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论学贵有恒】的800字议论文,急……

如题所述

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不失去信心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尤其在学习文化上,最主要的是持之以恒。鲁迅先生很早就告诫我们:“要在文化上有成绩,就非韧不可”。
前一阶段,有过这样一种情况:英语广播讲座第一册印量相当大,供不应求;第二册出来销量就少了些;到第三册出来,就有点卖不动了。由高而低的销书量,是检验社会青年自学持久精神与否的“水银柱”了。
这些青年在自学道路上不能持之以恒的原因,想来有三:一、胸无大志,二、见异思迁、三、畏难怕苦。
“有志者事竟成”这是中国人民一句有益的格言。特别是对我们今天即无冻馁之患,又无奔走之劳,却缺少远大志向的青年人来说,很有激励作用。他们的事不成,首先是因为没‘志’。科学家巴斯德形象地将“立志”比作事业的大门,发人深省的说:“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当今我们年轻的志向,如果不是只想个人的区区小利,也不是指向小集团的富贵荣华。而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四化大业。随之而来的定是十足的信心,切实的努力,经久的热情,可喜的成绩。‘志’是恒的根源,‘恒’是志的表现。
要持之以恒,切不可见异思迁。
有个青年朋友,不知道自己的长处,也不清楚自己的短处,盲目的跟潮流。今天学日语、明天学英语、后来又去补习数学,乱忙了一段时间之后一事无成。有人送了他一幅对联;上联:情况不清决心大;下联:反复无常变化多;横批:一事无成;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很好的借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要想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还必须不畏难、不怕苦。
一九三一年,一位怀揣欧阳予倩介绍信的青年来拜访徐悲鸿先生,要求学画。悲鸿看过信对那青年说:“绘画虽是小技,但可以显至美、造大奇,非契而不舍,勤奋苦学不为功,还要有殉道式的牺牲精神,必要时,要把全部生命扑上去”。听先生这样说,那青年愕然了,不久便悄然离去。对此,徐悲鸿感慨地说:“在画家的一生中,自有许多艰难险阻,来自社会的、经济的、以及艺术内部的各个方面。需要勇气和毅力去克服它,没有决心,没有与困难作战到底的勇气,休想步入艺术的殿堂”。
在艺术上如此,在学习上也依然如此。前面的困难重重,必须纠缠如毒蛇,执著如怒鬼,百折不回,才会有成果。
综上所述,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始终如一的目标,受不了求学之苦的煎熬,只能受到求知规律的惩罚。天下学项,得之不难者,失其必速。
滴水穿石,贵在目标如一。磨棒成针,得之坚持不懈。论学之道,贵在有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