制。一切经济活动,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决策,企业的产供销等日常经济活动决策,以及家庭和个人的经济活动如职业的选择、消费品的购买及选择等方面的决策,都集中于国家手中。配给制体制中的经济运行主要靠行政命令推动。

配给制的主要特点有: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不存在多样化形式,而是单一的国有化。大型工业企业、中小企业等一律由国家实行严格监督。
②消费品分配,实行配给,其中一部分免费供应,禁止私人贸易。食品部门实行生产和分配的全面集中制;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间不存在分配差别,在生活条件和报酬上人与人之间一律平均。
③资源分配,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高度的集中管理,对工矿企业采用实物配给,生产资料无偿供应,产品直接上交,由中央直接分配;粮食由中央垄断。配给制的突出特点是平均主义,排斥商品货币关系。

苏联的配给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最大限度的动员社会资源、赢得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