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二十年的作文课,深感学生写作文难,教师教作文更难的现状。长期以来,无数教育同仁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一些可贵的的作文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尽管如此,“作文”这道坎还是很难逾越。让人们期盼已久的新课标推出后,认识上基本统一了,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这样漂亮的口号听多了,人们已不在感到新鲜,或者说不过如此,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仍走不出应试这一“瓶颈”,而且暴露出的更多新问题让人感到忧虑。
我曾看到一位小学生课堂上写的一篇作文《春天来了》,其中有这样几句话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如此,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松花江刚开化,小草探出了小脑袋,鲜花怒放,小燕子飞回来了,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广场上,孩子们蹦啊,跳啊,欢快地笑着。。。。。。
乍看这段文字,感觉语言活泼,文字流畅,文采不错,但细细品来,却让人疑窦顿生,北方的三月,春寒料峭,冷似严冬,哪会有燕语花香的江南春景呢,简直让人啼笑皆非,但课堂上,学生并没有准备,更没有抄袭,这样的作文是怎样写出来的呢?后来,经询问该生,原来她看过作文书中有这样的描写,并记在脑子里。后来发现,其他学生也有类似的语句。
一丝忧虑袭上心头,学生经常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视而不见,不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不会主动搜集写作素材,不会用自己的语言写作,作文是早已固化在脑海里他人的构思和语言,写出的文章不仅选材相近,结构、语言也经常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除此之外,学生作文还不同程度存在文章思想深度不够,内容假大空,语言平庸,缺少个性等问题。
学生怕作文,作文能力薄弱始终是让语文教师最尴尬、最痛苦的事情。老师们口头喊着素质教育,但行动上还是延续传统作文指导的“套路”, 为应付各种大考小考,入学考、升学考,教师们忙着猜题目,找范文或进行令人乏味的、机械的作文辅导;学生呢,忙着“扒范文”甚至抄范文、背范文,怎能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久而久之,学生真正的作文能力没有建立起来,可能还会造成思维的惰性,形成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顽疾。
另外,对孩子分数望眼欲穿的父母亲,在“高分就是硬道理”的坚定信念里,或是四处打听“名师,”寄希望于“补”,或是到处买辅导材料,盼望着奇迹的出现。可怜天下父母心,到头来可谓是“年年失望年年望”。
问题何在?
首先,绝大多数人都把提高作文能力寄托于“教”上,熟不知,所有的文艺作品均来源于生活,同样,没有了生活,作文怎么教还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即使能写出来,也是胡编乱造,作文的质量也不高。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参与生活、观察生活,主动搜集与写作内容有关的资料。在写作时,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让这些材料复活,这样,学生就不会为没有素材和无话可说而头痛了。
说到作文指导,因为“应试”的缘故,老师们往往热中于写作技巧(包括考点)的辅导上,但由于缺少可操作性的写作材料,往往是学生听的热闹,写起来犯难,于是,便又回到临摹起老师提供的范文上,这样,表面上的虚假繁荣,却掩盖了其作文基础的不牢。技巧也会随着时间容易忘掉,所以,作文教学普遍效果不佳。作文成绩也是大起大落。而那些为一己私利让学生背文章的老师,更有悖于教师的职业操守,有时可以得到高数,但却给学生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还有,每次作文考试和习作练习的命题、要求和作文评语大多千篇一律,显得单调、乏味,落后于时代,缺少新鲜感。看起来教师的教学水平亟待于“与时俱进”。
曾做过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泰斗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 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教师的作用如同运输工具的火箭,而学生就成了被发射的卫星,待到达预定轨道时,卫星就能凭借着自身的能力旋转了。所以说,作为“火箭”的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能量,才可能具备足够的推力,即雄厚的文学底蕴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要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设计训练内容,使作文训练达到多方面的收获。
中国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往往不得其法。其作用仅限于“指挥官”、“情报处长”和“超级保姆”的角色。要知道帮人帮不了场,孩子在家长蹩脚的“帮助” 下,懵懵憕憕,拔苗助长使其丧失兴趣和信心,那效果可想而知了。家长付出了那么多,却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当代家长首先要做现代人。现代的主要特征是“快”和“变”,这就要求你要不断的学习,千万不要“固持己见,自作聪明”或“一味地跟风”。现在的孩子多半是独生子女,关在屋子里学习的时间太长了,有时间除了吃就是坐在那里看电视、看电脑。缺少运动、动手,更缺少伙伴。造成的结果是学生作文的源泉渐渐枯竭。
针对以上中小学生作文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践和思考总结创造性的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作文观念和灵活实用的训练方法,很多观点和训练方法独树一帜,将学生、家庭、家长、社会联系在一起。我称之为:“大作文观”教育
愿有志于作文教育的有识之士携起手来,为我们的孩子搭建起学习作文的桥梁,让作文变得快乐,变得容易,使其终身受益!
或《鲁宾逊漂流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