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苦谛 怨憎会 爱别离 求不得 五取蕴各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1、怨憎会,

是指对不喜欢的、不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与那些意图不好、无意、不安分的人异同交往聚会而产生的怨憎。

2、爱别离,

是指对喜欢的、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对希望有利、有益的、快乐的、安分的人,家人、朋友或亲戚,却不能和他们在一起、交往、聚会而产生的痛苦。

3、所求不得,

是指六道中的众生,对于以上的各种苦而生的诉求,希望它们不要来到、却无法实现,从此而生的痛苦。

4、五取蕴

指由烦恼而生,或生烦恼的有漏五蕴。所谓五蕴通于有漏、无漏,囊括有为法的全部。而‘取’是烦恼的异名,故由取而生,或生取的五蕴(即五取蕴)不摄无漏有为之法,构成人的身体的有 色(肉体)、受(感受)、想(知觉)、行(意志、欲望)、识(结果)。

该论又就蕴与取蕴的不同提出多说,谓蕴通于有漏无漏,取蕴仅属有漏;蕴摄苦集、道三谛,身仅摄苦、集二谛;蕴摄十七界与一界之少分,摄十五界与三界之少分;蕴摄十一处与一处之少分,取蕴摄十处与二处之少分;蕴摄五蕴,取蕴摄五蕴各少分。又于蕴中有流转者受诃责,有还灭者受赞叹;于取蕴中有流转者受诃责,无还灭者受赞叹。

5、苦谛

苦谛根据对现实的深刻观察,佛总结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世间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即所谓“苦谛”。说明世间有情悉皆是苦,即所谓有漏皆苦。

根据南传佛教中的《长部》描述,佛陀把“苦”分为十一种:生、老、死、愁、苦、忧、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最后概括的说“五取蕴即苦”。

扩展资料

四谛辩说

四谛有两重因果,苦为果,集是因,由苦集二谛成为世间生死因果;灭是果,道是因,灭道二谛为出世因果。即由造积有漏业因而感有漏苦果,由修无漏道因而证灭谛涅盘。如《涅盘经》卷十二:“有漏果者则名苦,有漏因者则名为集,无漏果者名为灭,无漏因者则名为道。”此即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之义。

基本教义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佛教各宗共修、必修之法。佛说四谛是要众生了知四谛的真理,断烦恼证涅盘,若专修四谛以求涅盘者,为行菩萨道。

苦为生老病死,集为集聚骨肉财货,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完全解脱实现涅盘境界的正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苦集灭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取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苦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3
  这是佛教所说的八苦。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
  1、生苦: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以人类来说,生时的众缘逼迫,就是苦。我们住胎时,子宫是最小的牢狱、胎儿手脚没法伸直、缩成一团,好像坐监牢,痛苦极了。此外,子宫里的种种不净,如羊水、血等,我们都得忍受,真苦;胎儿出世时,要从小小的阴道中钻出来,有如两座山压顶,母亲受苦,婴儿也受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所以婴儿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婴儿的皮肤很细嫩,一出世接触到冷热空气,身体好像针扎那么痛苦。此外,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觉得比较安全,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无依无靠,苦到要死,怕的要命,所以生是一种苦。
  2、老苦:我们的身心衰损,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身体老化,慢慢的不听话,不中用;而我们的心逐渐没力,想东西也越来越迟钝,样样不如人,因而觉得苦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皱纹满面,腰弯背娄,老态龙钟,做不了事情,苦死。有些老年人在家无所事事,又担心被子女遗弃、孤寂与疏离难以挣脱,寻取温暖与亲情难得;年轻力壮时,高朋满座,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谁也没料到晚年的境遇却是如此的孤单,寂寞与凄凉。
  3、病苦:身体的四大不调,百病丛生,所以苦。病有种种,有些病很轻微,有些病很严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结果暴病而终。最可怕的是牙痛,痛到呱呱叫,家人都要让你三分,真正来讲,“吃”是病,贪东西也是病,但这些是属于心病,这儿讲的是身病。我们的身体有如机器,终归会变坏,变换就是病苦。
  4、死苦:我们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终。临命终时,死的境象令人难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时,吓的面色变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时,不愿死去,双手抓的紧紧。如果有一天我们发觉双手不能动弹,一定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时候,身体各部分慢慢的动弹不得,内心一定很恐慌,这就是死苦。大家都知道这生、老、病、死苦,甚至已经麻木了,无可奈何的接受;大家说反正都要死、想它做什么?但是没人讲反正要病嘛,理它干嘛?当你病了,会呱呱叫,病苦来时,就受不了。当死还没来临时,你嘴巴大,爱讲大话,当它来时,你就怕死。如果有人用刀指着你,你会吓的要命,那就是怕死--死苦;还没动到你,就吓到如此这般,等死期到来时,更不用讲了。
  5、怨憎会苦:我们和冤家、仇人没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这就叫做怨憎会苦。比如一对夫妻,婚姻生活美满,恩爱,过后吵架闹翻了,但是为了儿女,夫妻之缘难断,必须天天见臭面、脸臭;或是打工仔,虽与老板不和,但为了家计,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欢的老板见面;还有某些同事,跟你吵过一次架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因为某种业因缘,你不能离开他,天天要会面,这就是怨憎会苦。
  6、爱别离苦:与至亲,相爱的人乖离分散,所以苦。因为某一些因缘,所心爱的人儿离你远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觉到苦。比如做父母亲的,女儿出嫁或是儿子出国留学,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常挂心头。有的伤心流泪,哭哭啼啼;有的睡不着,吃不下。这些还不太严重,严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相爱的人却偏偏被拆散,很多情侣就因此跳楼殉情。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东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缠绵伟大的爱情故事,常使同情他们的人泪流满襟。
  7、求不得苦:我们用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所以是苦。
  8、五取蕴苦:我们对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产生执著,称为五取蕴。取是执取的意思。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坏,所以是苦。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7
  佛曰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生,生之苦,按照佛祖之说,人生在世即为苦之根源。如果不曾有生,何来苦之谈。生之苦,在于从此就要经历人世间一切的种种,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虽然如此,生之苦不敢苟同,人生在世虽然是苦的开始,但是又何尝不是乐的开始,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来看同一件事了。人生之苦,亦可以为人生之乐,苦中作乐,何乐不为?如果用一颗快乐的心去看,即使是苦也会变得快乐了。如人之初恋,苦嘛?甜中有苦,苦中有酸,酸中又含甜。如果不去试,焉知其中滋味?

  老,老之苦,在于有生之年愈来愈少,精力,体力越来越差。这也是人生所必需的一个阶段。老有何苦?苦在年龄越来越大,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时眼看着外面的世界在一天天的变化,看着自己熟悉的人,物,世界一天天的离自己而去。苦在儿女一天天的长大,也离自己越来越远。苦在死之将近,而愈发感到孤独无助。

  病,病之苦,也许只有病人自己才能够体会。病之苦在于,健康受损,亲人受累。有时甚至有自己生病,其实最苦的还是自己的亲人,看着他们关切的眼神有时比病之痛苦强过百倍。

  死,死之苦,在于即将远离人世。无论这一生,乐也好,苦也罢心中总是有诸多的难舍的。亲情,爱情,友情,都难以舍弃。观之七苦,犹以死为甚,人皆有死。也许死之苦,是人最难经历的,也是终是经历的,自古帝王将相,皆将一死。也许死也是七苦之中最平等的,对世间万物最为公平的一种。你可以生在帝王之家,应有尽有,尝尽世间所有欢乐。我也许生于市井,遍历人间诸苦,但我们最将都走向死。死之后我们也就没有任何不同了,都将化为一抔黄土。

  怨憎会,怨与憎本来就是人生最大敌人。人生数十年,时光有限,何必为了一点小事,而互相怨恨,搞得如同陌路。

  爱离别,人生即是如此。不想见的却终是要见。不想离的却偏偏要分离。爱离别之苦,也是最为难耐之苦。本来可以相守一生,却因为造化弄人,终于还是分开,此中痛苦也许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的体会罢了。

  求不得,人皆有求。求得便欢欣无限,求不得,便终日心事重重,难以自拔少了人间本来有的许多乐趣。须知世间之物无限,岂可样样皆据为己有。何不抱一颗平常心去求,得之欣然。不得也不必烦恼。虽然现在有人说“知足者长乐”这句话也一定全对,但有时却可以使你觉得走出这个门你也许得到的是整个世界。

  佛说七苦,人人皆有。却又人人不同,如果能够放开这七苦,虽然不能成佛,也不必成佛。也许人生这百年会过得更加充实快乐,临死之时也不会有丝毫遗撼。

  五取蕴,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

  《菩提道次第广论》云:“五种取蕴总为苦义分五,谓是当成众苦之器,及依已成众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坏苦器,是行苦器。”当成苦器,由此五取蕴,会引生当来的众苦;已成众苦所依之器,由宿业感得现在已成的五蕴身心,是这一世(能依)老病等苦的所依止之处;有了五取蕴便决定会产生苦苦、坏苦,所有的苦苦、坏苦都依于此五蕴的身心而发生所以是苦苦器、坏苦器;初成取蕴,即已决定了其行苦自性,因为一切行都是在过去惑业的支配之下,随惑业转、不能自主,所以是行苦器(行含有不能自主之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2-27
怨憎会 不是冤家不聚头 聚头了就要痛苦
爱别离 亲人情人朋友不得不分离 甚至是永别。
求不得 你想要的一切东西可偏偏无法得到
五取蕴 身体的生老病死 精神的喜怒哀乐悲恐惊
详细的要解释,每一个都可以出一本书了。
第4个回答  2011-12-27
把所有的苦汇集起来,叫做苦谛
佛教八苦也只是总结性发言,细分的话无时无刻不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