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不应该提倡的事例!!

如题所述

中庸之道越来越偏离最初的凡是守规矩不侵犯他人或越权 可现代却演变成凡事变通却不管实际的老油条准则 实际是对原意的亵渎和侮辱

附有关辩题基本知识: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
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程颢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就是说,中庸一要不偏不倚,二要无过无不及,控制好合适的程度。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者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即能使动态整体系统达到最佳平衡的度。中庸:即对此度的应用。由于此度合道,故庸又指理。中庸之道:即施行此度的具体法则与规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19
中庸之道,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封建社会里,她一直是我国儒家学者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人生哲学的方法论,其中的一些思考和理念是很科学的,需要我们辩证地认识、看待,从中正确地汲取养份,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什么是中庸之道?程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 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以上,是摘录部分《中庸》内容,基本概括了《中庸》的实质,其中,我最为欣赏的是“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我以为这正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自强不息、包容万物的根本所在。
  古人讲求的中庸之道,虽然是至理名言,但是,我们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上来看,古人的中庸之道,仍然是静止的、片面的、单一的,虽然表面追求中庸,强调中庸的作用,但只是消极地、静态地墨守成规,保持基本的“零界线”,而没有动态地、运动地思考中庸的积极意义,导致认识上的片面和单一。
  那么,什么是中庸之道的实质?个人以为,中庸之道的实质在于高度地认同矛盾论,即矛盾的统一性和同一性: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告诉我们,矛盾统一、同一于一切事物之中,而且,矛盾的双方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既互相矛盾、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相互转化,从而,在客观上形成了不同时期矛盾、不同地点的矛盾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时代潮流时,要用矛盾的基本观点,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把握不同时期矛盾的特点,在认识“矛盾转化的度”上下深功夫,正确地认识不同时间段的“度”,从而,科学地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潮流,同时,还要预知“度的变化方向”,预知时代潮流,然后,引领时代潮流;在不断运动的世界中形成科学的思想,从而,科学地指导新的实践,实现人类社会质的飞跃。
第2个回答  2011-12-19
其实这个是比较偏执的理解了,不过例子还是很多的。
比如前段时间的各种老人跌倒没人扶,或者扶了被讹诈,还有小悦悦时间,联合国投票中国中国的淡漠,与自己有关就投没关系就弃权,等等,很多的!
第3个回答  2012-08-19
中庸之道的中不是和事老也不是老好好,庸也不是平平庸庸无能之辈。中庸之道嘛打个比方“世界上只有男的没有女的或只有女的没有男的都不行,那样会使人类灭亡;所以嘛有男有女才有人类才有我们这就是中庸之道了。”
第4个回答  2011-12-15
我们打过这场辩论赛,也是中庸该不该提倡。
1.不思进取
2.过于圆滑,不真诚
3.一味的倡导,何来突破与创新,大家都活在死水里了
4.怎么竞争在一个如此有压力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