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如题所述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

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

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观后感:

昨日晚上看了印度影片《地球上的小星星》,触动颇深。影片中的小主人公因为拼写障碍曾一度被老师宣布为智障。被第一所学校开除后,父母无奈把他送到一所寄宿学校。重复以前学校的故事,他被罚到教室外面罚站,门门功课得零分。他彻底自闭了,不再说话,不再玩耍,甚至他最爱的妈妈打电话给他他也不再接听。直到一个年轻的美术老师的出现才改变了他,他发现这个小孩存在的问题,帮忙他克服了拼写障碍,并使他的天生的绘画才能得到充分发掘,他的画征服了所有的人,他成为学校里的明星人物,每个老师学生都喜爱他。他彻底告别了以前的那个他,笑容重新回到脸上,自信活泼健康快乐。是那个美术老师拯救了他,如果没有他,他或许会被这个社会,这个教育制度扼杀至死!

是啊,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星星,都有他的闪光点。但是社会却简单粗暴的用学习成绩衡量一切,成绩好就是好孩子,有前途有期望。成绩不好就是坏孩子,不听话,惹事,一无是处。学校老师双重打压,孩子自卑痛苦。正如影片中那位美术老师说的那样,此刻很多父母不是在养育孩子,而只是在养一匹“赛马”,把他的各种期望压在孩子身上,逼迫孩子实现自我的目标。孩子的天性被完全打压。家长不会理解尊重自我的孩子,也体会不到孩子内心的苦楚。当孩子达不到目标的时候,便指责孩子懒惰,不听话不懂事。并拿成绩好的孩子与之相比较。孩子在成绩面前变得一无是处,他其他方面的优点被完全忽视。身为老师家长双重身份的我,不是有时候也会犯同样的错误吗?想想自我的简单粗暴可能会给自我的学生带来的伤害就有些惭愧!以后真的就应从学生自身出发,设身处地的为学生思考,或许会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吧!

其实每个孩子都就应有他绚烂多彩的童年,家长老师更就应走到孩子的内心,找到真正适合他自我的学习方式。孩子认识的字多或者比较大的数字的算术题会做家长就会很高兴,所以有时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就生硬的去教。小孩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枯燥乏味的学习对她根本就没有任何吸引力,或许作家长的就会不高兴。有天早上,泉泉告诉我:“妈妈,我爱学习。”我十分高兴,她之后说:“我想让妈妈高兴,所以我爱学习。”听完女儿的话我内心真的好沉重,孩子并不是从心底里爱学习,她是为了让妈妈高兴才学习,或许我的教育方法也有些急功近利了。如果单单追求孩子多认识部分字或会几道算术题,而让她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那就得不偿失了。

作为家长的我真的就应抛弃功力思想,走进孩子内心,让她更加自由健康快乐的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17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伊桑是一个令老师、家长头疼,小伙伴把其看成另类的小男孩。他三
年级上了两年,而每次考试仍为零分。在英语课上,字母在他眼里都是会跳舞的,他注意力
不集中,作业做得一塌胡涂,老师多次以罚站、罚跪、向家长告状的方式来惩罚他,却没有
任何改变。忍无可忍,校长责令其父母劝其退学。他暴躁的父亲除了打耳光、谩骂和无奈,
更没有任何办法。

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却很有幸在新的学校遇到了一个美术老师。他长途跋涉,来到伊桑
的家,和父母交流,查看他的作业和画,终于弄清了伊桑的原因:这决不是态度问题,而是
思维的问题。因为把字母看成是跳舞的伊桑,却对色彩有着很强的敏感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他是一个有着严重阅读障碍的学生。

后来这位美术老师在班上用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小时候同样有着阅读障碍的科学家的故
事,来培养伊桑的自信心,采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在沙子上画字母、用颜料、橡皮泥来画、
做字母、在电脑上玩游戏来改变伊桑对字母的敏感性。这已经完成超出了一个美术老师的职
责范围,却从此改变了他自卑、自闭的性格。并最终在全校绘画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各门
功课也明显提高。

看完这个故事,我的心情很复杂。在我们的班级同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他们
或者对学习有着障碍,或者无视纪律。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一定也是无药可救的学生。虽然
我们也曾这样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给其补课、劝说,却始终没有找到其成为这样的原因,
只是做了表面文章,效果也只是微乎其微的。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多:

一、每颗星星都有其闪亮的理由。

伊桑的闪亮之处是他的画画天分,在他大脑中有着无比的想象力。他不喜欢学习,却善
于观察,他喜欢与小鱼、小蝌蚪、小狗亲密接触,他能把
3
×
9
想象成地球与冥王星的战斗。
在他的世界里,充满着幻想与神秘。可在我们成人的思想里,却难以理解,只能把他的闪亮
之亮埋没在其种种
"
劣迹
"
中。每个孩子都如一颗闪亮的小星,尽管有的星光比较耀眼,有的
星光有些暗淡,但无论得怎样,他都有其闪亮的理由。

二、每颗星星都要我们用心来欣赏。

伊桑只所以让同学、老师、家长都不满,只是他在用犯错的方式来武装自已,他像只刺
猬一样竖起满身的毛发来保护自已。只是因为没有任何人欣赏他,理解他。假如我们多一些
宽容、多一些理解、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欣赏,就会给每颗星星发光的机会。

这部电影给了我一次深刻的洗礼,真想不到在我印象中比较落后的印度能拍出这样一部
感人至深的教育电影,
也希望更多的老师都能看到这倍优秀作品并从中受到启发。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我改变不了这种功利性教育的悲剧,但我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尽量多关心孩
子们。也希望世界上能有更多的尼库巴,因为地球上的小星星们都需要他们。这部电影告诉
我们的是:不仅要有爱心,更需要的是俯下身来,跟孩子一起发现问题,不要让孩子感觉那
么无助,每个孩子都会从老师的言行举止中感觉到爱。

善待每一颗小星吧,从他的身上发现闪光的细胞,给予每颗小星煜煜生辉的勇气。
第2个回答  2017-11-21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昨日晚上看了印度影片《地球上的小星星》,触动颇深。影片中的小主人公因为拼写障碍曾一度被老师宣布为智障。被第一所学校开除后,父母无奈把他送到一所寄宿学校。重复以前学校的故事,他被罚到教室外面罚站,门门功课得零分。他彻底自闭了,不再说话,不再玩耍,甚至他最爱的妈妈打电话给他他也不再接听。直到一个年轻的美术老师的出现才改变了他,他发现这个小孩存在的问题,帮忙他克服了拼写障碍,并使他的天生的绘画才能得到充分发掘,他的画征服了所有的人,他成为学校里的明星人物,每个老师学生都喜爱他。他彻底告别了以前的那个他,笑容重新回到脸上,自信活泼健康快乐。是那个美术老师拯救了他,如果没有他,他或许会被这个社会,这个教育制度扼杀至死!
是啊,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星星,都有他的闪光点。但是社会却简单粗暴的用学习成绩衡量一切,成绩好就是好孩子,有前途有期望。成绩不好就是坏孩子,不听话,惹事,一无是处。学校老师双重打压,孩子自卑痛苦。正如影片中那位美术老师说的那样,此刻很多父母不是在养育孩子,而只是在养一匹“赛马”,把他的各种期望压在孩子身上,逼迫孩子实现自我的目标。孩子的天性被完全打压。家长不会理解尊重自我的孩子,也体会不到孩子内心的苦楚。当孩子达不到目标的时候,便指责孩子懒惰,不听话不懂事。并拿成绩好的孩子与之相比较。孩子在成绩面前变得一无是处,他其他方面的优点被完全忽视。身为老师家长双重身份的我,不是有时候也会犯同样的错误吗?想想自我的简单粗暴可能会给自我的学生带来的伤害就有些惭愧!以后真的就应从学生自身出发,设身处地的为学生思考,或许会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吧!
其实每个孩子都就应有他绚烂多彩的童年,家长老师更就应走到孩子的内心,找到真正适合他自我的学习方式。孩子认识的字多或者比较大的数字的算术题会做家长就会很高兴,所以有时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就生硬的去教。小孩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枯燥乏味的学习对她根本就没有任何吸引力,或许作家长的就会不高兴。有天早上,泉泉告诉我:“妈妈,我爱学习。”我十分高兴,她之后说:“我想让妈妈高兴,所以我爱学习。”听完女儿的话我内心真的好沉重,孩子并不是从心底里爱学习,她是为了让妈妈高兴才学习,或许我的教育方法也有些急功近利了。如果单单追求孩子多认识部分字或会几道算术题,而让她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那就得不偿失了。
作为家长的我真的就应抛弃功力思想,走进孩子内心,让她更加自由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1
《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的男主角是八岁的小男孩伊桑,一个充满了奇思妙想的男孩。在他眼睛里,世界神秘可爱、充满色彩,他喜欢天空、白云、飞鸟、河流、小鱼,甚至可以津津有味地注视小水坑,欣赏它被人踩出的水纹和倒影。伊桑的哥哥尤汗显然和他是两个极端,尤汗成绩优异,在成人以家庭作业、分数、整洁为标准的世界里尤汗无疑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伊桑常常上课捣乱,然后他的家长被叫去学校,被老师一顿批。但他自己却一点也不害臊。最后,他竟然逃学!还谎编请假条,让哥哥尤汗来写。成功后,又一个人在街上闲逛。最后被爸爸发现了,骂了一顿,直接把伊桑送进了技术学校。他刚刚进去,十分害怕,还好有班里成绩最好的一个朋友和他一起玩。后来,来了一位代课老师,这位老师出场是十分怪异。穿着一身小丑的服装,吹着我们中国传统的笛,出场了。他十分可爱、善良、顽皮。伊桑在他的开导下,渐渐变好,学习成绩也慢慢跟了上去。后来又展开了一次“画画比赛”。老师和伊桑的画不相上下,但最后还是伊桑的画,赢得了冠军!开家长会的一天,伊桑的父母以为又要挨批了,结果迎来的是老师们对伊桑的赞扬。当场伊桑父母高兴不已。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这样幸运的遇上伯乐的。我只是希望通过这个电影,让社会和更多的家庭知道,该如何去爱我们的孩子。孩子们如同地球上的星星,他们需要爱,更需要自由,阳光,有了这些才有能力去赢得残酷的竞争和挑战。让我们放开对孩子的束缚,让他们更好的去享受生活,成为闪着光芒的星星。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12-21
《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的男主角是八岁的小男孩伊桑,一个充满了奇思妙想的男孩。在他眼睛里,世界神秘可爱、充满色彩,他喜欢天空、白云、飞鸟、河流、小鱼,甚至可以津津有味地注视小水坑,欣赏它被人踩出的水纹和倒影。伊桑的哥哥尤汗显然和他是两个极端,尤汗成绩优异,在成人以家庭作业、分数、整洁为标准的世界里尤汗无疑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伊桑常常上课捣乱,然后他的家长被叫去学校,被老师一顿批。但他自己却一点也不害臊。最后,他竟然逃学!还谎编请假条,让哥哥尤汗来写。成功后,又一个人在街上闲逛。最后被爸爸发现了,骂了一顿,直接把伊桑送进了技术学校。他刚刚进去,十分害怕,还好有班里成绩最好的一个朋友和他一起玩。后来,来了一位代课老师,这位老师出场是十分怪异。穿着一身小丑的服装,吹着我们中国传统的笛,出场了。他十分可爱、善良、顽皮。伊桑在他的开导下,渐渐变好,学习成绩也慢慢跟了上去。后来又展开了一次“画画比赛”。老师和伊桑的画不相上下,但最后还是伊桑的画,赢得了冠军!开家长会的一天,伊桑的父母以为又要挨批了,结果迎来的是老师们对伊桑的赞扬。当场伊桑父母高兴不已。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这样幸运的遇上伯乐的。我只是希望通过这个电影,让社会和更多的家庭知道,该如何去爱我们的孩子。孩子们如同地球上的星星,他们需要爱,更需要自由,阳光,有了这些才有能力去赢得残酷的竞争和挑战。让我们放开对孩子的束缚,让他们更好的去享受生活,成为闪着光芒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