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将军赵登禹,一战砍杀5000鬼子,被日本称为白日噩梦

如题所述

北京有三条以现代人名来命名的道路,它们分别是“张自忠路”、“佟麟阁路”,“赵登禹路”。1946年,北平市长为纪念这三位抗日英雄,将三条道路以英雄的名字命名,新中国成立后沿用至今,现在我们要讲的,就是赵登禹路,和抗日英烈赵登禹背后的故事。

赵登禹曾被冯玉祥誉为“打虎英雄”,在喜峰口战役中,他充分利用战术,一战砍杀日寇5000余人,被日本人称为“白日下的噩梦”;抗日战争打响之后,他坚持站在北平防务的第一线,直至牺牲也不曾退缩一步。赵登禹的身上有着什么样的光辉故事故事?他为什么会被日本人视为噩梦?

1898年,赵登禹出生在山东菏泽,赵家以务农为生,但是由于当时粮食产量低,加上各种自然灾害不断,赵登禹小时候的生活极为贫困。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挑起家庭的重担,含辛茹苦地养育家里的几个孩子。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赵登禹和几个兄弟姐妹一起每天都出去采桑叶养蚕,用这种方法换取一些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

到了七八岁,母亲拿出这些省吃俭用的钱,送赵登禹去私塾读书,赵登禹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读书的机会,但是看着母亲越来越憔悴的面孔,赵登禹心里很不好受。 在私塾读了两年书,赵登禹怎么也不肯再上学了,他不想再给母亲增加负担。

赵登禹是个性格很倔强的人,他辍学之后在家里帮母亲干农活,并且零零碎碎做一些杂工,补贴家用。 赵登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听村子里的老人,讲一些英雄的传奇故事,他对那些替天行道的英雄很是敬佩,也对他们的义举非常向往,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故事的英雄一样为百姓做好事,他对武术的兴趣也就这样产生了。

赵登禹在闲下来的时候,就开始自己练些拳脚功夫,虽然没有得到系统的教育,但是在他的努力下,也积攒了一些武术的底子,母亲见他对武术很感兴趣,就支持他去拜师学艺。 13岁时,赵登禹拜了当地的武术名家朱凤军为师父,正式学习武术。

因为多年干农活的原因,赵登禹的身体素质很好,又加上赵登禹刻苦锻炼,他的武术水平进步得很快。 师父朱凤军各种武术都会一些,赵登禹在他的指导下,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学会了太极、八卦、少林等拳术,也擅长使用各种武器。 赵登禹还有一个绝活,他能徒手夺走对方的刀枪。

赵登禹的个子很高,加上他武术高强,又能赤手夺刀,跟人打起来对方都不敢近身,他的名声也渐渐传了出去。但赵登禹并没有一直留在家乡钻研武术,当时革命的风已经刮到了全国各地,赵登禹所在的赵楼村,也受到了革命思潮的影响。 因为从小就有一颗行侠仗义的心,赵登禹也见到不少民生疾苦,他决定凭借自己的一身武艺参军报国。

1914年,赵登禹跟着兄长和家乡的几个友人,去陕西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军队。 当时冯玉祥军队的名声从陕西传到山东,赵登禹听说冯玉祥的军队纪律严明,爱国爱民,他认为这才是革命的军队。于是赵登禹和兄长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从山东开始出发,向着陕西的方向一路走去。

山东距山西足有一千八百多里,他们带的干粮很快就吃完了,只能一路讨饭,不分昼夜地走了二十多天,鞋子磨得底都掉了,才走到了陕西潼关,成为冯玉祥队伍里当了一个副兵。 赵登禹个子高壮,又有武术底子,在军队里也十分卖力锻炼,丝毫不怕吃苦,很快就在一群士兵中脱颖而出,被冯玉祥提拔为随身护兵。

1918年,冯玉祥为了平定湘西流寇,带兵进驻湘西,之后又驻扎在常德一带。赵登禹跟随部队来到湖南,这期间他为当地百姓除掉了两大害。 当时,常德有个日本领事馆,里面的日本无赖,在当地横行霸道,欺压老百姓。 赵登禹本来就看不惯他们的行为,有一次几个日本无赖喝醉酒后,不仅辱骂路人,还殴打商贩。

冯玉祥闻讯及时赶来,把那群日本人狠狠教训了一番。这些人一直以来都在当地横行霸道,这还是第一次有人敢打他们。日本无赖们十分生气,扬言要找日本领事馆,一定会给赵登禹颜色看。 没想到赵登禹不仅没有害怕,反而还直接把他们扭送到了日本领事馆,并且拿出了他们在当地为非作歹的证据。

由于证据确凿,再加上忌惮冯玉祥的力量,日本领事馆只能命令那些人,向被打的商贩道歉。 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日本流氓敢再欺压百姓了。因为赵登禹驻扎的地方离山很近,他经常和战友在附近的山上进行训练,一次训练中,一只猛虎忽然跑了出来。赵登禹早就听说附近常有猛虎出没,还多次下山伤害人畜,没想到这回老虎让他们给碰到了。

老虎显然正饥肠辘辘,警惕地盯着他们,伺机冲上来撕咬。赵登禹毫不畏惧冲在众人的前面,向着老虎连开数枪,中了数发子弹的老虎疼得龇牙,因为感觉到了威胁,扭头就跑,却慌不择路地跳到了江水里。 赵登禹率先冲进江里,对着老虎的脑袋连打数拳,将老虎打得咽气了才停手。

士兵们把老虎从江里拖了出来,送到冯玉祥的面前,冯玉祥非常高兴,特意请了照相师,拍下赵登禹骑在虎背上的照片。 当地的百姓听说了,十分感激赵登禹为他们除掉了这个大害,要给他庆功,赵登禹打虎英雄的名声就传了出来。通过赵登禹为当地百姓除掉两害时,勇猛果断的行为,就知道他是一个极有魄力的人,而他的传奇人生,才刚刚拉开序幕。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东北被日军全面战略,国家到了危亡的时刻,每个爱国人士都为此焦心不已。 赵登禹对日军的侵略行为恨之入骨,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军事训练中,他充分利用自己的武术功底,研究出一套适合在战场上用的刀法,亲自带领士兵联系劈杀要领,时刻准备着与日军决一死战。

日本的野心并没有因为得到东北就满足,他们将侵略的箭头再次指向热河,企图通过占领该地,进而入侵内蒙和华北。 随后日军发动大规模战争,越过山海关,向长城各关口发起攻击,长城战役就此打响。 赵登禹接到命令后,在团长王长海的率领下,紧急赶往喜峰口,抵御日军入侵。

喜峰口是北平和热河的重要咽喉,是多地的重要关塞,早在明清就是京城抵御外敌的屏障。 一旦喜峰口失守,那么日军不仅会掌握我国关塞,加速侵略步伐,还能凭借有利地形,抵挡我军的反攻,赵登禹等人都明白,喜峰口一定不能丢。 但是等赵登禹部队赶到时,日军已经占领了喜峰口高地,数百骑兵也到了长城脚下。

赵登禹等人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他们与日军拼死搏杀,在经过数小时的冲锋搏杀后,终于占领了高地,利用这个有利地形,他们歼灭日寇百余人。 但是很快日军就出动了飞机大炮,炮弹连续不断地向赵登禹的方向投来,在炮火的掩映下,日军发起猛烈的反攻,再次将高地夺走。

之后日军又增调了大量兵力,朝着喜峰口方向赶来,准备再次发起攻击,但是赵登禹的部队人数却越打越少,面对着日军的狂轰滥炸,他们几乎没有前进的机会。 在这个危难的时刻,赵登禹被任命为总指挥,他率领部队,伏卧在喜峰口两侧的峰峦处,在日军的轰炸中藏了几个小时,在此期间始终没有发过一枪。

就在天色将亮,硝烟弥漫,日军以为中国军队均已丧生的时候,赵登禹带着众兵悄悄返回战壕,等日军走进,赵登禹等人从硝烟中一跃而起,用大刀与敌人近战相搏,歼灭日军七百余人。 在作战途中,赵登禹的左腿被炮弹打中,卫兵劝他先退后指挥,赵登禹却不愿离开前线,他把腿上的伤口简单包扎,一直坚持在战斗第一线。

这天晚上,赵登禹组织了第二次夜袭,他带领战士乘着夜色绕到敌人后方的营地,每个战士都背着一把大刀,战斗打响时,战士挥起大刀,砍杀令人日寇一千余人,迎来了喜峰口战役的胜利。 这场战役里,赵登禹带领战士,一共歼灭日军五千人,缴获战利品无数,他带领的大刀队,也成为了鬼子的噩梦。

这场战役之后,赵登禹率师驻扎在张北县,就是在这里,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张北事件”。 1934年,8名日本人以游历为借口,路过张北县,但是他们不仅不出示证件,还对守城卫兵脱口大骂,态度十分轻慢。 赵登禹得知后,把这些日本人都抓了起来,他们却依然态度蛮狠,辱骂士兵。

为了灭掉这几个日本人的威风,赵登禹特意挑选了一批高大健壮的士兵,让他们手持刺刀,十人一班,连续不断地向距离日本人头部一寸远的地方刺去,日本人吓得魂飞魄散,再也没有了刚才蛮横的样子,他们跪在地下求饶,并且写下字据认错。无独有偶,就在第二年,张北又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件。

1935年,四名日本的特务人员,再次途径张北,企图偷我国的国防图,他们态度傲慢,不配合卫兵检查,以为我们不敢拿他们怎么样。 但是他们没想到,赵登禹会下令,把他们抓起来关押了一夜。 不久之后,日本人领事馆的人再次无理挑衅,仗着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政策,就连不拿枪的普通日本人,都敢对我国士兵叫嚣。

赵登禹没有隐忍,直接下令对他们还击,吓得这些日本人狼狈逃窜,在场的士兵心里都十分痛快。 随后日军凭借张北事件,不断向我军施压,国民政府居然还在坚持不抵抗政策,他们不仅免去了赵登禹上司,宋哲元的职位,还与日本签订了屈辱的“秦土协定”,使中国的两个省份再度落入到日军手里。

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让赵登禹失望不已,他一心想着杀日寇夺回我国领土,却没有想到现在一个个城市,都被国民政府拱手送了出去。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集结大量军队向华北进发,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指挥官,守卫北京城外的南苑。赵登禹鼓励大家,说: “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 而他最后的坟墓,就位于卢沟桥旁。

1937年7月27日,日军趁着南苑守军薄弱的时候,发起进攻,赵登禹和佟麟阁死守阵地,除了军队士兵之外,守军还包括连枪都没有的学生团。城下是日军三千多人的机械化部队,头顶是三十余架轰炸机,子弹和炸弹不断落在城内,身边的人一个个倒下。 赵登禹带领手下,挥起大刀向敌人冲杀过去,见到大刀,日军吓得魂不守舍,往后撤退了一公里。

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日军凶猛的炮火,赵登禹只能放弃追击,撤回原阵地。就在赵登禹准备重整部队时,却因为汉奸潘毓桂的出卖,援军的增援路线被日军掌握,两个团都被日军歼灭。 后来赵登禹的部队撤退到大红门,早知道消息的日军在此设下埋伏,部队伤亡惨重,赵登禹也被日军的炸弹炸断了双腿。

身中数弹的赵登禹从昏迷中醒来,他知道自己活不下去了,但是家中还有年迈的母亲,这让他怎么也放不下心。赵登禹看着身边的传令兵,嘱咐对方一定要在战争结束后,去找他的母亲,带去他牺牲的消息,并且请求军队,能够照拂年迈的老母一二。 话刚说完,赵登禹就停止了呼吸,这一年他才39岁。

赵登禹牺牲的消息传来,冯玉祥悲痛不已,他找出了之前赵登禹拍的打虎照片,在上面提名“民国七年的打虎将军”。后国民政府追授赵登禹为上将,并将他的遗骸安葬在卢沟桥旁。抗日战争结束,北平各界都来参加赵登禹的公祭仪式,以他民族命名的道路,至今还在北京西城,默默诉说着那一段悲壮的往事。

赵登禹视死如归、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英勇无畏、不甘屈服的民族精神,他是中华人民的脊梁,全中国人民的模范,是我们永远都应该铭记和尊重的烈士。和平从来都不平淡,和平是由一段段辉煌而悲壮的故事组成起来的。正是因为像赵登禹这样的人,为我们挡下了灾难,才有了我们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