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小知识资料

如题所述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它预示着一种持续且积极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定位清晰认知,并以此应对日常生活压力,对社会、家庭有贡献有价值。
我国将心理健康概括为: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很多研究证实,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心脏病和癌症的患病风险和。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指数与社会孤立、暴力倾向、人际关系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负面问题存在着微妙的关联。
如何改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至关重要。
1)健康的饮食习惯:多食五谷杂粮+水果蔬菜
健康、均衡的饮食有益于身体健康,合理的饮食结构能够保持体重、预防疾病(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等)。当然,它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大脑获取充足的营养,才能保持良好的运作。
现在老龄化问题日趋明显,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更得保持均衡、清淡的饮食结构,对于包括高血压、心脏病在内的慢性疾病有着很好的预防作用。2014年,英国华威大学医学院Saverio
Stranges团队在BMJ期刊发表一篇文章证实,每天食用五份以上不同种类的水果和蔬菜有益于身心健康。
2)规律的运动习惯:适合体能+循序渐进+持久规律
与健康饮食一样,有规律的运动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同样很重要。现在都市化生活节奏快,人们常常长时间久坐室内,对身体造成负担的同时,对心理健康也会产生负面的连锁反应。
大家可以以散步作为主要的运动方式,而且老少皆宜。此外,有研究还证实,当散步与集体结合会产生奇妙的效果。例如参加户外步行,锻炼的同时不仅可以改善心态,还有利于积极预防一些常见类精神疾病。
运动除了要选择适合自己体能的锻炼项目之外,还要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养成规律。定时锻炼身体,才能够持久性的对身心产生积极的效用。
3)优质的睡眠时光:深度睡眠
有科学家证实,每天睡眠少于5小时,会增加患精神类疾病的风险。即便是轻微的睡眠问题都会对健康产生损害。长时间缺少睡眠易累积精神问题。
养成规律的作息制度,特别是周末或者假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从而才能保证睡眠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酒精、咖啡因以及高糖食物会扰乱睡眠。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找兴趣相投的朋友参与各类兴趣班和活动。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文娱互动为主,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彼此的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应付各种压力!
带着现实的目标启程
也许,你会觉得上述食物、锻炼、睡觉都是老生常谈。可是,既然道理都懂得,为什么还有不少人难以付诸行动呢?专家建议,可以通过建立对心理健康有益处的目标,在漫长的健康道路上有所动力地坚持下去。
此外,目标需要提早设定,同时,将饮食、运动、睡眠等目标告诉家人和朋友,形成监督作用,每周或者每天记录目标完成的情况。
做健康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健康风险评估是健康管理过程中关键的专业技术部分,并且只有通过健康管理才能实现,是慢性病预防的第一步,也称为危险预测模型。它是通过所收集的大量的个人健康信息,分析建立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等危险因素与健康状态之间的量化关系,预测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并据此按人群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控制与干预,以帮助政府、企业、保险公司和个人,用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13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份,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2-04
心理健康:以个人能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健康与不健康,是最普通的一种观点。

若一个人对环境适应良好,则此人的心理就健康,如果适应不良则不健康。医学上对人的身体健康已经有了比较客观的指标,但对人的心理健康,至今尚无公认的、一致的标准。我们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归纳出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的几种心理特质,以加深对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理解。

1.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自己的友伴,乐于与人交往。在与人相处时常表现出尊重、信任、友善、同情、帮助和谅解等。他不仅能悦纳别人的长处,也能宽容别人的缺点。

2.正确的自我观念
心理健康的人,既能客观地评价别人,更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他能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努力改正和克服自己的不足,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努力献身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

3.健康的情绪体验
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康的情绪体验。他的情绪状态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反应的强度于引起它的情景相称,情绪持续的时间随客观情景而转移。他既有愉快、喜悦、欢欣等积极的情绪状态,也有愤怒、恐惧、焦虑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但积极的情绪体验常多于消极的情绪体验,经常能保持愉快、乐观的心境。

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中总是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竭尽全力获取最大的成就。

5.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能客观地反映现实,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现实。他既能正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又能用切实有效的办法去妥善地解决;对于挫折也能采用成熟的、健全的适应方式加以解决,决不企图逃避。

6.行为正常,人格完善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行为的内在反应和外在表现是一致的;前后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行为反应的强度和刺激的强度相一致。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和谐统一的人,被称之为“人格完整和谐”的人。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总是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和变化具有一些年龄阶段性。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于同年龄大多数人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

*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当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

* 现代科学家研究已揭示,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

* 因长期的不良情绪的作用而导致器官功能的失常或组织的损伤的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心身疾病。

* 我国古代医学早就提出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的理论,认为心身是统一的,与近代西方的心身医学理论有很多相符合的地方。
第3个回答  2011-12-13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客观事物作用 于人(主要是人脑) , 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 (简称为“知”)、情绪和情感过程(简称为“情”)、意志过程(简称为“意”) 。三者合在一起简称为“知-情-意”。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
第4个回答  2014-03-11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客观事物作用 于人(主要是人脑) , 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 (简称为“知”)、情绪和情感过程(简称为“情”)、意志过程(简称为“意”) 。三者合在一起简称为“知-情-意”。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