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季帕和佩蒂帕他俩是一个人吗?不是的话 他俩区别是什么 是一个时期的人么?

如题所述

马里乌斯·彼季帕(Marius Petipa,1819~1910年)是所有来俄罗斯工作的外国人中间对俄国芭蕾贡献最大的一位。他生于马赛,幼年跟父亲学习芭蕾舞,并随父亲到国内外一些城市演出,后来他在巴黎歌剧院附属舞蹈学校进修,并参加剧院的表演,但因未被列入剧团的编制而离开。后在西班牙工作三年,仔细地学习和观察了西班牙民间舞蹈,成为这方面的行家。1847年他父亲应聘为俄国帝国剧院芭蕾教师,他也随同前往,担任演员。次年,他在莫斯科重排了他父亲过去的作品《巴西塔》,得到总编导佩罗的赏识,但佩罗并没有交给他什么重要的排演任务,因为佩罗要求编导具备艺术、历史的知识,而年轻的彼季帕恰恰缺乏这些修养。1859年圣列昂担任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总编导,由于圣列昂经常外出排演作品,才选择彼季帕作为助手,给他编导实践的机会。 从1869~1903年间彼季帕担任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舞剧总编导的三十多年中,他共创作六十多部舞剧。其中最负盛名的多幕舞剧有:《法老女儿》(1862年)、《堂·吉坷德》(1869年)、《舞姬》(1877年)、《睡美人》(1890年)、《雷蒙达》(1898年)、以及与伊万诺夫合作的《天鹅湖》(1895年)。此外,还编导了独幕舞剧《仲夏夜之梦》(1876年)、《达米斯受难记》(1900年)和《四季》(1900年),歌剧《水仙女》、《恶魔》、《浮士德》等中的插舞。彼季帕除了创作新舞剧外,还非常注意对老剧目的改革,他恢复重排了《海盗》(1863年)、《浮士德》(1867年)、《吉赛尔》(1884年)、《神驼马》(1895年)等芭蕾剧目。1862年,彼季帕排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大型作品——舞剧《法老女儿》,受到彼得堡观众的欢迎。但是,当他把这部舞剧搬到莫斯科大剧院上演时,却受到评论家们严厉的指责:缺乏内容、结构松散、风格混杂,主要缺乏正确的主题思想。舞剧的失败说明青年时代的彼季帕还不了解俄国先进知识界的进步思想。而他下一部舞剧《康达甫耳王》,在1868年由彼得堡和莫斯科两地剧院上演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不久,彼季帕又在莫斯科排演了舞剧《堂·吉坷德》,他割断了舞剧与塞万提斯文学原著的联系,只保留了一个堂·吉坷德历险的故事。他在这个舞剧中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舞蹈段落,这些舞段充满了西班牙风味,后来一直是世界芭蕾舞台保留剧目。彼季帕在1877年排出了另一部力作——《舞姬》。这是一部取材于印度古代寺庙舞姬生活的舞剧,这部作品中,彼季帕充分显示了编排古典芭蕾双人舞、群舞的才能。他的舞蹈既保存了古典芭蕾的高度技术,又有严整、合乎逻辑的发展。他对情节舞和哑剧场面都很重视,利用一切手段来为展开剧情服务。《舞姬》可以说是彼季帕创作的第一个时期的代表作。
1888年,彼季帕得到马林斯基剧院院长的支持创作了“神幻舞剧”——《睡美人》。彼季帕亲自执笔为作曲家编写了一份周密的《睡美人》结构计划,向他展示未来舞剧的情节线索、主要人物的性格以及其中的舞蹈段落的拍子、速度和小节数。柴可夫斯基则按照彼季帕结构计划开始作曲,音乐写出后,彼季帕又严格地从音乐出发设计编排舞蹈和场面。这份“结构计划”至今还不失为可供青年编导学习的范本,它表明彼季帕具有非凡的舞蹈形象思维能力,在心中清楚地预见到未来舞剧的情景,在作曲家写音乐之前暗暗地听到音乐。《睡美人》是迄今为止最优秀的一部芭蕾梦幻剧。场面富丽堂皇,舞剧充满了青春、阳光、生命和爱情。彼季帕巧妙运用古典芭蕾中的集体舞、双人舞以及三人舞等,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体现得淋漓尽致,使舞剧《睡美人》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是芭蕾艺术最经典的代表 彼季帕对如何把传统芭蕾和性格舞蹈融合到一起的课题非常感兴趣,首演于1898年的舞剧《雷蒙达》就是他在这一方面的试验。《雷蒙达》是一部类似于组曲式的舞剧,也是他晚期的代表作。舞剧的演出成功后,“强力集团”的音乐家们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瞧不起芭蕾舞剧,他们对作曲家格拉祖诺夫一致表示赞扬。1895年,彼季帕在其助手伊万诺夫的协助下,把柴可夫斯基《天鹅湖》重新搬上舞台,彼季帕编导一、三幕,伊万诺夫编导二、四幕。他们把舞蹈作为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努力寻求符合音乐的舞蹈动机,把交响音乐的主题变奏、复调、平行对比等手法运用于编舞中,正确处理独舞、双人舞及领舞和伴舞之间的关系。1903年,彼季帕为自己举行特别公演,编导了四幕七场大型舞剧《魔镜》,却意想不到遭到挫败,半年后,他被辞退,从事《回忆录》的写作,1910年病逝于古尔左夫。 彼季帕接受并发展了浪漫主义芭蕾的交响舞蹈原则,是第一位真正成功运用交响化的芭蕾舞剧音乐创作舞蹈的舞剧编导。他的早期作品《堂·吉坷德》、《舞姬》、《海盗》,已经作了舞蹈交响化的尝试。他与柴可夫斯基合作的《天鹅湖》、《睡美人》,与格拉祖诺夫合作的《雷蒙达》,更是达到了顶峰。这些作品在继承浪漫主义芭蕾传统的同时,体现了俄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彼季帕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舞蹈教师,为俄国培养出了包括巴甫洛娃、瓦加诺娃和福金在内的一批著名舞蹈家。 身为俄国“古典芭蕾之父”,马里于斯·佩蒂帕却是法国的编导大师。仅此一点,便足以证明芭蕾的国际主义基因。佩蒂帕1818年生于法国马赛一个芭蕾世家,1910年卒于俄国克里米亚的古尔祖夫。他早年从父学舞,13岁随其巡演,后随名师A.维斯特里学舞,颇得要领,故曾与当红明星F.爱尔斯勒同台表演。1845年赴马德里作演员和编导,掌握的西班牙民间舞为日后的性格舞创作奠基。1847年赴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任芭蕾主演,为法国浪漫芭蕾编导大师J.佩罗和A.圣-莱昂作助理,1862年接任首席编导大师。在位34年,他为俄国新编了《唐·吉诃德》(1869)、《舞姬》(1977)、《睡美人》(1890)、《灰姑娘》(1893,合作)、《天鹅湖》(1895,合作)、《雷蒙达》(1898)共54部古典芭蕾舞剧,重编《海盗》(1880)、《帕基塔》(1881)、《吉赛尔》(1884)、《葛蓓丽娅》(1884)、《艾丝美拉达》(1886)、《仙女》(1892)等17部法国浪漫芭蕾舞剧,并为35部歌剧编了插舞,其精力之旺盛、成就之辉煌,令世人折服。其贡献中,还包括为古典芭蕾舞剧确立了“双人舞”和“性格舞”这两大模式追问

那他们都差不多 为什么要放一起讲 不混淆么 还是觉得是一个人 只不过翻译出的名不一样?

追答

不是啊啊。没有放在一起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7
彼季帕和佩蒂帕是两个不同的芭蕾舞者,他们都是俄罗斯芭蕾舞史上杰出的人物,但有不同的背景和贡献。
马里乌斯·彼季帕(Marius Petipa,1819-1910)是俄罗斯芭蕾舞史上的一位著名编舞家和演员。他出生于法国马赛,幼年随父母迁居俄罗斯,并在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开始了他的舞蹈生涯。彼季帕的编舞作品包括《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经典芭蕾舞剧,这些作品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上演。
而维克托·佩蒂帕(Viktor Petipa,1858-1927)是另一位俄罗斯芭蕾舞者,他是彼季帕的弟子之一。佩蒂帕在马林斯基剧院担任芭蕾编舞家和导演,他的作品包括《吉赛尔》、《唐璜》、《神驼马》等。佩蒂帕的编舞作品在俄罗斯芭蕾舞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虽然彼季帕和佩蒂帕都是俄罗斯芭蕾舞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他们的出生年代、背景和贡献是不同的。彼季帕是古典芭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强调舞蹈技巧和优美的舞台效果,而佩蒂帕则是俄罗斯浪漫主义芭蕾的代表,他的作品注重情感表达和戏剧性。虽然他们的工作领域有所不同,但他们的作品都在俄罗斯芭蕾舞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