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么做好学前教育

如题所述

家长应该怎样做好孩子的学前教育

1、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1)为什么要重视培养习惯?

幼儿时期是培养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现在的一些家长非常看重学习成绩,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外语、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习惯的培养,这恐怕是我们现在一些家长最大的误区。
(2)要培养孩子的什么习惯?
1、文明语言习惯—从礼貌用语做起。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做为一名现代家长,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应注意从孩子的呀呀学语阶段,就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比如正确地称呼大人,说“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还有一种情况,孩子说话虽然不带脏字,但说话的态度不好,语气急躁甚至严厉。这也是不好的习惯。试想,一个人语言文明、却举止粗野,或者举止得体,却出口不逊,这都是不和谐的。因此,家长在教养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

2、集体意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行为习惯。人是社会性的。孩子在一岁之后,越来越有了对伙伴儿的需求。但是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如何与伙伴相处,还是他们亟需学习的一门学问。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在早期教育中引导孩子与伙伴儿交往。要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接触外部世界,要让孩子有集体荣誉感,鼓励孩子帮助别人,或为集体做事情。尽管有时,孩子所做的“帮忙”可能在大人眼中有些可笑,但切忌打击孩子的热情。

3、劳动习惯—让孩子从自己穿衣做起。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多数。现代父母在孩子的教养上,常常会过度保护或生活中处处代劳。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可能会失去自己动手的机会,进而失去办事靠自己的意识。劳动习惯,同样是应该培养的行为习惯。像孩子要自己穿衣、穿鞋、帮忙叠衣物、收玩具。但由于他们年纪小,劳动能力有限,在有些家长看来无异于帮倒忙。有些家长就喜欢自己代替,把一切打理得干净利索。天长日久,就像俗话说的:父母能干,儿女娇痴。孩子失去了学习和参与的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就该由家长做。渐渐产生了依赖性。现在有的小学生甚至中学生都不做一点自我服务性劳动,认为“我的任务是学习”,进而不爱惜劳动成果;还有一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离开家长就吃不好、穿不好,这都是早期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学前班有许多的家长或爷爷、奶奶给孩子送午餐喂着孩子吃,这很不好,您连孩子吃饭的习惯都没有培养,您还会培养孩子什么习惯呢?

4、卫生习惯—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现代家庭对子女卫生习惯的培养重在两个方面,一是健康的饮食习惯,一是良好的作息习惯。应该注意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按时进餐,不暴饮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尤其是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观,让孩子从小形成饮食有节、均衡营养的好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将伴随孩子一生。作息时间混乱是现代人生活的误区,这一点,孩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现在的小孩从婴幼儿阶段就开始接触电视、电脑,到了幼儿期,沉湎于电视、电脑的机会更多。有些小孩子从3岁开始就接触电脑;有的孩子精力充沛,周末、节假日甚至随着父母的生活节奏晚睡晚起,这种做法会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我们学校设置了门房,主要是为了给学生营造好的学习环境,可是很多家长不能遵守门房的管理,没有到下课的时间强行进入校园,站在教室的走廊上,您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您自己都不能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怎么能教育孩子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明年我们将不会让一个非学校人员进入校园。

5、学习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阶段,不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要注意激发孩子爱学习、爱看书的兴趣,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极为有益。据美国教育专家表明,如果在学前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孩子将来入学后很可能就会学习能力低下,跟不上学校学习的进度。  

当然还有许多习惯,家长可以看一看幼儿教育的书籍,根据自己的孩子情况确定训练内容。
(3)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的培养是从单个的行为训练开始的。具体要求分三步:首先让他会做,然后让他坚持做,最后是一直做。
如:想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习惯,可以先让他看扫地,然后告诉他怎样扫,再让他学着扫,学会以后,每天都想办法安排他扫一次(既使地面不脏),每次扫完都激励一番,不想扫时,就监督着让他扫,一两个星期过去了,他也就习惯了,他会认为扫地是他应该做的,只要让他做,他不但会做,而且会做得很好。
2、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自尊心。

首先,要保护孩子自然流露的好奇心。对他们的提问、质疑、探索,甚至不同意见给以支持和鼓励,为孩子表现好奇心和满足好奇心提供机会。

比如孩子们会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捧腹或瞠目的傻问题,为什么月亮晚上不睡觉?公鸡为什么不下蛋?男孩和女孩为什么不上同一个厕所?……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家长不置可否,甚至取笑孩子,那么孩子会感到自己不该提这些问题,否则会显得自己很傻,慢慢的孩子会将这些“傻问题”都埋藏在心里,为了不犯傻,即使遇到自己不知道的问题也憋着不问,这样就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

其次,家长要用榜样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家长要从自己做起,对周围的事物自己首先要有极大的兴趣,不要在孩子面前装着无所不知的样子,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要积极与孩子一起探究,这样孩子会在家长的熏陶下对周围的事物保持强烈的好奇心。还可以通过讲科学家的故事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再次,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提问、追问等),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和孩子可以相互提问题,这样可以迫使双方去不断地阅读书籍,眼界不断扩大,知识不断丰富,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并从中获得巨大的乐趣。

3、学会与孩子交流。

(1)理解尊重孩子。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你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2)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告诉孩子。家长在与孩子说话时,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3)学会拥抱,学会耳语。《父母必读》第5期上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你拥抱过吗,耳语过吗?》,文章说:在拥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种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绪可由此缓解或平息。人在情绪平静、心理稳定时是最理智的。耳语要比正常音量的表达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动人。因为仅就耳语的姿态而言,就已经表明两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了(4)学会倾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但在这种沟通中,我们做家长的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少说多听。

4、加强家 校联系

家长是沟通学校、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桥梁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是一对不可分离的教育者,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家庭教育需要学校给予科学的指导。

(1)家长与老师的交流要及时、主动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整天在学校,学校和老师对家长有什么要求和意见,孩子回来说说就可以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和片面的。老师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与每一位家长进行很好的交流。而学生自身的传达作用是不到位的。  因此,家长必须充分、切实地认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重要性,经常及时、主动地和老师联系,与孩子对话,以便一方面把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和对老师教育、教学的意见反馈给老师,同时配合老师,共同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

(2)诚恳虚心地听取孩子的在校表现,中肯坦诚地反映孩子的在家表现。找老师交流情况,要尊重老师,要诚恳、谦逊。具体来说,首先要虚心地听取孩子在校的表现,不仅要能听得进老师对孩子的表扬,还要能听得进老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讳疾忌医,护孩子的短。同时,如果需要,还应中肯坦诚地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如实地向老师反映,既不掩饰孩子的缺点,也不要隐瞒孩子的长处,尽量让老师对你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既要充分听取老师的意见,也要适当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

  家长每次和老师谈话,事先都应该确定好交流的主要话题和要了解的主要方面,考虑好自己的处理意见和解决方法,以便交流时能有明确的目标,节省时间,取得最好的交流效果。同老师交流,家长既要充分听取老师的意见,也要适当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不能把“配合老师工作”简单地理解成“老师怎么说,家长怎么做”。家长若发现老师掌握的情况有偏差或解决的办法不能奏效时,也可以开诚布公地同老师交换意见。

(4)用多方式与老师交流。

 家长同老师交流,考虑到老师工作繁忙,也不一定每次都要到学校面谈,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建立起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密切沟通的平台。有些话当面不好说的,借助于这些平台也许可以更冷静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达到交流的目的。

总之,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15

孩子刚上幼儿园,很多家长就开始担心孩子上小学,数学成绩不好应该怎么办? 确实,数学是所有科目里最抽象的,孩子入门困难,也有不少孩子小学出现数学成绩落后吊车尾的情况。尤其看到别人家孩子的心算又快又准,自家孩子还在掰手指不开窍,家长开始焦虑不已。

其实,家长不必过于焦虑,因为数学学习成绩不是考核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而是更要注重孩子的数学思维教育。那么在学前阶段,学前孩子应该掌握哪些数学思维能力呢?学前数学应该学什么呢?这是建议家长做到未雨绸缪,提前给孩子进行数学启蒙规划。今天,我们就来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首先,学前孩子应该掌握哪些数学思维能力?

3-6岁是孩子脑力发展黄金时期,是数学能力培养的最佳敏感期,在时期家长需要抓取孩子的敏感期,启发孩子对于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建立初步的数学思维,这将会给孩子以后学习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教育部文件《小学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指出:孩子能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运用数数、排序、简单的统计和测量等数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丰富孩子的数学经验,并提供丰富的数学游戏操作材料,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能帮助孩子们不断积累数学经验。

为了让孩子步入小学数学学习,家长需要给孩子进行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涉及孩子学习数学的基础算数能力,包括顺利的数数,认识计算符号,学会比较、分类、排序,认识简单图形,培养时间观念,认识钱币能独立完成小数额的购买任务,培养数学感知能力。

其次,学前儿童具体需学习哪些数学内容呢?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标及入学准备指导要求,针对学前儿童需要学数学内容归纳总结分为以下7大方面。

    数字和计数

    教孩子数数看似简单,其中却蕴含着很多学问。大部分的孩子能够“背诵式”数数,却无法做到数物对应。所以家长可以培养孩子从点着物品数数开始,再逐渐增加物品数量。并且,家长需要引导孩子说出总数。目标是孩子能手口一致地点数20以内的实物,并排除物体大小和排列形式的干扰,说出实物的总数。

    此外,孩子能理解数物对应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能按数取物。家长可以给予孩子清晰的数字指令,让孩子帮忙取物。比如去超市,请孩子帮忙装三个苹果,拿两盒蓝莓等等。

    形状和空间

    学前儿童需要学习认识基本的几何形状,如圆、方、三角形等;以及感受空间概念,如上下、前后、左右、里外等,为上小学后学习几何和立体图形做准备。

    首先,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认一认生活中的图形,如圆形的井盖、方形的面包、三角形的衣架等等。其次,教孩子认识方位。位置是具有相对性的,建议先以孩子身体为参照物,向孩子发问:“玩具车在宝宝的左手边还是右边?”;出门买菜,也可以用方位语言帮助孩子理解超市所在位置,如“超市就在便利店的旁边,对面就是银行,好吃的饺子馆就在超市的上一层。”等。

    其次,可以请孩子帮忙摆放东西,不仅可以锻炼孩子对方位词的熟悉程度,孩子还可以通过模仿家长的指令,学习方位位置的表达。

    数量比较

    学习认识大小关系,如比较大小、轻重、长短等,且比较单一变量时,能够排除其他变量的干扰。西瓜虽大,但价格却比不上小小的手表。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让孩子掂一掂、量一量,爸爸妈妈谁更高,铅笔和圆珠笔谁更长。适时向孩子抛出疑问,篮子里大概有几个水果?篮子重还是桌面上的西瓜重呢?在不断的触摸和实践中培养孩子的数感和量感,升上小学后,就不会写下一支笔长1cm的答案了。

    集合和分类

    学习将物品进行分类,如按颜色、形状等特征进行分组。这是数学启蒙的重要一步,培养分类思考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学生升入高年级后面对难题,能够迅速拆解问题,分情况讨论得出答案。

    家长可以从培养孩子分类收拾玩具开始,可以根据物体的属性对物体进行匹配、分类,组成不同的集合,如按大小、按重量、长短等;也可以同样一组物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如积木拼搭类、电动机械类、玩偶布艺类等;

    规律与排序

    感受世界的规律和排序,也是学前儿童数学启蒙的重要内容。

    其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排序的东西,妈妈带孩子一起去玩要的时候,可以在公园、超市、商店等玩一玩,观察周国上的景物,找一找,看看哪些东西是有规律地排列的,并请孩子说说它们是怎么排的(如商店里橱窗里手帕、毛巾、窗帘边上的花线等,路边栅栏瓷砖的排列等。通过这些排序让孩子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有一个概念的了解,对于孩子的思维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简单运算

    不想孩子一年级孩子还在掰手指,可以在学前就训练起来!其实,数字和数学符号组成的式子在孩子眼里,大多冰冷且抽象,所以在孩子接触算术初期,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融入具象的生活场景中,帮助孩子理解算式背后的数学逻辑。可以通过使用具体物品来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来练习,比如去小卖部时让孩子算算他想购买的东西金额,或是十块钱的预算能剩下多少等。

    认识时间、日历和钱币

    时间、日历和钱币不仅是小学重要知识,更是生活必备的技能。学前儿童提前接触这些知识,也能早日变得更加独立勇敢,建立正确的时间、金钱观念。

    每天起床,都问问孩子今天星期几,几号了?今天要不要去上学呢?其实,一周七天、一年365天都是生活中的规律,学习如何看日历也是重要的技能之一。还可以给孩子科普闰年、闰二月的知识,丰富孩子的知识储备。而市面上也有很多钱币仿真玩具,“过家家”“超市结账员”等可以帮助孩子认识钱币,并且可以拉近亲子关系,一举两得。

第2个回答  2011-12-17
人人惧摩拳擦掌,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