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飞黄腾达,有的人穷困潦倒?

如题所述

01

  为什么有的人飞黄腾达,有的人穷困潦倒?在这个世界上,不少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甚至有着上天入地的本领!但为何最后却落了个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的下场呢?而许多并没有什么才华的人却能功成名就、春风得意?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为什么我们的人生竟会如此不同?

  究其原因,他们读懂了社会的本质和人际交往的潜规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否懂得人情世故,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飞黄腾达,还是穷困潦倒!

  大凡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明白对方需要什么,知道对方脑子里在想什么——要想钓到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

  我们看到,那些成功人士,当谈起自己的成功经历时,每每要感谢此人、感谢彼人。我们相信他们说话时的真诚,因为大凡成功者的身前背后,确实总有一些给予他们切实帮助的人,或给他们一把助力,或给他们一个依靠。在这个人与人的关系如此密切的时代,没有人能单枪匹马轻易成功。

02

  军机大臣左宗棠的知己有个儿子,名叫黄兰阶,在福建候补知县多年也没有候到实缺。

  他见别人都有大官写推荐信,想到父亲生前与左宗棠关系很好,就跑到北京寻求左宗棠的帮助。可是左宗棠从来不给人写推荐信,他说:“一个人只要有本事,自会有人用他。”一句话就将黄兰阶打发走了。

  黄兰阶没有得到帮助,又气又恨,离开左府,就闲踱到琉璃厂看书画散心。忽然,他见到一个小店老板学写左宗棠字体,十分逼真,心中一动,想出一条妙计。他让店主写柄扇子,落了款,得意扬扬地摇回福州。

  这天,是参见总督的日子,黄兰阶手摇纸扇,径直走到总督堂上,总督见了很奇怪问:“外面很热吗?都立秋了,老兄还拿扇子摇个不停。”

  黄兰阶把扇子一晃:“不瞒大帅说,外边天气并不太热,只是这柄扇,是我此次进京左宗棠大人亲送的,所以舍不得放手。”

  总督吃了一惊,心想:“我以为这姓黄的没有后台,所以候补几年也没给他实缺,不想他却有这么大的后台。左宗棠天天跟皇上见面,他若恨我,只要在皇上面前说个一句半句,我可就吃不住了。”总督要过黄兰阶的扇子仔细察看,确系左宗棠笔迹,一点不差。

  他将扇子还与黄兰阶,闷闷不乐地回到后堂,找到师爷商议此事,第二天就给黄兰阶挂牌任了知县。

  黄兰阶几年就升到了四品道台。总督一次进京,见了左宗棠,讨好地说:“宗棠大人故友之子黄兰阶,如今在敝省当了道台了。”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来找我,我就对他说:‘只要有本事,自有识货人。’老兄就很识人才嘛!”

03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有道必隐。”--《鬼谷子·摩篇》

  本句释义:触摩试探是揣测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对方的外部表现而准确地判断出其内心的思想感情,从而被自己所把握,这便是揣情的主旨。运用揣摩之术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而这个法则是必须要以隐秘的法则来进行。

  这句话清楚地指出,运用“摩意术”遵循的一条基本准则就是要暗中行事,不被人察觉。黄兰阶借左宗棠之名,为自己的官道铺路,虽说兵行险招,但却做得滴水不漏,把“摩意术”运用得恰到好处。

  黄兰阶能够官拜道台,是以左宗棠这个大贵人为背景,让总督这个小贵人给他升了官,实在是棋高一着的鬼点子。我们暂且撇开晚清官场的腐败和黄兰阶欺世盗名的卑劣做法不谈,单从借力的角度来看,黄兰阶正是看准了晚清官场的特点而想出了求官的对策,运用“摩意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04

  中国社会是个关系取向很浓的社会,每天,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人”、“外人”的运作系统中而不自觉。

当我们看到别人给他的“自己人”处处方便、不按规矩办事时,会为自己是“外人”必须“公事公办”而埋怨不公平,却很少察觉自己也时常在做“自己人”和“外人”的分类,并给予别人差别待遇。

  这个“自己人”的圈子是用“人情”水泥去和的,所以,是“自己人”的话,前门走不通,就会让他“走后门”。当然,要是“后门”也走不通,我们不妨变通一下,学学黄兰阶,暗地里实施点“摩意术”,变着法跟别人扯上关系。有了关系好办事,很多人的事业就是因为他们善于“摩意”而取得极大进展的。

  中国人太多,生存压力太大,出来混很难,混好更是难上加难,一不小心就会穷困潦倒、一事无成。要想在外面混得好、混出个名堂,就必须让自己懂一点“混”的游戏规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