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的习俗是什么?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02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
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语言文字】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服饰】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民居】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习俗】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宗教信仰】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其意用虎的雄见来驱恶镇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饮食习惯】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文化】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天文历法】
土家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气象、水利、农学、生物学、医药学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指导一代又一代土家人的生产与生活。
土家人的气象知识是以谚语、歌谣的形式留传下来的,如:“云朝工,亮通通;云朝西,披蓑衣;云朝南,打破船,云朝北,下不彻”、“早晨烧霞,等不烧茶;傍晚烧霞,晒死蛤蟆”、“雷公光唱歌,有雨也不多”、“东虹日头西虹雨,虹在南方涨大水”、“月亮打伞,晒破岩板,月亮生毛,雨落明朝”、“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抹腰”等都是通过对云雷、虹等天象或日月等天体的观察来预测天气的晴好,准确性高。
土家人还根据山里草木枯荣、候鸟来去、日月星辰的变化、云风雨雷电的交替来按排农时,预测气候,估算年成的丰歉。他们把世代积累的农耕经验编成山歌、谚语,口耳相传,指导春种秋收。如:“老张莫听老问哄,桐子花开要下种”、“三月逢春好盘花,满山阳雀叫喳喳,一来报知阳春节,二来摧动种庄稼”告诫人们桐树开花、阳雀欢叫的时节,也是播种时候了。又如:“清明要明,谷雨要淋”、“三伏不热,五谷不结;三九不冷,百果不很”。这是根据特定节气的气象情况来推测农业的收成好坏。
其农学知识也靠这类谚语、歌谣相传,如:“耕得深,耙得烂、一碗泥巴一碗饭”,讲的是农田要深耕细耙,这样收成才好。“深栽洋芋浅栽秧,红苕栽到皮皮上”、“宁栽秋苕,不种秋荞”,又是在传授稻秧、红苕、洋芋,荞麦的种植技巧。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11
  土家族人民勤恳耕山,善于渔猎,并在冬春季节“赶杖”(围猎)。主食包谷、稻米,土家族地区最普及的风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腊肉和唐馓。在服饰方面,女装为短衣大袖,右衽开襟,滚镶2~3层花边,原着8幅罗裙,后改为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头缠2~3米长的青丝帕。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饰与汉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能见到土家族传统服饰。在住宅建筑方面,土家山乡的吊脚楼最为有特色。这是一种干栏式结构,楼下喂养牲畜或堆放杂物,楼上作姑娘们的闺房,是织布、绣花、绩麻、做鞋之所。这种设计,既克服了山区地势不平的限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既通风,又防潮;既安全,又卫生。
  土家族在古代曾流行过姑家女儿必嫁舅家(称为还“骨种”)的交错从表优先婚姻。还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纳弟媳的收继婚。男女原多对歌相爱结婚。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婚姻逐步受到财产的限制和父母的约束,直至建国前,盛行封建买卖婚姻。建国后,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多了起来,但在农村父母包办婚姻依然存在。过去多行火葬,送葬时请土老师(巫师)念经,道士开路。后来受汉族的影响,实行土葬。

  在节庆方面,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2-02
土族热情好客,不论认识与否,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登门拜访,都会受到 热情接待。“客来了,就是福来了。”这是他们笃信的格言。听,一到门口,阿 姑就用土族的语言热情迎候着远方来客。

  “欢迎尊贵的客人到土乡坐客,我们家将用最好的饭菜、最好的酒和最美的 歌声招待您,希望能给你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土族人把“三”视为吉祥数字,把青稞酒当作待客的最佳饮料,用动听的歌 声表达自己的情感。客人一到门口,主人就会敬上“下马三杯酒”;客人上炕喝 完第一道茶后,主人便敬上“吉祥如意三杯酒”;待客人告辞,上了车马,还要 敬“上马三杯酒”,祝客人一路平安。每次敬酒,主人都会唱起动听的祝酒歌。

  土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安召舞”、“轮子秋”都是他们特有的舞蹈 形式。无论是绿草如茵的夏季,还是白雪皑皑的冬天,只要有喜事,“安召舞” ,“轮子秋”的表演都是必不可少的。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浓郁的宗教氛围和丰富独特的民俗风情为土乡旅游业 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土族信仰藏传佛教。众多的宗教寺院构成了互助土乡神奇的宗教旅游资源。 始建于1300多年前的佑宁寺,威名远扬。五峰寺、天门寺,还有白马寺,造 型独特,风景优美,各具魅力。 

  听着动人的歌儿,接过洁白的哈达,端起青稞美酒,让我们一饮而尽,陶醉 在土族人民的真诚和热情里;让我们带着酒的醇香,和着歌的节拍,在七彩衣袖 的舞动中,和土乡人民一起欢歌。

  结婚是件让人高兴的事,家人去世则是件让人难过的事。而生活 在中国中西部大巴山、武陵山一带的土家族却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姑娘出嫁了 ,要离开她的父母和兄弟姊妹了,是件令人伤心的事,要哭上一阵子;亲人去世 了,是他(她)一辈子生活圆满结束了,家人邻里应该以唱歌跳舞的方式,热热 闹闹埋葬亲人。接下来的节目时间里,我 就跟您聊聊土家族 有趣的喜丧哭嫁风俗。 
土家 人的生死观非常豁达。他们信奉“热热闹闹送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的原则, 丧事一般办得十分热闹。 在土家山寨里,如果听到唢呐高奏、锣鼓大作,寨子里的人就知道这家有人 去世了,都会来奔丧。灵堂上,装神弄鬼、替人祈祷的巫师们,每人手执一件乐 器,由一位较年长的师父指挥,开始奏乐。乐声响起的时候,奔丧的人们几人一 组,跟着巫师,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高歌舞蹈,这就是土家人热闹的 “跳丧”。 土家人“跳丧”是邻里间情谊的象征。一家有丧事,一般全寨人都会参加。 “跳丧”一方面为死者歌功颂德,安慰死者家属,一方面还规劝教育世人。他们 的唱词中往往包含着这样的内容:哪怕你帝王将帅,也难免埋藏土内;哪怕你高 官厚禄,无非是一口棺材。丧歌的曲调也是多种多样,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土家族即将出嫁的姑娘在一边哭一边唱。与土家 人热闹的丧事相比,他们的婚礼则多了几份悲伤的气氛。 按照习俗,姑娘在出嫁前要哭唱至少七天的时间,有时甚至要哭唱一个多月 。哭唱的内容丰富多样,有哭姐妹兄弟的,有哭叔伯舅父的,有哭辞别祖宗的, 等等。可以说是见什么就哭唱什么,总之是要表达自己将要出嫁的悲伤之情。 土家人认为,新娘哭得越多,发家越快。他们甚至把哭嫁的水平作为衡量女 子才能和贤良的标准。能出口成章,词藻华丽,唱的如泣如诉、动人心弦,嗓子 嘶哑、两眼红肿的,便会受到众人的赞赏。而不会哭嫁的新娘,则会受到非议与 讥笑。因此,不少土家姑娘从小便要跟人学哭嫁。 哭嫁开始时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戚乡邻前来送礼看望时, 谁来就哭谁,作为道谢之礼节。
  结婚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出嫁时,哭唱达到高潮 。姑娘的爹娘会邀请亲戚邻居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同新娘共10人围桌而坐,通宵哭唱。陪哭的内容多是难分难舍的缠绵之词。比如:“爹娘恩德比天地,哺 育教养心操碎,树欲静而风不息,恩德未报就别离。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 住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 土家姑娘哭唱的歌词往往都是即兴创作,很有感染力。哭嫁场面也相当壮观 。
  “(新郎)就剩一个多月就要到你家里娶你了,你就要开始哭。村里的女 孩子,同学呀,姊妹呀,邻居呀,(差不多)一般大的,要陪着一起哭。人人都 有这一天,都要哭。(哭很多人,)爸爸妈妈,姑姑,伯伯,姨姨呀,(哭得时 候)真得要流眼泪。” 哭嫁不仅是土家族婚礼中必不可少的礼仪与程序,而且“哭嫁歌”已成为土 家族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记者在杨英女士家乡采访时,恰遇一位土家姑娘将要 出嫁,家里正播放着专门的哭嫁歌带。姑娘和未婚夫去城里买嫁妆去了。
  虽然出嫁多了些悲壮,但土家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是非常自由的。男女青年之 间经过对歌、跳舞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人作证即可成亲,不必索取任何财 物。土家族大量的情歌,都洋溢着对自由婚姻执着追求的精神。 
  不论是土家人的歌舞喜丧还是哭嫁的习俗,都与其祖先喜欢乐舞有很深的渊 源关系。如今,2000多年过去了,土家人在继承这些古老的风俗、形式之外 ,还根据形势赋予其新的内容。不知道再过一些年,土家人这种有趣的喜丧哭嫁 风俗会不会依然存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聪明的土家人一定会创造出 更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4个回答  2011-12-04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午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
习俗:女儿会;原名“十个棚女儿会”,是流行于湖北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的土家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节日。
社巴节;届时,男女老少唱“摆手歌”,跳模仿农事活动、为国征战的“摆手舞”;祭祀祖先,祈祝新年。
除此之外还有赶年节,是腊月二十九,比传统的春节提早两天。
牛王节:为牛过的节日,感激牛为人们的辛勤耕耘,并为它立祠祭祀。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