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如题所述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如下:

1、婴儿前期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胆小惧怕。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2、婴儿后期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他们学会了走、爬、推、拉和交谈。更通俗地说,他们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因而儿童从这时起就介入了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

3、幼儿期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

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

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对形状规格的差异,特别对性差异都产生一种毫不厌倦的好奇心……现在他在学习上大胆探索且精力充沛:这就致使他越出自己有限范围,投入未来无限的前景之中。”

4、童年期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

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内部发展阶段似乎是为“步入生活”而设置的,它不认为生活必须首先是学校生活,不管学校是田野,是丛林还是教室。

儿童必须忘记他过去的希望和愿望,他丰富的想象被驯服,被一些非人性事物的法则所约束,甚至被读、写、算所约束。因为,尽管儿童在心理上已经具有做父母的基本因素,但他在生理上成为父母之前,首先必须是一个劳动者和有可能养家活口的人。

5、青春期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或说是无归属感、为人冷淡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

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在前四个阶段中,儿童懂得了他是什么,能干什么,也就是说,懂得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大成人了。获得个人的同一性就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6、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7、成年中期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自私自利。

如果一个人能很幸运地形成积极的同一性,过上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那么他就会力图把产生这些东西的环境条件传递给下一代。这可以通过与儿童(不必是自己的孩子)提高直接的交往,或者通过生产或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生活水平的那些东西来实现。

8、成年后期

自我完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成功地解决,就形成智慧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失望和毫无意义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3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1. 婴儿期(0~1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当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母亲或养育着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时,儿童就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感;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就会出现恐惧和不安,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2. 幼儿期(1~3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羞耻感。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让我来做”成了这一时期儿童的主流话题。儿童渴望自主,渴望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父母应允许儿童自由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对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表示认可和赞扬,以帮助他们形成自信心。相反,如果这个时期父母对儿童的行为干涉过多,甚至支配儿童的一切活动,儿童将对自己的行为或自身产生羞怯感,从而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
3. 学龄初期(3~6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这一时期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活动和依赖的重心已由家庭转移到了社会。学龄儿童与学前儿童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开始体会到勤奋与成功的关系,并开始形成一种成功感。在这一时期里,同伴在衡量儿童本身的成功或失败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4. 学龄期(6~1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在这一时期,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社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便成为最重要的任务。学习活动的结果会最直接、最明显地影响儿童的成功感或失败感。在这一时期里,同伴在衡量儿童本身的成功或失败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5. 青春期(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感,避免同一感的混乱。自我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问题的感受。如果本阶段的发展任务很好地完成,就会形成忠诚的品质;如果进展不顺利,就会形成混乱和疑虑。
6. 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只有共享信任,在相互关系中高频而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才能建立真正的亲密感。如果正常地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就可以形成爱的能力。
7. 成年期(25~6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成年期是一个积极的、相对不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还要在工作中、社会上有所成就,以及在艺术、科学、技术领域有所创造。因此,发展任务是既要承担起家庭和工作中的责任,还要发挥创造力。
8. 老年期(65岁以上):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老年人的生活信念常常是自我完美或自我整合的,即不管自己现在的样子如何,都认为自己的生活是令人满意的。如果正常地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就可以形成智慧的品质;如果进展不顺利,就会感到失望和厌恶生活。
请注意,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是一个理想的模型,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都不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