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

一、出住

1、原文

《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释义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扩展资料

《论语为政》此篇介绍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8

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这是孔子的原话,大致的意思就是说他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人生感悟,他觉得自己每过了一个人生的十年就多明白了一些事情。

三十而立是说这个年龄段已经应该有一些成就了,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了,不管是在自己的工作上,还是说在其他方面多少是有了自己的成就能够自己和朋友相处的很好,能够自己处理生活中的事情,养活这个家庭,四十不惑,是说这个年龄段自己已经不再那么疑惑了,已经明白了一些基本的人生道理,知道很多事情发生了就改变不了,知道很多事情没有发生就自己尽力的去努力,太多的疑惑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50知天命是说,他原来40岁的时候是不那么困惑了,但是不是说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他只是觉得自己不应该每天疑神疑鬼的,每天怀疑这怀疑那的踏踏实实就是做工作可能效果会更好,50的时候他就知道啊,有些事情是上天注定的,就不是你努力就可以改变的,这个时候你年轻的时候一些迟迟放不下东西,到50岁左右就应该明白了,那些东西是你本来命运中就没有,不是你个人的不努力,因为你年轻的时候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那个结果了,但还没有成功,那这就是命运使然。

60耳顺是说到了60岁的时候已经能听进去周围人的意见了,不再是一意孤行的了,人年轻的时候都是有倔强的想法在的就是觉得自己认定的行为无论如何也要去做,别人给的意见也都只能是意见,都不听也听不进去,但是到了60岁就能够心平气和的去听取别人的意见,细细的去思考别人这个意见是不是有道理,能够让自己的耳朵顺从自己的意愿。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4-16
(孔子说):“我15岁时,立志于学习,30岁能自立于世,40岁时遇事就不迷惑,50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也不会超出规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2-0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的时候能够独立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四十岁的时候遇事能够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能够知道天命,六十岁的时候能够没有不顺耳的事,七十岁的时候能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不逾越规矩。
第4个回答  2012-02-03
出处:《论语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